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8年我國進入到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試點階段。在改革中,出現法律滯后、改革的公平性問題受到誤解、改革后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待遇將明顯降低等問題,需要在事業單位的合理分類基礎上構建養老保險制度、健全養老保險法律、建立職業年金制度等方面解決。
[關鍵詞]事業單位 養老保險 職業年金
一、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過程
1992年我國就開始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探索。縱觀全國各地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實際,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政策改革大體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
1.改革醞釀時期(1992年~2007年)。在1992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情況、機關事業單位勞動合同制工人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問題進行了明確,并指出要在總結中國現行干部退休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全國統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在全國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當時的人事部根據文件精神,進一步指出要求各省、市、區進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試點。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保險政策改革在這一時期沒有啟動,仍維持傳統的離退休養老制度。
2.改革試點時期(2008年~現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于2008年2月29日研究并原則通過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提出建立職業年金制度作為事業單位補充養老保險形式。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5省市先期開展試點,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配套推進。改革試點的主要內容包括:養老保險費用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退休待遇與繳費相聯系,基金逐步實行省級統籌,建立職業年金制度,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等。
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出現的問題
1.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法律滯后。迄今為止,經過全國人大通過的涉及養老保險相關規定的法律僅有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這些法律中的規定大都是原則性的規定。目前,在國家層面還未出臺一部全面完整的《社會保險法》,各地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政策得不到明確的法律規范與指導,使得改革帶有很大的政策風險。目前,針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統一強制性法律仍是空白,從而導致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各行其是,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
2.改革的公平性問題受到誤解。眾所周知,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就實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單位人員不同的退休養老制度安排。事業單位人員在退休待遇上是與機關公務員是聯動的。但此次改革試點卻明顯沒有將公務員包括進來,并且公務員改革沒有時間表。從社會公平的價值導向上看,一部分事業單位職工認為這次改革試點有失公平。
3.改革后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待遇將明顯降低。根據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此次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事業單位人員也要和城鎮企業職工一樣統籌交納養老保險,即單位繳20%,員工繳8%;二是養老金發放辦法也基本一致,但以改革正式實施時間為界,即所謂“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 按照這個方案,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后的收入將大幅降低。因為目前所制定的事業單位人員退休方案,是按照退休前工資的80%或90%領取退休金的。2009年,全國企業月人均養老金只有1080元,2010年1200元。這說明企業平均養老金太低了,應該考慮提高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而不是降低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金。正確的養老金制度改革,應當是讓企業的養老金向事業單位的養老金靠,提高工人的生活待遇,而不是讓事業單位向企業靠,降低工人和知識分子的待遇。如果事業單位職工和企業單位職工的養老金拉平了,大家都處于低水平,這絕對不是改革的初衷,也不是改革的目的。
三、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對策
1.健全養老保險法律法規。堅持立法先行,是世界各國發展養老保險制度的成功經驗,并成為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處于改革的關鍵時期,應當結合中國的國情,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盡快制定一部統一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保險法》,這部法律也適用于規范指導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在基本法律的基礎上,構建一套既有養老保險基本法律、又有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地方性法的法制體系。
2.養老保險應在事業單位的合理分類基礎上構建。首先,事業單位要進行科學分類。事業單位是我們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一直延續下來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事業單位的門類越來越龐雜。筆者認為將現行事業單位分為三類比較合理,即行政執行類、社會公益類、經營服務類。在科學分類基礎上,將行政事業類事業單位并入到國家機關,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由國家財政全額撥款,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實行企業管理制度。這樣分類后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際上就是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
3.實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養老保險制度“三個聯動”的改革。所謂“三個聯動”,一是事業單位與公務員養老保險改革一起進行,以避免互相攀比,相互掣肘。作為公共部門,不要在養老保險制度上再人為分出三六九等。事業單位與公務員養老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轉型,由過去的國家保障制養老轉型為現代養老社會保險;二是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重點是提高養老金水平,發展企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障制度。
4.建立職業年金制度。職業年金是機關、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應實行強制性職業年金計劃,符合條件的單位必須參加。之所以選擇強制性模式,一是因為強制性職業年金能夠解決新舊養老保險制度中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計發標準的差額問題。在建立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一體化過程中,如果以現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為標準統一全社會的養老保險計發標準,那么新制度實施后的機關事業單位領取基本養老金的數額要低于以前離、退休制度規定的標準。而且企業有補充養老保障即企業年金,因此,通過強制性職業年金體現可以對機關事業單位補充養老保險的有效完;第二,職業年金主要來源于機關事業單位及職工的繳費,機關事業單位大多是管理型、公益性單位,不具備盈利性,大多無法承擔單位部分的職業年金,因此有必要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強制性職業年金,單位繳納部分由國家財政全部或部分承擔,只有這樣,職業年金制才能夠真正建立起來。
參考文獻:
[1]李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政策改革面臨的挑戰與完善建議.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2]鄭秉文: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試點受挫原因.人民網,2010年3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