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碳經濟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關注,國內外的現實顯示了我國加快發展低碳經濟的迫切性,同時也決定了中國的低碳經濟之路依然面臨著諸多壓力與挑戰。加快完善中國相關的法律,建立一個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對于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
[關鍵詞]低碳經濟 節能減排法律體系
每年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是聯合國最重要的紀念日之一,旨為宣傳與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其內容重點關注如何促進建立低碳經濟體系和生活方式,例如提高能源效率、尋找替代能源、保護森林以及生態友好型消費等。2009年12月7日上午10時40分(北京時間17時40分),舉世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來自192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名代表齊聚一堂,探討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氣候暖化與“減排”計劃,其目的是能在全世界推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一系列事實證明,“低碳經濟”這個名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低碳經濟的產生及其發展的現狀
低碳經濟最初是由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2003年2月24日發表的《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提出來的。經過2005年在英國召開的由20個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的環境和能源部長參加的“向低碳經濟邁進”的高層會議之后,低碳經濟概念很快為國際社會所接受,最終成為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
就其內涵來說,低碳經濟是一種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或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利用效應,建立清潔能源結構和清潔能源機制,其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根本轉變,具體可以體現為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等。
低碳經濟、低碳技術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關注的原因首先不能離開全球氣候變暖的事實。全球氣候的變化,已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問題,它已經開始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應該走一條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新的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
二、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法律體系
1.為配合低碳發展戰略,英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法律法規和配套措施。2007年,英國推出全球第一部《氣候變化法案》, 2008年開始實施,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節能減碳目標立法的國家,并成立了相應的能源和氣候變化部,全面負責整個政府的環境變化工作,而其他各部要負責具體的工作。按照該法律,英國政府必須致力于低碳發展,并為今后50年英國應對氣候變化規定了具體計劃和目標。2009年4月,英國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立法約束“碳預算”的國家,明確提出2008年至2020年期間,每5年為1個周期,設立3個減排周期,提出了降低碳排放的宏偉目標:到2020年減少34% ,到2050年減少80%。
2.德國是歐洲國家中低碳發展法律框架最完善的國家之一。德國的《廢棄物處理法》最早制定于1972年。1986年修改為《廢棄物限制及廢棄物處理法》。在主要領域的一系列實踐后, 1996年德國提出了新的《循環經濟與廢棄物處理法》, 2002年出臺了《節省能源法案》,把減少化石能源和廢棄物處理提高到低碳發展的思想高度并建立了系統配套的法律體系。
3.美國現行有關低碳發展的法規主要體現在2005年8月布什總統簽署的《2005年國家能源政策法》中,另外,美國早在1976年就制定了《固體廢棄物處置法》,后又經過多次修改。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國,美國的法律法規就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標準進行嚴格、詳細的限制,任何企業如有違規行為,該企業和政府執法部門將面臨非常大的社會壓力,如果一家企業被判處違反節能、潔能法規,處罰將非常嚴厲,要么倒閉垮臺,要么常年承擔清理污染責任而負擔沉重。2009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旨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進一步表明了美國將致力于支持清潔能源技術和低碳發展戰略。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法律規范及其對國外的借鑒
我國在有關低碳經濟的開發利用領域已經制定了《煤炭法》、《電力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其中《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與《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出臺與實施對于從節能減排、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來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突出的作用。另外,我國還積極制定并實施了減緩氣候變化的《節能中長期規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2000—2015年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規劃要點》、《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十五”規劃》、《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等規劃與政策,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家規定了“十一五”期間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污染物排放降低10%的兩個約束性目標,顯示了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實現低碳發展的決心,也為低碳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
1.我國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方面仍處于薄弱狀態
首先,我國的有關立法在體系上并不完善,如石油、天然氣、原子能等主要領域的能源單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時也缺少能源公用事業法,這將導致能源與環境相協調的作用領域不夠全面;
其次,由于中國法制建設中“易粗不易細”的傳統,現有的能源立法規定不夠詳細,缺乏足夠的操作性,這也是導致中國目前環境執法(包括能源領域)效果不佳、環保狀況不能得到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
最后,法律、法規規定的執行措施上雖然也涉及到稅收優惠、補貼等獎勵手段來激勵公眾與企業自愿實行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行為,但是卻沒有規定細化的獎勵手段與程序,導致在實際中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為了加快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必須完善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法律體系,。
2.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完善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法律體系
(1)建立基本的法律體系,樹立發展低碳經濟的行為規范。作為由國家制定和執行的社會行為準則,法律對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也應充分重視發展低碳經濟的法律規范。
我國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結合實際情況,構建低碳經濟法律體系,以《循環經濟促進法》為基礎,制定“低碳經濟促進法”,明確規定低碳經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具體的法律制度和權責體系;修訂已經發布的專項能源法規,制定其相關配套的實施細則;通過立法,明確政府、企業、公眾在推行低碳經濟方面的義務和職責,逐步將低碳經濟發展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使低碳經濟發展達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制定配套的實施細則,落實發展低碳經濟的支持措施。在建立基本法律的基礎上,應逐漸發布一系列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
為了保障低碳經濟的推行,我國可以借鑒日本,制定一些詳盡的支持措施,如建立能源指定工廠制度,要求指定工廠必須依法履行節能義務,定期報告能源使用狀況;建立能源管理師制度,要求在節能工作中必須配備能源管理師,監督落實節能法的規定;建立推行節能產品領跑者制度,并根據產品技術進步不斷修訂標準值;建立節能標簽制度,即按能耗級別在產品上加貼標識,給消費者提供產品年均耗電量等有關信息。
參考文獻:
[1]王利:低碳經濟: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之基礎[A].池州學院學報2009[23]:2
[2]W.Th.Douma,L.Massai and M.Montini.The Kyoto Protocol and Beyond Legal and Policy Challenges of Climate Change [M].Hague:T.M.C.Asser Press,2007:181
[3]馬學祿: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必由之路[J].城市住宅,2008(5):24-25
[4]劉助仁:低碳發展是全球一種新趨勢[A].科學發展,2010 (1):21-22
[5]張志華:英日德低碳硬約束對我國的啟示[J].開放導報,2010(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