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個經濟區域內的優勢產業對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珠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為使珠三角各個城市在未來工業產業發展中準確定位,避免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本文通過工業行業區位商這個指標,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方法分析了珠三角九市工業產業各行業的比較優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產業發展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 珠江三角洲 工業區位商 比較優勢
一、珠江三角洲工業發展現狀
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生產總值逐年增加,增長較快。2001年-2007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4.03%。根據H#8226;錢納里等人關于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理論,珠三角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的成熟階段,第二產業占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一直維持在50%左右。由此可見,珠三角發展好工業,并根據各地工業所具有的比較優勢進行明確分工,對整個珠三角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珠三角工業比較優勢分析
1.工業比較優勢的測定方法
優勢產業是指一國或地區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是一個地區的經濟特色產業,更是區域經濟的規模增長點。區位商(Location Quotient,簡稱LQ)是評價區域優勢產業基本的分析方法。區位商又稱專門化率,它由哈蓋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運用于區位分析中,在衡量某一區域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反映某一產業部門的優劣勢,以及某一區域在高層次區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通過計算某一區域產業的區位商,可以找出該區域在全國具有一定地位的優勢產業,并根據區位商LQ值的大小來衡量其專門化率。LQ的值越大,則專門化率也越大。其計算公式為:
結合本文對珠三角地區各市的工業各行業的分析,表中j地區I 產業區位商;為j地區I 產業的產值;為j區域的總產值;為珠三角I 產業的產值;則為珠三角整體的工業總產值。
2.工業比較優勢的測定
根據上述的計算公式,選取了2009年廣東統計年鑒中各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的珠三角九市統計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數據,計算了2008年珠三角九市37個工業行業的區位商。具體統計如下:
(1)數量分析,從數量上看,2008年珠三角工業行業區位商大于1的優勢產業共有123個,其中中山市的優勢工業產業最多,達18個;而惠州市最少,僅為7個。
(2)各市的主要優勢產業。為了重點突出各市的主要優勢工業產業,本文選取各市區位商排名前五位的行業進行重點分析,在各市的主要優勢產業中,廣州的煙草制造(4.05),江門的化學纖維制造業(10.36)、非金屬礦采選業(8.52),以及肇慶的黑色金屬礦采選業(15.54)、有色金屬礦采選業(13.53)、非金屬礦采選業(12.44)、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8.82)、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6.28),其區位商都大于4有些甚至超過10,表明其專業化程度非常高。
根據九個城市的主要優勢產業的分布特稱,將其工業結構分為兩種類型:
高度加工型:資源要素貧乏,主要優勢產業集中在高加工產業領域,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這類產業主要有通信設備及電子設備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電器機械、設備制造業等等。通常這類地區的資本和技術供給能力較強,因而有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屬于這一類型的城市有深圳、珠海、佛山。
資源主導型:資源絕對優勢,發展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如金屬采選業、冶煉加工、農副產品等等。歸為這一類型的地區有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
綜合型:同時發展高度加工型及資源主導型的產業。如廣州。
(3)優劣勢產業互補分析。理論上說,區位商的值越大,專業化程度越高,則該地區對這一行業的相對吸引力也就越大;區位商越小,比較劣勢則越明顯,其產業分工的能力越弱。因此,可以從區位商值的大小判定一個地區優勢產業和劣勢產以及互補程度。對珠三角地區九市分別采取LQ>2及LQ<0.2為標準,來判定其專業化水平非常高與專業化水平非常低的工業行業。具體結果判別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各市相對優勢劣勢的產業差別還是較大的。首先深圳的高技術含量的產業具有絕對的區位優勢,這與深圳充裕的資金和大量優秀的人才是分不開的。但是由于深圳在珠三角的定位還是主要以發展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為主,所以具有相對劣勢的產業最多;其次,肇慶的資源主導型產業最為發達,尤其是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及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在珠三角甚至全省都具有絕對優勢。這是因為肇慶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60多個礦種,主要金屬礦種有鐵、金、銀、鈮、鉭、錫、鎢、鉍、鉬等;非金屬礦種有石膏、大理石、石灰石、花崗巖、瓷土、鉀長石、端硯石和綠玉石等。金礦儲量100噸,占全省已探明儲量的80%以上。自然資源的豐富決定了肇慶發展以礦產資源為主的工業;第三,珠海、佛山同樣以發展資金密集型的產業為主,由于這兩地的礦產資源等不夠豐富,但經濟總量水平高,比起其他除廣州深圳外的城市更易吸引資金與人才,所以其制造業相對比較發達。第四,東莞、中山、惠州、江門則相對于在紡織服裝、化學纖維制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等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具有相對優勢。由于這些地區勞動力比較豐富且人力資源成本較低,技術水平相對較差,因此勞動密集型類的輕工業較容易在這類地區發展;第五,由于廣州作為省會城市,且處于珠三角的中部,其產業發展比較均衡,兩大類產業在廣州均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從產業互補的角度講,深圳與肇慶的優勢與劣勢產業互補程度最為明顯,其次珠海、佛山可以同東莞、中山、惠州、江門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補。但是,從整體來看,整個珠三角具有的優勢產業還都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重工業發展水平落后,隨著國內原材料成本上升、政策環境日趨嚴厲,金融風暴的襲擊更是加劇了工業的生存危機。因此,珠三角有關產業升級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例如,香港政府為了支持在珠三角港企的轉型,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深圳政府在一面提倡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也開始注重當地重工業的發展;廣東省則在“十一五”期間將致力于打造重工業強省作為發展目標。
三、珠三角工業發展對策
第一,加強區域內的經濟技術合作與產業結構轉移。區域經濟規律表明,先進的生產力首先在少數條件好的地點生長和發展,形成增長極。目前,廣州、深圳是帶動珠三角第區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同時江門肇慶等地區總體經濟仍然需要靠其自然資源的優勢的來發展,技術水平低下,區域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成了制約珠三角發展的瓶頸。將部分高薪產業轉移到這類地區去,這樣既可以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又能夠進一步加速產業結構升級。各地區要選取自己的準確定位,要確立好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關聯產業等相關性產業,積極發展自己的優勢項目,避免重復建設。
第二,以科技帶動經濟發展,特別是要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科技創新,加快珠三角地區由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向勞動力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戰略轉移。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各種優勢,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珠三角地區要擺脫產業升級的尷尬,真正走出困境、邁向國際,就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第三,加大對高素質人才的引進。與人口劇增相對照的是,珠三角地區高層次、高素質人才遠低于京滬,專業技術人員所占的比例僅為7.26%。每10萬人擁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僅為北京的36%,上海的近50%,這種狀況難以適應珠三角地區未來的發展需求。通過引進高素質人才、高科技產品,將研發技術、制造技術和管理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有效的應用,帶動產品研發模式和設計理念的創新、產品制造模式和制造方法的創新,從而全面推動珠三角地區產業升級進程。
參考文獻:
[1]陳計旺: 地域分工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2]周運源: 區域經濟概論[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
[3]曹正:資源約束下中國制造業的戰略轉型[J].中國經濟問題,2008(5)
[4]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