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人文素質的提升和民生文化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發展民生文化,提升廊坊人文素質,必須從構建和諧廊坊的角度入手;在廊坊悠久的歷史文化基礎之上,多措并舉,塑造廊坊民生文化優質品牌,促使城市民生文化建設向著既定目標前進,進而全面提升廊坊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 人文素質民生文化發展民生文化提升廊坊人文素質
城市人文素質的提升和民生文化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發展民生文化作為新的思維視角和社會共識,正在聚合成社會發展的主流,推動人文思想進步和社會發展動態。發展民生文化,提升廊坊人文素質,必須從構建和諧廊坊的角度入手,正確認識廊坊文化的歷史與現狀,抓住機遇,乘勢大力發展民生文化,為建設新廊坊、全面提升廊坊的人文素質提供強力支撐。
一、悠久的文化底蘊,是廊坊民生文化發展的基礎
廊坊地處京津之間,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廊坊的文化史上能人輩出、成果豐碩。明代畫家高松,與文衡山、祝枝山齊名;清朝崔廷綬的書法出神入化,乾隆贊其字“其形似鬼,其神似鐵,前人無有,后人難學”。廊坊的戲劇曲藝從最早的周儺一直綿延流長,東安莊的宋代土樓遺址“土爾衛臺”和“弈臺”就是早期戲曲演出昌盛的歷史痕跡;被譽為中國民間音樂的瑰寶的屈家營古音樂,歷經500多年,仍保持了古樂的純凈,被稱為中國音樂活化石;填補了中國近代音樂史空白的軍盧村義和團音樂節奏鏗鏘、對比強烈、起伏跌宕,成為世界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文化現象;因創作演出《嫁不出去的姑娘》、《水墻》等馳名全國的大廠縣評劇團先后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多項國內大獎,在當代中國文藝舞臺熠熠生輝。廊坊的民間花會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豐富的藝術內涵,散發著濃郁的泥土芳香,體現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直到如今仍然興盛不衰。南樂會、重閣會、中幡會、獅子會、龍燈會、少林會等等300多道花會自古流傳,遍布鄉村,是民間音樂、舞蹈的集大成者。廊坊的歷史亦上演了震驚之外的大事件,涌現了眾多大人物。清朝末年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取得戰略性勝利的廊坊大捷,民國時期的安平事件;在歷史人物中有被毛澤東贊揚的“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呂端,元朝開國功臣史天澤,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張紹曾,聞名中外的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等一大批優秀代表人物,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悠久的文化底蘊,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日益顯現了廊坊文明發展的鏗鏘實力,為廊坊民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發展民生文化,提升廊坊人文素質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發展民生文化,固然需要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做堅實的鋪墊,但正視現實,民生文化必要的發展氛圍亦不可或缺。縱觀現代廊坊發展,大力發展民生文化,提升廊坊人文素質還存在著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
1.雖然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也做了許多工作,但后續開發利用工作跟不上,嚴重制約了廊坊整體民生文化發展和人文素質提高
廊坊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基礎,也出現了諸多聞名于世的事件和人物,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本身就是人文素質極高的表現。但面對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廊坊仍缺乏系統的、整體的開發利用。突出表現在:沒有很好地把歷史文化資源融貫于廊坊特色鮮明的城市形象,把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棄置一旁,以致給人一個模糊的印象,給人文素質提升造成了人為的環境障礙;沒有把文化資源與商貿旅游緊密結合起來。減緩了廊坊融入人文發展大勢的速度,許多文物古跡沒有得到有效整合,文化內涵的開發與人文素質提高存在真空現象;沒有很好地把文化資源與愛國愛城教育結合起來。不少廊坊人尤其是年輕人,對許多文化古跡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對廊坊缺乏足夠的了解,無所謂歷史與現代,無所謂自豪與未來,或多或少地抵消了人文素質發展提高的有效空間。
2.文藝精品力作涌現不多,吃老本現象嚴重,發展民生文化、提高人文素質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近年來,盡管有不少文化精品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等省級、國家級獎項,但與廊坊城市的發展相比仍顯落后。精品力作的創造與時代飛速發展的步調不一致,相對遲緩,數量占優、質量不高的作品依然很多;以廣告文化為代表的商業文化、通俗文化發展水平不高,高雅文化仍然薄弱;文化機構創作意識不強,公共文化產品精品力作不多,一些傳媒一定程度上成為其它文化的“傳聲筒”和“應聲蟲”,難以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3.市民市場經濟意識濃厚,文化藝術素養相對淡薄
受現實主義影響,意識形態領域錯綜復雜的斗爭日益激烈,各種雜音、噪音充斥耳鼓,特別是年輕一代追求現實、淡薄歷史,對市場經濟意識崇拜有加,文化藝術素養普遍不高,一些高雅藝術欣賞水平低,一些人文景觀歷史內涵被曲解,這些都給廊坊民生文化發展和人文素質提高帶來了一定困難。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市民的文化需求還在日益高漲,但現有文化產品供給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未能完全滿足市民的要求,嚴重制約了民生文化的發展和人文素質提高。
三、發展民生文化,提升廊坊人文素質的對策與思考
民生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城市發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條件。因此,必須把體現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作為核心,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宣傳“八榮八恥”,大力弘揚社會公平正義,從而創造出一種具有凝聚力和感染力的人文環境,對構建和諧廊坊、發展民生文化、提高人文素質產生積極促進作用。
1.讓百姓點評,通廊坊文化發展思路
公共文化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社會福利事業,最能體現文化的民生精神。針對歷史基礎和現代發展需要,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服務民生,保障百姓的文化消費權益,在關心民生生活的同時,關心民生文化生活、文化權益。同時,發展民生文化,提高人文素質,關鍵要讓群眾參與,提高群眾對文化發展的關注度、熱可度,逐步理順民生發展與人文素質的內在聯系。要積極探索讓百姓點評廊坊文化發展全局的方式方法,使文化大餐更能適合群眾口味,大力推動文化服務經濟發展大局、文化服務欣賞需要,文化服務群眾需要,大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要加強先進文化設施設備的科學管理。為了更好地提供規范、優質服務,要在每一個文化活動場所安排專職的文化服務員,使用和維護現代文化設施。應廣大市民需要提供文化產品、文化時尚和文化服務,使文化融與生活,成為廊坊需要,成為市民必備。這樣,點評帶來的就是民生文化發展的機遇,是人文素質提高的更大空間,同時也為廊坊民生文化發展積累了更多寶貴經驗,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2.多措并舉,塑廊坊民生文化優質品牌
(1)建設具有個性與品位的城市民生文化
個性與品位是城市民生文化的命脈,城市文化的個性與品位必須建立在城市民生文化傳統的基礎之上。要使廊坊的城市民生文化具有與時俱進的自我更新能力,相應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可能性。要堅持在弘揚廊坊傳統文化基礎上建設高品位的城市民生文化。善于“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推銷廊坊地方特色的戲劇、文藝、音樂精品,使之與現代社會發展相融合,具有時代特征,代表廊坊特色,符合大眾心理。要不斷推陳出新,精心打造廊坊民生文化品牌。以加強年輕一代個性思維構架為紐帶,積極研究新生代的文化需求,以符合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為基本訴求,推動廊坊現代文化走進生活,走進青年,融入時代主流,將歷史輝煌與現代廊坊融匯貫通,一以貫之地打造具有廊坊特點的文明標尺、文明標志和文化品牌,積極推動廊坊人文景觀大轉變,人文素質大提高。
(2)強化環境意識,營造好廊坊人文素質提升的環境
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是城市民生文化形象發展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們在民生文化建設中,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于物質方面的追求,而更要從高層次上把握廊坊城市生態環境的內涵,大力加強城市民生文化環境建設。要在廊坊城市整體規劃中融入保護生態平衡的支柱點,塑造美好的城市意象和濃厚的文化氛圍,以此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使現代廊坊文化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之路。要以一種藝術的、審美的態度來設計廊坊,無論是城市建筑物、道路、街區,還是路燈、路牌、街名、地名、廣告牌,都要進行具有廊坊文化特點的形象設計,既要有歷史內涵,提高廊坊人對輝煌廊坊的記憶,又要有當代特點,提高廊坊人對希望廊坊的美好追求,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對這座城市強烈的認同感,使我們的城市真正成為他們生活的家園和靈魂的“棲居之地”。
(3)突出地域特色,繼承文化傳統和反映時代要求相結合
城市文化建設中,由于地域、經濟發展程度、文化傳承根脈、人文風俗,以及對文化理解的不同,往往造成各城市彼此間文化習俗、文化樣式、文化品牌的差異。這種差異,恰恰是文化的包容性、豐富性和多樣化的表現。廊坊城市民生文化建設,不能割斷歷史、舍棄傳統,而要依托自身的文化積淀去最大限度地彰顯個性,展示特色。在廊坊城市民生文化建設中,我們更要注重對其內容資源的挖掘和研究,把研究作為發展廊坊民生文化的一種需要,不放棄任何一處值得把握的歷史節點,不忽略任何一個令廊坊引以自豪的文化角落,無論身處何地,都會讓人們得到開發廊坊文化、打造文明廊坊的點滴優勢,從而使我們的文化內容、民生訴求和表現形式既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又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既有較高的品質品味,又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再現歷史輝煌與奮進時代腳步的進程中表現廊坊,推崇廊坊,贊美廊坊。
(4)注重統籌規劃,有目的、分步驟地實施和推進
廊坊市委四屆四次全會提出沖刺跨越、全面爭先、為圓滿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而努力奮斗的基礎目標,并且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全市工作的總體要求,對抓城建、擴開放、興文化、惠民生等八項重點工作做出了具體部署。如何深入貫徹落實四屆四次全會精神,發展有廊坊特色的民生文化產業,進而為實現“兩個率先”、“四個趕超”的奮斗目標提供堅實的基礎,是當前我們迫切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要力求做到民生文化建設與城市整體規劃建設相互銜接,具有統一的組織領導、相關部門的協作,使建設廊坊與發展廊坊、光耀廊坊步調一致,在整體的規劃部署和扎實高效的運作中,將廊坊的民生基礎性工作抓好,為全體廊坊人的人文素質提升提供一個好平臺。尤其應該注重的是,城市民生文化建設不能缺少主心骨,也就是不能沒有明確的目的,不能忽視自身的文化定位。要將廊坊定位在京津重地,與偉大的都市交相輝映。定位科學而準確了,思路才能清楚、目標才能明晰,才能貫穿于領導層決策,做到部門協同規劃、專業人員策劃設計、生產施工單位操作的全過程相統一,促使城市民生文化建設向著既定目標前進。要讓全體廊坊人心向廊坊未來輝煌前景,手中的規劃形成心中美好的藍圖,進而全面提升廊坊的人文素質,使得廊坊的明天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張良仁梅囡湯蓉燕:發展繁榮民生文化成果惠及萬千百姓
[2]廊坊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廊坊日報,200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