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創新在促進經濟和金融業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金融機構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從而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某種程度的負面效應和風險。風險監管的意義在于:金融管理當局應該為具有積極意義的金融創新提供便利并積極參與,給所有投資者和公眾一些信號,使他們從中獲利而免受傷害,使整個金融體系有效地運作。
[關鍵詞] 金融創新 風險監管 監管成本
一、我國監管當局風險監管面臨的問題
就積極意義而言,金融創新的目的是溝通儲蓄與投資間的聯系,充分發掘和利用經濟中的盈利機會,并盡可能地分散和化解風險。然而,在現實中,對某些創新者而言,金融創新的目的,也有可能是純粹為了在短期內透過投機圖利、逃稅、企圖改變資產負債表狀況。因此,在發展金融市場的過程中,往往有本末倒置的現象,發展市場本身就變成是終極目的,那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目標——提高金融中介活動的效率——反而被忽略了。
有些金融業務的創新是為了規避金融當局的監管而出現的,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之間的微妙關系常常被喻為“貓捉老鼠”的關系,即有些金融創新帶有較大風險,因而必須對它們加強監管,這又會引起逃避監管的金融創新,進而又需要采取新的監管措施,這便形成“創新—監管—創新”的螺旋式循環。其他并非為規避監管而出現的那些金融創新產品,即通過套期保值分散和減少風險甚至帶來收益的衍生金融產品,同樣給金融當局的監管出了難題,需要有相應的對策和措施來鑒別和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
二、金融創新與風險監管目標協調的必要性、原則
1.金融創新與風險監管目標協調的必要性
金融發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新的金融事物的出現,從而也離不開金融創新。金融創新促進了金融發展,它可以興利除弊。但金融創新本身在規避了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所以,金融機構為了提高金融效率,提出新的管理制度、操作方式、產品和服務,從而達到風險與收益的新的平衡點,希望有限的金融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但是,金融創新在推動金融發展、提高金融運行效率的同時,不斷地對現存的金融秩序、金融監管的制度造成沖擊,為金融體系帶來了很多不確定因素,甚至破壞金融安全。
金融風險監管是金融監管當局為了防范金融風險,維持金融秩序,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金融創新和風險監管需要在對立中統一,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實現金融發展,適度監管下的金融創新,會促進金融體系在改革中發展,而新的金融創新活動會打破舊的金融監管制度和秩序,為金融創新帶來更廣闊的空間和新的動力,這種良性循環會增強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提高監管當局的調控能力,使金融市場上各種風險和收益組合的工具增加,投資者用以避險或投資的渠道增加,整個金融系統的效率提高,安全性增強,金融市場得到極大的發展。
2.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監管協調的原則
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講,就是最大程度上追求金融創新利潤最大化,但不是無條件的追求,是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的利潤最大化,以不破壞金融安全前提。而這一問題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更容易解釋清楚。我們可以如下的模型框架。
由于需要分析金融監管對金融創新的影響,故我們以金融創新的收益為因變量y,將金融監管作為一個自變量x1,把其他影響金融創新的因素歸為一個變量x2,用ui代表隨機因素對金融創新的影響,構造出模型:
Y =β0+β1X1+β2X2+ui
那么我們的原則就是,假定X2即其他影響金融創新的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尋找出最優的監管水平X1,使Y取最大值,即使金融創新的收益最大。要想找出最優的風險監管水平,我們稱之為有效風險監管水平,先要搞清風險監管如何影響金融創新。
總體上看來,影響金融創新速度的因素有以下幾種:首先,監管政策不協調,使得金融機構在創新過程中無所適從,在最為典型的委托理財市場上,曾一度監管銀行、證券、信托機構的政策各不相同,各唱各的調,不斷出現“叫停”的局面,以機構監管為主的分別監管方式與以功能為主的業務發展模式逐漸出現矛盾。其次,監管政策落后于創新實踐,直接妨礙了創新活動向深層次發展。當市場出現了大量監管部門不得不面對的新的組織架構和新業務現象,如金融控股公司、MBO等現象時,與這些業務緊密相關的法規卻遲遲難以出臺,現有的法規對此有沒有新的解釋,在沒有規定就是不予續的邏輯下,金融機構對其中的灰色地帶只能畏首畏腳、偷偷摸摸的干。對于一些有益的金融創新,由于監管部門實現研究不足,或不同監管部門協調不夠,又怕不予以阻止,規模做大后難以收拾,不得不先采取叫停措施。更經常出現的現象是,對有些創新活動,有些監管部門往往先采取默許和觀望的態度,不明確表態,靜觀其變,保留對其進一步采取行動的主動權,對市場創新預期的形成及其不利。以上兩點均應歸于X1的范圍。
另外簡單介紹一下X2的幾點內容,首先,市場本身發展的不成熟。目前,交易方式的不完備即使形成金融機構創新的動力,卻有極大的限制了金融機構金融創新的空間,使得許多創新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特別是由于債券市場、貨幣市場、衍生品市場不成熟,買空、保證金交易的不完備,使得金融產品不同投資風格的形成和不同風險管理模式這一層次的創新,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金融機構基礎性條件薄弱,主要受有些金融機構信息技術特別是對信息的深加工與管理水平的限制,跨行業復合性、創新型人才的缺乏,員工考核機制以及理分配機制的限制,翻蓋了現有創新潛力的挖掘。
從對金融創新的監管政策的角度,對某項監管政策的出臺就其對金融創新的影響作成本收益分析。
監管當局出臺的每一項監管政策,都有其成本和收益。其成本大體上可以分為:直接成本(Direct Cost),簡稱DC,即執行金融監管政策本身所需花費的成本,包括金融監管過程中投入的硬件設施成本,組織運作的成本以及監管人員的培訓成本等,又被稱作行政成本,一般比較容易估算;間接成本(Indirect Cost),簡稱IC,是指間接效率損失或市場負效應,是由于監管過于嚴厲或過于放松,限制了被監管者的活力和創新或造成風險擴散使整個社會福利水平的降低,一般情況下,金融場品的質量越高,多樣性越高,競爭效率越高,間接成本就越低,他們與間接成本呈負相關關系。我們可以假定如果沒有此項監管政策的出臺,估計不受限制的金融創新能夠給人們帶來的福利的提高,從而大體得出間接成本的大小;守法成本(Complaince Cost),簡稱CC,是指公司或個人為了遵守監管當局的規定所需耗費的成本,只為服從監管所新增的成本,包括培訓成本,相應新增機構的成本以及監管當局所要求的準備金等,守法成本是前預測比較困難,但是可以找一個已經實施的相關領域的類似監管政策,假設把它移植過來之后發生的成本近似作為該項監管政策的守法成本。
金融監管的收益在于避免了金融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降低了可能存在的損失,假設沒有此項監管政策,可以估計此次金融創新風險發生的概率假設為P,若發生風險,造成的損失可以根據以往類似金融風險造成的損失估計為L。那么P*L即可近似的認為是該項金融監管的收益。
對金融監管政策進行成本收益分析:
若DC+IC+CC>P*L,那么此項政策造成的預期損失大于其預期收益,是不可行的。
針對某一項金融創新,是否對其進行金融監管,運用何種措施對其進行金融監管,我們可以通過作成本收益分析加以決定。比如我們可以列舉出針對某項金融創新的幾項監管對策,然后先用定性分析將很明顯較劣的措施剔除,然后輔助定量分析將剩余的措施排序,對每一項措施進行成本收益分析,選取成本最小,或收益最大的政策,雖然有時某些經濟變量很難量化,但是如果是在兩種措施中擇優的話,定性分析有時能起到定量分析同樣的效果。當然,在執行某項政策是應定期對其執行效果進行觀察分析,便于對政策加以修正,從而提高監管效率,在把對金融創新的遏制減少到最小的同時,最大程度的控制金融創新風險。
三、金融創新與風險監管協調的方式建議
1.金融監管當局應提高識別能力
金融監管部門不能只嚴格的要求金融機構遵紀守法,也需要提高自身對金融創新與違規的識別能力,對金融機構提出的每一項動議、每一項新業務方案,監管部門不能簡單拿現行制度進行衡量。監管部門應采取積極的態度,對金融機構提出的每一項新動議、新業務方案進行及時認真的研究,只要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體現帕累托改進效應,又基本符合金融穩定的原則,就要及時修訂員有的制度,予以積極扶植。
可行的措施是,盡快建立貓鼠對話機制。貓要監管老鼠,同時要傾聽老鼠的訴說,要了解老鼠的苦惱。因為創新的過程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追求市場穩健的監管部門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微觀企業是一對矛盾體,但同時又都是支持市場經濟體系的合理架構,其關系恰同貓與老鼠的關系。要使這一架構充分發揮作用,推進市場經濟發展,就需要建立貓鼠對話平臺,二者協調發展。
2.從監管當局的組織構成來協調:美國銀行業公司治理機制的啟發
美國銀行業公司治理機制和金融監管當局的組織構成不是兩個并列的概念,二者不存在內在必然的聯系和相似性,這里我們只是形式上從前者之中得到一些啟示。
美國銀行業公司治理機制是典型的“外部控制機制”,與典型的股份制公司相吻合,因為董事會中的大部分成員都是代表股東利益的外部人士,這種機制的目標是盡量使銀行股東所持有股票的價值最大化。一個比較合理的公司治理機制應當包括:董事會的獨立性,即董事會的絕大多數董事應當是相互獨立的,至少董事奎應當有足夠獨立的董事來運作;董事會的責任性,即由銀行股東選舉出來的董事會成員主要負責對銀行管理層進行監督,以確保管理層能夠勝任其領導的職能;外部稽核,建立稽核委員會,有外部董事會成員充當,其中至少有一位有稽核經驗,確保雇來的稽核人員最終對投資者和稽核委員會而非銀行的管理者負責。為確保稽核制度的獨立性,美國銀行業管理每5到7年要換一次稽核人員。
由此,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示:金融監管當局要想公平公正的作出監管政策,必須具有獨立性,不能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牽絆,這樣才能對一項金融創新做出正確的評價,以經濟標準即通過監管該項金融創新的成本收益比較來決定監管政策的出臺與否,而不能不計成本的監管或者是放松監管。
金融監管當局要有外部稽核機制,對監管進行監管,對金融監管當局的行為進行制約,督促其從消費者利益出發,做出合理的決策。
參考文獻:
[1]王德慧:《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互動》,《銀行與經濟》,2003. 2
[2]喬亞軍:《金融創新對金融監管挑戰的思考》,《黑龍江金融》,2002.7
[3]梁曙霞:《試析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互動關系》,《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2.5
[4]苑德軍:《論金融創新風險的監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2
[5]戚 瑩:《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當代法學》,2003.10
[6]Susan S. Bies,Banking Supervi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World Bank Group's Finance Forum,2002
[7]Andrew Crockett,Issues in global financial supervision,the 36th SEACEN Governors' Conference, 2001
[8]Claudio Borio ,Towards 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BIS Working Papers No 128,February 2003
[9]李 揚:《中國利率市場化:做了什么,要做什么》,《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