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存款準備金制度作為央行三大貨幣政策之一,長期以來,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10年短暫的五個月中,央行連續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既為了抑制膨脹預期,又有助于實現經濟刺激計劃的目標。這一措施可能會對金融機構信貸數量以及股市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央行有必要采取地區差別準備金率,加大反通脹信息的透明度的措施,從而實現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關鍵詞]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反通脹透明度
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是中央銀行的重要貨幣政策手段,它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存款規定準備金率,強制性地要求其按照規定的比例計提并上繳存款準備金。我國中央銀行從1984年開始實行商業銀行上繳法定存款準備金的政策。
長期的實踐證明,法定存款準備金不僅可以保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動性和現金兌付能力,調節貨幣供應量,而且可以影響利率水平以及銀行的成本和利潤,總之它在國家進行經濟的宏觀調控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10年短短的五個月中,央行連續三次調高的存款準備金率,由2008年末的15.5%上升到17%。以下將從金融學角度分別對近10多年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動趨勢、調整的原因以及調整以后可能會對金融機構存貸款數量乃至整個實體經濟形勢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
一、1998年3月至2010年5月存款準備金率變動的趨勢
從1998年到2010年,在這短暫的十多年中,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日漸開放的市場體制的完善,我國的金融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和市場監管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我國中央銀行調控經濟的貨幣政策之一的存款準備金率也在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調整。
由數據可知,在過去的十多年的時間中,存款準備金率調整頻率達29次。其中,1999年調整到6%達到波谷,2008年6月調整到17.5%達到波峰,在持續了四個月之后再次降了下來。另外調整頻率最高的年份為2007年,在短短的一年中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次數高達十次,平均每36天調高0.5%。
同時,從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幅度來看,1998年調整的幅度最大,達五個百分點。而調整幅度最小的則屬2008年9月份,只是單純地對中小銀行進行調整,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依然保持17.5%不變。2010年前五個月,存款準備金率上調,這是繼2008年10月份連續三次下調之后又出現的連續三次回升。
二、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原因分析
影響央行調整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的因素很多,當經濟處于衰退時,央行會采取調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以達到擴大信貸規模,刺激投資,復蘇經濟的目的;當經濟處于高漲階段時,央行則會采取相反的措施。另外,產業政策和區域經濟傾斜也會促使央行調整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以促進存在正的外部效應產業發展,遏制有負外部效應的部門規模的擴大。對于2010年央行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原因,以下將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對通貨膨脹預期因素促使央行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避免出現大規模的物價上漲
2008年底,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務院出臺的4萬億投資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2009年10月份以后,我國CPI、PPI持續上漲,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加劇,這在一定的程度上說明經濟刺激計劃有所作用。為了將這兩個指數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央行就需要通過調高存款準備金率來回籠資金,避免物價大規模上漲。
2009年1月數據顯示,在信貸規模與M2分別增長21.33%和18.79%的同時,M1卻下跌6.68%,超出了市場的普遍預期。由此可見,刺激經濟的新增貸款相當一部分沒有進入實體經濟領域,而是停留在“借新還舊”以及虛擬經濟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2009年2月份以后若干月份股市的超常反彈。大規模的投資資金游離在實體經濟之外,這一方面使得經濟刺激計劃的目標難以有效地實現,同時,又會有大量資金再次投放到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中,助長了虛擬經濟和泡沫經濟的不穩定性。在這樣的情況下,采取適度的貨幣政策,回籠必要的資金,以保證實體經濟盡快地從這一波金融危機中恢復出來。
2.回籠資金,為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公平競爭提供有效的市場環境
國務院出臺的4萬億投資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在短期內有力遏制了經濟下滑。但是由于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的投資主要渠道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在本次經濟刺激計劃中收效甚微。沒有民營企業的有效參與,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一些壟斷行業利用投資擴大規模,客觀上加劇對民營企業的排擠,使得處于金融危機下的中小企業雪上加霜。這不僅難以發揮市場競爭的促進作用,而且隨著部分民營企業的倒閉更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此時,調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縮小對大企業的信貸規模,以此來緩解市場惡性競爭的狀況就顯得格外重要。
2010年央行實行對大型金融機構調整存款準備金率,而對于農信社則依然保持不變,這對于一些中小民營企業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恢復和發展將產生不容忽視的作用。
三、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影響
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從金融理論上不僅影響基礎貨幣,而且影響貨幣乘數。從以往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影響結果來
考慮,2010年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也可能會對現實經濟中的股市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產生重要影響。
1.對貨幣乘數、基礎貨幣乃至商業銀行存貸款數量的影響
以中央銀行實行緊縮政策為例,當法定準備金率r提高時,一方面使得貨幣乘數K1變小,另一方面,由于準備金率提高,使商業銀行應繳的準備金增加,超額準備金則相應減小。雖然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都是基礎貨幣的組成部分,但只有超額準備金才真正構成派生存款的基礎。法定準備金的提高會改變基礎貨幣的構成,降低商業銀行創造信用和派生存款的能力。總之,提高存款準備金比率,會減少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迫使商業銀行減少放款和投資,達到緊縮效果。
2.對股市的影響
觀測2007年以后的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幅度同政策公布后首個交易日滬指的漲跌情況,可以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用EXCLE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得:存款準備金率每上調一個百分點,政策公布之后首個交易日滬指平均下降0.11個百分點。這是由于存款準備金率和央行貸款、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意味著回籠貨幣,貨幣供給數量變動,必然會對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產生影響。另一方面,為更好地實現政策目標,中央銀行可能會使央行貸款利率同存款準備金率同方向調整。貨幣市場的一系列信號必然會引起股市波動。
四、結論
中央銀行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來調整宏觀經濟,防范通貨膨脹的風險,這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平穩運行。但由于存款準備金率較大的杠杠效應和缺乏靈活性,因此應盡量避免短期內對這一政策工具頻繁的使用。
在實施反通脹措施時,可適當地加大政策的透明度,合理引導人們的預期,從而使宏觀調控達到理想的效果。另外,實行地區差別準備金率,抑制四大商業銀行信貸集中。實行地區差別準備金率,不僅是將存款準備金率同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狀況掛鉤,更重要的是,在農村或中小企業集中的地區,讓金融機構適當地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使其保留充足的超額資金準備,這一方面可以調整和優化地區經濟結構,同時又可以促進當地金融機構和經濟的齊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崔建軍著.金融調控論[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2]陳學彬著.中央銀行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