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與現實的回顧
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發明了蒸汽機,煤礦開采業得以迅速發展,以煤為燃料的蒸汽機車、蒸汽輪船開始使用,使人類社會生產由手工操作進入到大工業時代,促進了交通和軍事的近代化,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污染;19世紀七八十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內燃機,推動了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的產生和發展,直到今天人類也沒有擺脫對煤炭、石油的依賴。
二、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現實意義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開發清潔能源、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發展低碳經濟,對不斷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真正以世界強國屹立于世界都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我國的能源結構特點決定了發展低碳經濟是一種必然的選擇。由于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石油、天然氣較匱乏,豐富的煤炭資源限制了我們對其他能源的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然以高排放的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然而,我們的煤炭資源也不是永不枯竭的,按國內專家計算,中國現有的石油資源只夠開采 13 年,天然氣 40 年,煤炭 60 年,這就意味著到本世紀中葉,當我們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時候,可能面臨資源匱乏的窘境。
2.發展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低碳經濟已實實在在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從長遠來看,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今后的競爭不是傳統的勞動力競爭,而是碳生產率的競爭,節能減排已經成為世界趨勢。我們國家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工業基礎已大大增強,資金、技術及創新能力也今非昔比,我們沒有理由再猶豫,在某些領域我們甚至完全有能力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借此邁進世界先進前列。
3.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生活理念是一個必須倡導和遵循的原則。中國是一個占世界人口20%的發展中國家,我們最大的國情是人口眾多。經濟的發展、民生的改善都離不開能源的依托.
三、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措施
發展低碳經濟,確實面臨諸多資金與技術方面的問題和挑戰,但高科技也不是解決高排放的唯一出路,低碳經濟涉及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僅就現實生活層面談談我的看法。
1.要培養整個民族的低碳意識,形成一個節約、節能、環保的共識和風氣,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008年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但其源頭是美國的次貸危機,而引起美國次貸危機的除了金融創新濫用還有美國的過度消費。美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以過度消費為特征的,這種模式不僅體現為居民的“低儲蓄、高消費”,也表現為政府的長期財政赤字,金融危機宣告了依靠過度消費來推動經濟增長模式的結束。此次金融危機過后,美國人和歐洲人開始回歸節儉生活的傳統。據報道,2008年白宮帶頭節儉過圣誕節,裝飾白宮的材料用的是節能燈泡和往年使用過的材料,美國人開始過緊日子了,人們開始遠離奢侈品。
依靠過度超前消費的經濟增長模式使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倒下了,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警示。應該記住,我們是一個擁有相當數量貧困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華民族有著勤儉、節約的風尚,但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傳統的東西正在慢慢消失,鼓勵適度消費、引導合理投資,在全社會形成文明、節約的消費風氣,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每個人都應從我做起、從每一筆日常消費做起,任何節能的、防治污染的、環境友善的行為,都是對低碳經濟的貢獻。比如,隨手關水龍頭、關燈,把白熾燈換成節能燈,這都是在向低碳化邁進。
另外,倡導低碳生活,政府應該率先垂范。中國有這么多人口,節能潛力無疑是巨大的,要引導百姓樹立勤儉節約、量力而行的消費理念,并采用價格、稅收等手段有效抑制奢侈消費之風。僅以電力消費來說,除了工農業生產、居民生活及交通用電外,其他電力需求應受到約束,嚴格控制景觀用電及其他不合理用電,堅決杜絕電力浪費現象。如果每個中國人每年節約一度電,按現在發一度電需要消耗330克標煤的平均水平計算,一年即可節約43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7萬噸。
2.盡快推行和落實建筑節能領域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提高住房的設計水平和建筑質量。
目前看,如果要我們效仿歐洲搞零排放建筑還有很大難度,但相關部門應出臺配套措施,鼓勵和引導建筑業向節能、環保方向發展,從項目的審批開始抓起,實現對工程設計、建材質量、建筑施工等所有環節無遺漏管理,真正建造出設計超前、質量過硬、符合低碳要求的綠色建筑。
另外,建筑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它還承載著一座城市的一段歷史與文化,所以建筑應該是百年大計。最近幾年,一些城市的拆遷改造中都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許多使用只有二三十年的房屋建筑好端端地被拆除,這凸顯我們在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方面的缺陷,不僅浪費了巨大的資源和能源,制造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也破壞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沿革,但愿這樣的現象二十年后不再發生。
3.加大公共交通及城市交通投入力度,適度控制私人轎車的發展,構建建低碳、便捷、人性化的城市交通模式。
大城市的交通擁堵現象最早發生在國外少數發達國家,近幾年,伴隨著中國汽車業的發展,轎車走進普通家庭,我國大中城市均出現程度不同的交通擁擠現象。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均機動車占有率還不高,汽車進入家庭及城市化進程也處于開始階段,但城市交通已經不堪重負,擁堵、空氣污染等問題嚴重困擾著城市的健康發展,按照目前的態勢發展下去,不用太長時間,絕大多數城市都將出現“車滿為患”的狀況。
實事求是地講,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太適合大力發展家庭轎車,這方面我們應該學習歐洲而不是美國,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讓人們更方便、更體面地出行。其實,許多人選擇購買家庭轎車并不是對轎車有多么向往,而是難以忍受目前不盡如人意的公共交通狀況,如果政府能夠為百姓提供一個便捷、富有效率、價格相對合理的城市公交,那么未來城市的道路會越來越寬廣,城市的空氣會越來越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