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存在農民參保率不高、基金收繳和管理制度不健全、農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不高、大部分地區農村大病醫療救助基金尚未建立等問題,問題的成因在于政策宣傳不夠深入、認識不到位、農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意識較弱、欠缺法律法規的保障,應采取提高管理效率以促進農民參保率、不斷完善政策制度、建立合作醫療風險基金、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受益面等對策加以解決。
[關鍵詞] 農村保險 合作醫療 參保率
一、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存在的問題
1.農民參保率不高。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好處普遍認識不足,未參保農戶心中普遍存有疑慮,要看看別人參加后有沒有好處再做決定。參保的農戶中真正了解有關制度、政策的也不多,農民對于新型合作醫療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對涉及切身利益的規定和制度把握不準。還有的農民,擔心參保后生病住院不能按章兌現補償,擔心資金被挪用,擔心小病不能受益,這都降低了參保率。
2.基金收繳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尚未建立簡便、合理、有效的農民繳費機制和基金運行機制。只有建立一套簡便、科學、有效的農民繳費機制和基金監督機制,才能保證合作醫療基金的安全運行,各相關部門應定期檢查、監督基金使用和管理情況。
3.農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不高。第一是報銷比例偏低,農民自己承擔的費用還是偏重;第二是醫藥費報銷的起付線、封頂線制定不科學,起付線定得過高;第三是報銷手續太繁雜。有過報銷經歷的農民普遍反映“交錢容易,拿錢難”。
4.大部分地區農村大病醫療救助基金尚未建立。“大病”家庭僅靠合作醫療補助是難以緩解其家庭經濟困難問題的。由于財政困難等原因,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除對農村低保對象實行免交或由財政統一交納外,農民大病在新型合作醫療補貼外的費用都由患者自己負擔,由于農村合作醫療的報銷比例較低,無法緩解其家庭經濟困難問題。
二、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政策宣傳不夠深入。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的細則的宣傳上,做得不到位。農民對報銷住院醫療費用的限制條件、如何計算報銷的醫療費用、醫藥費報銷的手續等知之不詳,導致農民普遍覺得報銷手續十分繁瑣,有的農民原本自認為能夠報銷的醫療費用卻得不到補償,極大地挫傷了農民參合的積極性。
2.對新農村合作醫療的認識不到位。個別地方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的長期性認識不到位,宣傳發動工作方式簡單,迫于上級的工作壓力,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了“收費”和完成“參合率”指標任務上,以致有的農民誤將此項工作認為是政府形象工程,對自己不會有好處,也有的農民將其與亂攤派、亂集資等同起來。
3.農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意識較弱。依靠行政手段,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加辦法、參保人的權力與義務及報銷和管理辦法等宣傳到千家萬戶,使廣大農民真正認識和體會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義和好處,樹立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意識,自覺自愿地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順利推行的保證。互助共濟是傳統美德,但現階段對于并不富裕的農民群眾要求都有這樣的思想境界是不現實的。樹立農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意識,不可能一蹴而就。
4.欠缺法律法規的保障。我國現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法制不健全。其他國家的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大多有法律作為保障,我國的合作醫療主要依靠高度集中、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預和行政政策加以實施,無剛性規定,缺乏法律的強制性和約束力。這必將會削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增加推進該制度的難度。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存在問題的對策
1.提高管理效率以促進農民參保率。每一項涉及到資金管理的政策,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資金的收、管、用方面如何保證透明、公開的問題,雖然敏感,但必須觸及,因為它關系農民的切身利益。要讓農民充分信任,除了做好每一項具體的工作以外,還必須建立在制度、手段和信息的透明和暢通上。有關部門應將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網絡化管理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尤其是要加快縣、鄉兩級信息化建設,實現計算機聯網,通過網絡來管理農民個人的繳費、就診、報銷等資金運作的各項資料。
2.不斷完善政策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一項十分復雜和艱巨的實事工程,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一定要從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出發,務必扎實工作,穩步實施,及時深入了解和分析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存在的疑慮和意見,及時吸收合理的要求和建議,不斷完善政策制度。
3.建立合作醫療風險基金。建立合作醫療風險基金是為了確保合作醫療資金的可持續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籌集標準是綜合考慮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疾病發生狀況、醫療費用等多種因素而科學測算出來的,而支付所面臨的是城鄉同一標準的醫療費用市場。與城市醫療保障基金相比,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執行現收現付制,籌集基金少,補償比例低,缺乏積累。隨著農村老年化趨勢的不斷推進,合作醫療基金的支付壓力不斷加大。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合作醫療基金就更加難以籌集,合作醫療就會難以為繼,而此時恰恰是農民最需要醫療救助的時候。因此,各級政府每年要撥出一定數額的資金,加上歷年合作醫療結余資金的部分或全部,逐年累積,形成合作醫療風險基金,在災害之年用于農民的防病治病,減少或者不收農民參加合作醫療應繳納的費用,或者作為暫付款,當農民經濟和農民收入好轉時再集資歸還基金。
4.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受益面。合作醫療的活力源于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要有效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必須采取各種形式的激勵方式以擴大他們的受益面。由于人們需要的多樣性、層次性、動機的復雜性,調動人的積極性也應有多種方法,應因地制宜地綜合運用各種激勵手段。因此,在政府的承擔能力范圍內,有必要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范圍與報銷比例,以擴大農民的受益面調動農民的參與積極性,減少農民的不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藺豐奇: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農民意愿及改進對策[J]. 經濟與管理, 2008(12)
[2] 劉磊:金融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探析[J].學術交流,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