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師是教育的靈魂與核心,教學方法更是教育的重要載體,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的好與壞都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新課程所遭遇的深層次的矛盾與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偏差,其背后亦隱藏著教師實踐智慧的貧乏,而方興未艾的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探討更將其核心要素的教師個人實踐智慧研究提上日程,隨著教育改革不斷的深入,教師在課堂所發揮的作用教師越來越大了,教師的智慧是晚近興起的研究熱門熱點話題。本文以這種這種話題為文本,淺析一下教師智慧在教學改革中的實踐。
[關鍵詞] 教師智慧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概述
1.國外現狀概述
(1)關于教師信念。國外心理學領域主要使用“教師信念”的術語,對其各種成分進行了研究,如關于影響學生成績的信心、關于教師和學生成績的原因、關于自我知覺和自我價值感、關于完成特殊任務的信心等。
(2)教師個人實踐知識。在概念的內涵和范疇上,國內學者一般沿用“教師個人實踐智慧”一詞,而國外學者多使用“教師個人實踐知識”或“教師個人實踐理論”等概念。Clandinin,connelly與Elbaz的研究呈現了存在于真正教師“頭腦”中的知識與理論觀。 (課程探究)(C而 culumJnquiry)雜志對此特別關注,專門開設“個人實踐知識系列”。
2.國內現狀
(1)認識論。陳向明教授等學者使用“教師實踐性知識”這一概念,將教師的知識分成“理論性知識”與“實踐性知識”兩類,并對實踐性知識界定為教師真正信奉的,
并在其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和(或)表現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其中包括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和(或)表現出來的知識,還包括教師對理論性知識的理解、解釋和運用原則。也有學者認為教師實踐智慧是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關教學整體的真理性的直覺認識。它來源于教學經驗,通過對具體的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和反思,將感性的、表面化的經驗提升,使其內化為教師的實踐能力。
(2)概念說。其基本含義等同于教師個人所持有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育—學校教育、
教育目的、教與學、‘學生、學科、自己的角色和責任等的觀念。但與教育觀念相比則更具體、更強調其個體性、實踐性,具有較強的包容性。這類學者特別強調教師個人在實踐中體現出來的教育觀念,認為這些觀念決定了教師的日常行為。
二、關于教學場域與智慧的區分
1.教學場域
場域就是事物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網絡或構型。借鑒布迪厄的觀點:“在高度分化的社會里,社會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對自主性的社會小世界構成的,這些社會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邏輯和必然性的客觀關系的空間”。 這些一個個相對自主的社會小世界就是場域。布迪厄還主張將“場域”作為一個開放的概念來使用,并認為只有將其置于關系系統中,才能獲得概念真正的意涵。這表明場域首先是一個空間概念,是一種關系網絡,是各種位置與因素之間客觀關系的組合 。
2.智慧
古希臘語中哲學(philosophia)一詞也是由philos和Sophia合成,哲學家也被稱為PhilosoPhers,即“愛智者”或“智者”。古今中外的很多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們對智慧作過描述和闡釋。蘇格拉底強調“在自我認識中,探索、尋找永恒真理,尋找最高的善—智慧”,他把“知識與道德等同起來,智慧的人必然是有美德的人”,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認識自己達到獲得知識,最終成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
三、教師的思維過程中的智慧與教學的關系
教學進程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等常常需要教師根據現場情境瞬間完成轉換或調節,這種情形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思維。教學思維力雖有天性察賦的因子,但更多地需要自身的體悟、有意識地錘煉和突破慣習的勇氣,教師的專業學習是培養教學思維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平靜、穩定、預設和慣習常常阻礙教師實踐智慧的生長,而挑戰、應激、靈變和跟進往往能起到激發的效能。
實踐反思實際上是教師與自我對話,是自我對過去所沉積的經驗、歷史、思想等所進行的反思性理解,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反思直接促進著其對教學的思考和研究。課前精心的預設和“完備”的教案抵擋住教學過程的生成、教學環節的擅變以及學生富有挑戰性的提問等課堂變數因子。“教學無止境”、“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無不體現著教師課堂教學智慧發展的無限拓展空間。一方面,敢于質疑、挑戰權威、追求個性解放的學生給教師思索教學以無窮空間,自主、開放、生成的新課堂又激發了教師對教學研究的欲望和追求;另一方面,高考、應試、升學率的字眼現實地阻礙著教師教學自主權的釋放,狹隘、封閉、規約的教學舊觀念限制著教師教學的變革,如何在矛盾的交織狀態中找到平衡點和突破口是現時期教師現實思考的最大焦點。大凡優秀的教師在實踐中總能發現問題,進行不斷自我追問與思考,帶著問題開展實踐,在教學中進行研究。在科學的歷史教學觀指導下的教學過程,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素養提高有機地結合起來,將素質教育與高考融合,為歷史教學注入了活力。”這些話語既是教師解決現實困境的策略,也可以說是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結果。“草根式”革命呼喚著教師從教學實踐中不斷追問、思考、反思和研究探索,不斷將日常備課、教學過程、教研活動等相關內容與自己提出的研究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這是教師走向智慧教學的重要途徑和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英]邁克爾波蘭尼著,許澤民譯:個人知識—邁向后批判哲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3][加]馬克斯#8226;范梅南:.教學機智一教育智慧的意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鐘啟泉:現代課程論(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袁強: 《教學場域中的教師個人實踐智慧研》,華東師范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