[摘要]改進高職英語教學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打好基礎,提高興趣;營造一種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創建一種開放的任務型英語實踐教學模式;開展課外活動,突出在學中練、練中學。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改進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為各行業培養高技能實用型人才,高職英語的培養目標是“實用為主、夠用為度”。
綜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英語實踐教學這一領域,要達到這個目標還存在種種問題,如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都比較差,如有些教師把實踐性很強的英語教學變成了英語語言知識講授課、語法分析課、應付等級考試做題課,致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對學好英語沒有信心等等。結果是學生沒有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畢業后還是不能開口講英語,不能動手寫英語,更不能與人交流。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能性學科,英語要學生自己練會,不能靠教師講會。筆者認為高職英語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上,而非傳授語言知識上。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打好基礎,提高興趣
眾所周知,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偏差,但不管怎么差,作為教師,是有責任把他們教好。那該從哪入手呢?首先要從基礎抓起,提高他們的興趣,不要急于求成。他們正是由于在初、高中時對英語失去了信心才會形成現在的狀況,開學之初即著手了解他們的需求,他們的興趣愛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興趣是教學的潛力所在,興趣的培養與教師的積極引導和教學藝術是分不開的。教師應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由“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
二、 營造一種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
英語語言的交際性決定了英語課堂必然是參與型的課堂。學生只有在參與的過程中才有機會運用語言知識,并形成交際能力。在參與型的課堂中,學生具有旺盛的學習動機,主動進行交流并積極自我評價。所以教學內容只能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抽象到具體,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創建一種開放的任務型英語實踐教學模式
創造情境,開展任務型教學活動,是讓學生運用語言來完成各種各樣的交際活動。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學習和掌握語言。
運用任務型教學,為學生提供新舊語言知識及綜合知識共同運用的大好時機,讓學生們盡情運用自己的語言功底去表達各自不同的見解,給他們開辟了一個展示個人聰明才智的天地。
在開放式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展示的是有生命力的語言,學生獲得的是富有交際活力的語言。這種“創造”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運用語言知識來表達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學生這樣運用語言就是創新。
四、開展課外活動,突出在學中練、練中學
英語實踐教學貴在多體驗、多實踐、多參與、多創造。教好英語的條件就是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外語和使用外語。學外語就像學游泳一樣,學生必須潛在水中,而不是偶爾沾沾水;學生必須泡在水里并感到自由自在;這樣他才能夠像一個熟練的游泳者那樣樂在其中。因此,學生除了課堂所學知識外,還要參與豐富的課外活動,使其增長知識、開闊視野,以期達到運用自如的目的。
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由報名參加學校開設的英語課外活動,比如英語角,由學生相互之間匯報一周以來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情況,也可以談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想法或設想,還可以談自己的家庭、朋友、老師、親戚等有趣的事情。又如英語廣播站。選拔一些英語口語特別好的同學去廣播站進行一周一次的對外英語廣播。再如英語口語強化小組。一年級新生一入校,就參加英語口語選拔賽,選出數名程度好的學生組成英語強化小組,進行一些專門的培訓。參加校級、市級、省級英語口語大賽的同學可以從中產生。此外,幫助對英語有興趣的學生組成英語聽力、口語、寫作學習小組,鼓勵學生互學互進,達到了“在學中練,練中學”的目的,使學生將所學的英語知識在實踐中運用并提高。最后,如果能與大型賓館、旅行社團、研究院所和廠礦企業等建立了良好的校企關系,進行“定單式”培訓,讓學生在實際的語言環境中使用英語,將受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0年,《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