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9年7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是繼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規劃以來的又一重大決策,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規劃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重點文化產業,其中第七條提出:“積極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影視、手機廣播電視等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升級”?!靶屡d文化業態”曾經出現在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八項重點工作有其一,說明政府層對發展新興文化業態的高度重視。本文結合理論研究和產業實踐分析了新興文化業態的核心要素及其概念,并對新興文化業態的分類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拋磚旨在引玉,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匡正。
[關鍵詞] 新興文化業態 概念 分類
美國“次貨危機”給金融市場帶來的動蕩,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衰退,為挽回欲靜不止的經濟頹勢,各國政府紛紛把刺激國內消費、恢復經濟的注意力投向文化產業。我國政府繼應對金融危機十大振興規劃出臺之后,出臺了第十一個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其中第七條規定:“積極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影視、手機廣播電視等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其實,早在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就提出了要“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興文化業態”,以此“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思路。但時至今日,有關文化產業新興業態的理論研究仍呈零星狀態,許多人對文化產業新興業態的核心概念及其分類狀況也知之甚少。
一、“新興文化業態”的出臺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產業以其獨特魅力和經營成長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尤其是美國的文化產業,其總體實力和競爭優勢至今無人能比。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日本和韓國先后提出“文化立國”戰略,對文化產業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全面提升其國際文化競爭力。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的電影業和傳媒業、日本的動漫產業、韓國的網絡游戲業、法德的出版業、英國的音樂產業等等,以其絕對優勢風迷世界,成為當前國際文化產業的標志性品牌。近幾年,這些文化產業發達國家憑借雄厚的財力,層出不窮的高新技術和日新月異的互聯網,通過相關產業優勢集聚,衍生出許多新興文化業態,這些新興文化業態和原本業已發達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這些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工具,并且使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和文化面臨嚴峻的挑戰。
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較晚,但憑借互聯網、高新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全球流通背景,已經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勢頭。進入新世紀,以高速寬帶和移動網絡等信息技術為依托,網絡文化產業逐漸成為我國文化產業一個較快的增長點。伴隨高新技術、生產手段、經營模式、盈利水平,以及文化產品種類上的不斷拓展和不斷創新,涌現出許多新興文化產業行業,并不斷衍生出新興文化產品,這種文化產業實踐發展過程中的新動向,自2005年起就引起了政策層和部分專家學者的關注。
2005年1月26日,利向昱在《中華新聞報》撰文“科技助力新興文化產業”,介紹了新技術條件下催生的幾種新興文化產業類型,這是新聞界關注新興文化業態的開始。同年,常偉在《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發表“新興文化產業亮點常擊”,從經營方式轉變的角度介紹了幾種新興文化行業。2006年5月,祁述裕和韓駿偉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發表“新興文化產業的地位和文化產業發展趨勢”,這篇文章立足于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支持而出現的新興文化行業,如電腦特技、電腦動畫、電腦游戲、移動媒體、數字電視、網絡電視等,并對新興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做了初步預測。提出中心城市應把發展新興文化產業作為重點,著重做好加大扶持力度、鼓勵文化創造、完善產業鏈、建立和完善市場競爭機制等方面的工作。
2006年9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以數字化內容、數字化生產和網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新興文化產業,“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網絡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研發,開發文化數據處理、存儲和傳輸服務、移動文化信息服務、網上文化交易、數字互動體驗服務、數字遠程教育及數字娛樂產品等增值業務。”毫無疑問,這是政策層要求運用高科技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興文化業態思想的初步表達。
2007年4月,趙志立在《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發表“文化產業發展要重視新興文化業態”,作者把四川近幾年發展勢頭較好的數字內容產業、文化旅游產業、創意產業和數字版權產業等新興文化產業稱之為新興文化業態,這是對新興文化產業進行分析和分類的初步嘗試,也是學術界在標題中使用“新興文化業態”的開始。這篇文章意義重大,標志著“新興文化業態”研究的正式啟程。但是,直到2007年10月,黨在十七大報告中正式提出“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時,這個近年來隨著經濟和文化產業發展出現的新課題,才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二、什么是“新興文化業態”
范玉剛首先在《瞭望新聞周刊》撰文“業態創新興文化競爭力”。他認為:“新興文化業態的培育和創新,主要依托科技創新,特別是先進適用性技術的普及。當前數字化技術創造了很多切合時代特征的新興文化業態,主要顯現為一系列頗具競爭力的網絡文化產品。”他把新興文化業態的范疇定格為網絡文化產品。
2008年5月,“2008文化財富沙龍” 在南京舉行,與會專家和學者對新興文化業態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的探討。在概念的界定上,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認為新興文化業態是文化內容、科技和資本結合的產物,關鍵是內容。內容的價值在于其原創性、差異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惠林也認為新興文化業態是文化財富的重要內容,文化財富本質是文化內容的創新和內容的衍生力。信息高速公路提供的是跑道,而沒有內容就沒有新興文化產業可言。
關于如何發展新興文化業態,中南大學教授柏定國提出,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應首先從新載體和新商業模式入手。新業態是先進技術糅合了傳統的文化藝術因子,當今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應建立在高新技術的載體平臺上。新商業模式應注意企業和消費者的互動。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魏鵬舉則認為,對文化新業態應當有新興管理模式和體制。他認為新業態如何與傳統文化業態形成一種優勢互補而并非替代是一個更應關注的問題。
關于新興文化產業的具體內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李向民強調:“文化產業新業態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新媒體和新行業的出現;二是新興數字信息技術對傳統文化行業進行改造;三是文化產業化過程中,傳統產業加入文化內容后產生的新盈利模式,這三個層面的集中,形成了文化產業新業態的核心內容?!睉撜f,這次論壇是中國學術界集中討論新興文化業態的問題的開始,為我們準確理解和界定這一概念提供了最有價值的借鑒。
筆者認為,對新興文化業態的理解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新興文化業態顯然脫胎于傳統的文化產業,明確區分新興文化業態和傳統文化產業的具體范疇是我們界定概念的第一步。總體上來看,新興文化業態主要是指憑借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支持而衍生出來的、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有關的文化業態。其核心技術應該是網絡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也就是說,新興文化業態首先是一種新技術條件下的網絡文化產業。第二,正如專家所說,新興文化業態是文化內容、科技和資本結合的產物,顯然,新興文化業態所表現的內容應與狹義的文化密切關聯。主要是指文化產品生產商利用各種數字化的軟件和硬件以及數字化終端,將圖像、文字、影像、語音等內容進行整合,并在互聯網上直接創作、編輯、生產制作及傳遞,向消費者提供多種層次、多種類型的各種內容產品。第三,從載體形態而言,新興文化業態主要指向寬帶互聯網絡新媒體和移動新媒體兩大類。主要載體形式表現為電腦、手機和其他移動存儲等終端平臺。這種新技術驅動下的新媒體,采用新技術實現內容和傳播價值模式的調整或創新,滿足受眾的各種新需求。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新興文化業態主要是指網絡信息技術與數字技術推動下不斷衍生的新興文化行業。推動新興文化業態出現的最主要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反映在生產制作方式、媒介平臺的不斷更新上,這使得文化產品獲得便利性與覆蓋程度大大提高;二是人類的不斷創意,創意是文化產業的原動力,它能夠創造出無盡的文化原材料,從而不斷創造文化新業態。
三、新興文化業態的初步分類
由于新興文化業態是近幾年產生并且依然層出不窮的新興文化產業,所以對它們進行分類只能是一種努力和嘗試。因為任何新興文化產品從設計到制作,從媒介平臺到終端受眾,都糅合了不同的技術因素和傳統產業的因子,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無論用哪一種分類方法都無法涵蓋所有,而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又將會導致同一個文化類別的多種身份,甚至同一個文化產品,在設計制作時屬于一種文化產品,而通過媒介平臺傳播到終端時又表現為另一種文化產品,新興文化業態的遞生性、創造性、交互性和多樣性決定了分類的難度。
下面,我們以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為線索,建立新興文化業態評斷模型,并以其中引起產業形態變化的要素的不同,或者新產生行業、行業轉型所依賴的基礎要素不同進行細化分類。
這個評斷模型要說明的是,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的現實狀況下,文化產品的生產在各個生產環節被分割,形成許多既相互支撐又各自獨立的生產要素,這些生產要素構成了影響某一行業特征和狀態的基本性要素。由于生產技術的進步,其中一個或者幾個要素被改變,而形成了與原有行業狀態既有客觀形態上的聯系又有本質區別的新興行業形態,比如樓宇電視,它們在傳播方式與服務方式上仍然保持了廣播+廣告的贏利模式,但在本質上卻是傳統媒體的數字化形態;還有一些則是新舊技術融合后產生的前所未有的新行業形態,比如網絡電視、手機游戲等。如前所述,新興文化業態與傳統文化業態區分開來的核心要素是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那么,新興文化業態從范疇上應該界定為網絡數字化文化產業。由于生產環節或技術手段不同,其文化產品呈現出不同的業態,且形成多個不同的產業族群。大體而言,網絡數字化文化產業可以細分為新媒體產業和多媒體數字內容產業。新媒體產業包括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戶外數字媒體、IPTV、數字電視等多個領域;多媒體數字內容產業則包括數字娛樂產業、數字出版產業、數字教育產業、數字藝術產業、數字廣告產業等各種文化行業,其中每個產業又可細分出多個產業市場,如數字藝術產業,可再次細分為數字藝術制作、數字藝術拍賣、數字藝術交易等各種行業;如下表所示:

顯然,“新興文化業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新”相對“舊”而言,即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新型業態。從文化產業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原來一些“新”的文化行業逐漸成熟并被歸之于同“舊”產業陣營,而隨著傳播技術、傳播介質和傳播內容形態的不斷更新,更“新”的文化業態依然層出不窮。例如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多年前作為一個新興文化行業曾被歸類于文化產業,但現在,它們作為基礎性工具和功能性技術不斷衍生出的文化行業和文化產業,才被人們稱之為“新”的文化業態。
總之,新興文化業態作為一個動態的概念,它的內涵和外延都需要隨著產業實踐的不斷豐富而逐步展開并不斷建立和完善起來,對它深入研究并做出科學而準確的結論尚需時日,本文旨在拋磚引玉,以期正果。
參考文獻:
[1]利向昱:科技助力新興文化產業[J] .中華新聞報,2005-01-26
[2]李舫:我國將積極扶持新興文化產業[J] .人民日報,2005-11-02
[3]常偉:新興文化產業亮點點擊[J] .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05(12)
[4]祁述裕、韓駿偉:新興文化產業的地位和文化產業發展趨勢[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5)
[5]陳芋潤、祁述裕:淺議新興文化產業的未來趨勢[J] .隴南報,2007-04-09
[6]趙志立:文化產業發展要重視新興文化業態[J]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7]范玉剛:業態創新興文化競爭力[J] .瞭望新聞周刊,2008(4)
[8]馮資榮:創新內容產品生產方式拓展電視文化新業態[J] .聲屏世界,2008(4)
[9]王晨:專家熱議文化產業新業態, http://www.sdci.com.cn 200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