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成德綿地區是成都經濟區的北部區域,是四川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產業實力最強、產業水平最高、產業集聚規模最大的區域之一。成德綿地區是四川省最早提出的區域合作區,通過三市進一步的合作,必將推動成德綿的一體化進程。本文先介紹了成德綿近幾年的發展概況,然后分析了交通經濟帶的構建,以希望明確成德綿未來的發展定位,試圖通過合理優化成德綿的產業布局,來推動成德綿區域一體化。
[關鍵詞] 成德綿一體化 發展現狀 交通經濟帶
成德綿地區地處成都平原地區,三個城市最遠距離相距僅90km。三市GDP都位居前十名,是西部城市中少有的高密度集聚域。目前,在已有交通設施的基礎上,成綿高速復線正在推進中,而成綿樂城際鐵路已經開建,未來將實行公交化運營,成德綿將形成“半小時經濟圈”。在此背景,三市如何規劃未來的發展,如何合理優化產業布局,抓住這一契機,進一步推進成德綿區域一體化,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推進成德綿區域一體化不僅可以提升其城市競爭力,也為進一步推動成渝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成德綿城市發展現狀
成德綿地區以成都(省會城市)、德陽(省轄市)、綿陽(省轄市)三市為中心,是四川經濟最發達與最富活力的區域之一。從近幾年三個城市的發展來看,其經濟呈現出很強的競爭優勢,但仍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GDP總量
從近幾年成德綿三市GDP總量(見圖1)來看,成都以4-5倍的絕對優勢領先德陽和綿陽兩市,而且成都的每年GDP總量的增速也明顯快于德陽和綿陽兩市。德陽和綿陽兩市的GDP總量比較接近,與四川省其它主要城市(見圖2)相比,也算名列前茅。

圖12000-2008年成德綿三市GDP總量對比圖
數據來源:根據各城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繪制

圖2 2006-2008年四川省主要城市GDP總量對比圖
數據來源:根據各城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繪制
2.“三次產業”結構
從成德綿三城市的“三次產業”結構(見圖3、圖4和圖5)來看,成德綿呈顯出不同的特點。成都市的三大產業增長迅速,第二、三產業較德陽和綿陽發達,三大產業的結構比例也不斷合理優化,呈顯出“三、二、一”型協調發展。德陽市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發展迅速,第一、二產業增長遲緩,三大產業結構呈現為“二、三、一”型。綿陽市三大產業都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三大產業結構轉型較為曲折,二、三產業難穩居三大產業之首。

圖3 成都三大產業增長圖
數據來源:根據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繪制

圖4 德陽三大產業增長圖
數據來源:根據德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繪制

圖5 綿陽三大產業增長圖
數據來源:根據綿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繪制

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成都市各年以高出德綿5-6倍的絕對優勢,領先德綿兩市,成都商貿交易中心的地位凸顯。德綿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成都的差距還比較大,但增速較快。

圖6 成德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較圖
數據來源:根據各城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繪制
4.城市化水平
成德綿區域城市化水平整體較低,成都的城鎮化率(見圖7)較高,達到了63.58%,而德陽和綿陽的城鎮化率較低還不足40%(全國平均城鎮化率45.68%)。城鎮體系也存在不完整的問題。成都和德陽、綿陽兩城市之間城市規模、經濟總量等差距較大,這將不利于成德綿城市帶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成德綿區域的“斷層”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成都這個特大城市的過度膨脹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大量資源向成都集聚,從而嚴重影響了德陽和綿陽的的發展,使得成德綿的整體發展緩慢。

圖7城市城市化率比較
資料來源:根據2008年各市統計公報繪制
5.產業布局
成德綿三地有各自的產業優勢,比如成都的大商貿、大物流,德陽的重裝,綿陽的電子科技,等等,但我們仍會發現產業(見表1)趨同的痕跡。產業機構的趨同,導致了基礎設施重復建設,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也造成了三地嚴重的惡性競爭。這種惡性競爭成為了成德綿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障礙。
表1 成都平原城市群主要產業布局
資料來源:四川經濟信息網: http://www.sc.cei.gov.cn四川統計年鑒2005、成都統計年鑒2005
從上面三方面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在GDP總量上,還是三次產業結構上,成都以絕對優勢領先德綿。德綿經濟實力較其它城市有相對優勢,而且后勁十足,但是在短期內還很難趕上成都。成德綿三地有各自的產業優勢,但產業趨同的現象還很嚴重。成德綿區域不完善的產業布局,較低的城市化水平都嚴重的阻礙了成德綿區域一體化的發展。
二、構建交通經濟帶,推動成德綿一體化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成德綿區域一體化還存在不少障礙,但成綿高速復線和成綿樂城際鐵路的建設,成德綿“半小時經濟圈”的形成為如何推動成德綿一體化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1.構建交通經濟帶
一般認為,所謂通道經濟,就是以地理環境相互聯結為前提,以發展城市經濟為中心,以交通干線為紐帶,以經濟合作為依托,省際之間、城鄉之間、各產業之間建立緊密的經濟聯系。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成德綿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較為完備,成德綿地區以寶成鐵路、成綿高速公路為軸線成沿線分列。這使成德綿區域初步具備了構建交通經濟帶的前提。
隨著整個成德綿地區的發展,區內各城市之間的聯系將越來越緊密,原有的交通體系已經不能滿足成德綿都市帶發展的需求。而且,雖然成德綿是沿線分列,且也有較為密切的社會經濟聯系(用相互作用力來表示,見表2),但是成德綿之間還是缺少政府間的協調,沒有統一的規劃。所以,使成德綿之間并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交通經濟帶。
目前,國家已經批復了成德綿高速復線和成綿樂高速鐵路。成德綿高速公路復線全線起于成彭高速,經彭州、什邡、綿竹、塔水,止于磨家。設計時速100公里,建設年限為3.5年。成德綿高速公路復線建成后,將大大緩解成綿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西部首條城際高速鐵路——四川“成(都)綿(陽)樂(山)”城際高速鐵路已于2008年12月29日開工,預計2012年建成通車。屆時,高鐵沿線有著豐富旅游資源的樂山、眉山、綿陽、德陽等城市都將被吸納進入成都“1小時經濟圈”。
成綿樂城際鐵路和成綿高速公路復線的建設,使成德綿沿交通線合理優化產業布局提供了可能。因此,成德綿應該抓住這一契機,通過構建交通經濟帶,優化產業布局,共同推進成德綿區域一體化。
表2 四川省域主要城市間的相互作用系數
資料來源:摘自《中國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2.明確城市發展定位,優化產業布局
城市定位明確后,各城市在發展中會形成自己的特色經濟。城市之間通過合作,交流,形成產業優勢互補,從而推動城市的發展,進而推動成德綿區域一體化發展。
成都,四川省的省會,全省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也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科技、金融、商貿、交通和信息樞紐。市政府確定的“十一五”發展的目標中提到,將成都市建設成中國西部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競爭力最強的現代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的城市發展定位是“三中心兩樞紐”。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來看,目前成都的工業比重仍然較大。根據成都的特點,成都在今后的發展中應該更注重科技、金融、商貿、交通和信息等方面的建設。成都有雄厚的科研實力,有一大批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完全可以成為研發中心,為德陽、綿陽提供技術支持。其次,成都還應注重其現代服務業和西部國際商貿中心的建設。數據顯示,2009年成都市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40億元,同比增長20%;實現進出口總額166億美元,增長8.0%,外貿主要指標繼續保持中西部城市首位。實際使用外資27.90億美元,增長20.4%。因此,成都應該以功能區建設為重點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基地,以擴能升級為重點 加快建設西部國際商貿和物流中心。再次,從經濟實力雄厚、聚集程度、基礎設施完善、科技實力強等指標來看,成都是成德綿區域的增長極。因此,成都需要通過其輻射力來帶動德綿,通過產業布局的進一步優化,與德陽、綿陽形成優勢互補,減少產業雷同所帶來的惡性競爭必將推動成德綿一體化發展。
德陽是成德綿的重要節點,因此德陽的發展將對成德綿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陽是國家重要的工業城市,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工業主要指標位居四川省第二。擁有中國二重、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等一批國內一流的重裝制造企業。其城市定位為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就比較合理。德陽在今后的發展中,應該注重建設重裝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吸引成都和綿陽科技人員到德陽創業,承接成都制造業的擴散和轉移,從而建設自己的產業特色并與成都和綿陽在產業上形成優勢互補。其此,德陽的縣域經濟比較發達,什邡、綿竹、廣漢、旌陽分別位居全省“十強”縣二、三、八、十位。什邡和綿竹正好處在成德綿高速復線上,成綿樂高鐵則途徑廣漢,因此,什邡、綿竹和廣漢應抓住這一契機發展優化產業布局。如什邡,目前已形成了以食品(煙草)、化工為支柱,機械(冶金)、建材、醫藥、輕紡并行發展的特色產業布局。經長期的培育和發展,形成了以優質化肥、精細磷酸鹽、天然礦泉水、植物蛋白奶、雪茄等為代表的優質產品系列。通過名牌戰略實施,培育出以“云頂”、“冰川時代”、“天下秀”、“云河”為代表的2個中國名牌、5個國家免檢產品、5個中國馳名商標和21個省名牌產品群。因此,其進一步發展就是要優化其特色產業。
綿陽位于成都平原北部,距成都高速公路90公里,最大的特點是國家命名的科技城,我國重要的電子工業生產和國防科研基地。綿陽將建設以科技為先導、以工業為核心的產業科技城。2001年7月3日,綿陽被國務院批復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并建立了國務院有關部門組成的部級協調小組。綿陽科技城可以說是一個軍工技術轉民的綜合性試點城市,一個不叫特區的特區。綿陽科技城在產業發展、體制機制轉換上作了許多工作,城市建設取得很大成績。但與成都的科技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綿陽作為科技工業城,工業發展有一定基礎,只要通過發展其產業優勢,主動融入成德綿一體化發展,通過共享公共服務、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物流、人才和科技等方面的資源,通過產業互補和環境齊治,就能推動科技城更好更快發展。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成德綿在產業上有很強的特色。只要通過進一步的優化產業布局,形成優勢互補,通過合作就能借住成德綿高速復線和成綿樂高鐵的建立打造交通經濟帶,從而推動成德綿區域一體化。
三、結語
成德綿地區有著較為密切的社會經濟聯系,較為完善的交通網絡,良好的區位優勢和雄厚的經濟基礎,這為成德綿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隨著綜合交通網絡的進一步完善,成德綿同城化必將實現。只要成德綿抓住機遇,通過政府之間的合作,進一步的優化產業布局,形成優勢互補,打造交通經濟帶,最終將實現成德綿區域一體化,推動成德綿經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侯水平:省社科院院長侯水平研究員談大力發展通道經濟[R].四川日報,2009,6
[2]劉世慶:成德綿一體化與成都發展戰略[J].四川省情.2005,(4)
[3]白萍:構建成德綿經濟圈的區域協調與博弈分析[J].山西建筑,2007,33(32)
[4]楊樹根:近年來成德綿總量經濟特征分析[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5]李壽德 張春瑩:高新技術產業帶的基本理論探討[J].中國科技論壇,2002,(1).
[6]孫瑤 蔣瑛:成德綿高技術產業帶及其創新系統研究[J].決策參考,2006(2)
[7]劉曉鷹 鄭長德:中國西部都市帶的城市化推進研究——成、德、綿及成渝都市帶的城市化推進研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8226;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4(2)
[8]彭克 何克東:論成德綿大都市區的構建與成都區域經濟發展[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5,13(6)
[9]吳麗麗:成德綿城市帶戰略規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5
[10]李寒梅 龔煥康:加快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一體化發展的思路[J].區域經濟,2005(3)
[11]陳藝:成都城市經濟圈的區域特征及其帶動效應[J]. 區域與城市,200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