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各國經濟都進入了快速的發展階段,為滿足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的提高,企業不斷的擴大生產規模和尋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使碳排量急劇的增長,致使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地球臭氧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這些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研究和減少碳排放已經是企業發展與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低碳經濟要求我們每一個企業、甚至每一個人,通過以低碳經濟發展為導向,生產低碳產品、減少碳排放、肩負社會的責任,為社會生產健康、安全、低碳的產品,同時對生態進行保護,已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問題。
[關鍵詞]企業 低碳經濟 企業社會責任
一、低碳經濟下企業的外部環境與背景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化呈現出的新特點之一就是氣候變暖、溫室效應的問題凸顯。全球氣候變暖嚴重影響人類環境和自然生態,導致水資源失衡、農業減產、生態系統嚴重損害,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改變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都無法回避的責任。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經濟規模比現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在總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達87%,未來的發展如果仍然采用高碳模式,到本世紀中期地球將不堪重負。按照目前水平,世界探明石油儲備能夠滿足40年的消費需求,而天然氣儲備能夠滿足60年的消費需求。IPCC評估報告的結論是:為實現全球溫度上升的控制目標,未來10—20年必須扭轉碳排放增長趨勢,2050年必須低于目前排放水平甚至減半。英國2008年頒布實施的“氣候變法法案”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立法的國家,并成立了相應的能源和氣候變化部。各國低碳革命的序幕已經拉開,為了人類的生存,從現在開始,企業必將導致一場以低碳產品為核心的工業革命。我國企業要提高與保持清醒的認識,積極應對溫室氣體減排導致的國際經濟格局和貿易規則的變化,充分認識低碳革命給企業與產業發展、國際貿易、生活消費等帶來的一系列重大影響,抓緊轉變觀念、加大研發力度、生產低碳和節能型產品,促進企業的發展,國家經濟的發展,營造人類生存與世界的未來。
二、低碳經濟下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現狀
利潤最大化理論已經不再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企業要求在合法獲取利潤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截止2006年上半年,我國尚無一家企業發布專門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CSR報告)與公司責任報告。而現實情況更令人擔憂,一些企業侵犯勞動者權益、破壞生態環境、制售假冒偽劣產品、損害社會公眾利益等問題頻頻發生,江河污染、偷稅漏稅、拖欠工資等事件不斷震撼人們的心靈,特別是自然環境的急劇惡化,危及到人們的生存。如何減少碳排放、如何幫助和引導企業積極的承擔起社會責任,既關系到我國企業能否健康發展,更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世界環境的健康發展。
1.我國社會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2007年我國消費煤炭約23億噸,碳基燃料共排放出CO2 54.3億噸,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我國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CO2;每生產1度電,要釋放1公斤CO2;每燃燒1升汽油,要釋放出2.2公斤CO2。這些數字表明,中國的企業能源消費處于“高碳消耗”狀態,加上中國的化石能源占總能源數量的92%,其中煤炭要占68%,電力生產中的78%依賴燃煤發電,而能源、汽車、鋼鐵、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加速發展,就使得中國成為“高碳經濟”的典型代表。未來我國將進一步加速工業化與現代化的進程,經濟GDP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將進一步的提高,必然增加碳的排放量,企業和國家面臨著生態變化與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巨大挑戰,形勢嚴峻任重而道遠。
2.企業低碳經濟下的發展現狀
傳統的企業發展的最根本的使命是創造利潤和追求利潤最大化,但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和規模的擴大,企業對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日益加深,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目前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實施低碳經濟發展中占有一定優勢,而中小企業由于規模較小、缺少人才、融資難、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上存在很大的困難,同時缺乏合理規劃和有效的優惠政策支持。改變上述現狀,企業自身要認清今后發展的方向,以低碳產品、節能減排為導向發展的目標。各級政府應積極調整完善相關的政策,鼓勵與支持、引導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
3.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
一些企業經營者缺乏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往往置國家法律、法規和工人權益于不顧,采用逃避社會責任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使許多原應由企業承擔的責任轉嫁到政府和社會,企業在降低生產成本時卻增加了社會上的生態成本與治理環境成本,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不能再單純依靠工人的低工資來降低成本,不能再通過工人權益的踐踏與漠視來追求利潤。推行企業的社會責任義務,有利于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提高企業的聲譽和增強競爭力,獲取企業與社會的最大利益。
三、低碳經濟下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1.企業應承擔的一般社會責任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符合企業長遠發展利益。企業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不僅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可以幫助企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提升品牌形象、增強社會公信力、推動創新、激發員工創造活力、提升對投資和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符合企業投資者的長遠利益。這也是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在動力。(1)依法納稅,為社會創造實實在在的財富,為政府實現二次分配提供必須的、足夠的資金。(2)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按時發放員工工資,解決民眾的就業問題,促進和諧社會與安定發展的組成部分(3)為用戶提供優質的產品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
2.企業應承擔低碳經濟的社會責任
企業是碳排放的主體,企業就應在發展低碳經濟中承擔起社會責任,在產品生產中,生產碳排放較少、或者碳零排放的產品。優質的產品會減少碳排放、環境污染、節約能源、原材料,保護環境與生態。(1)企業管理者要將低碳經濟納入企業發展決策中,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企業的資源利用率。(2)企業要加大低碳技術研發力度,從產品設計、減少碳排放上下功夫,優化產品結構。(3)創新能力,加速培養和引進科技人才,增加研發費用的投入,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碳生產技術,低碳經濟不僅是單純能效的提高,而是整個產品的生產流程、方式的改變。(4)生產企業要在提高能效,生產、回收各環節加強監控,提高效能、降低碳排放。(5)企業加大低碳經濟的培訓和必修課程。為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建立一定的低碳經濟技術隊伍。
四、低碳經濟是企業未來戰略發展的核心任務
企業是循環技術、低碳技術和生態技術等方面應用的主體,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實踐者。以低碳經濟推進企業戰略發展,以清潔開發利用能源為主攻方向,環保綠色轉型為主要目標,我國政府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 產業轉型、 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經濟發展模式。2010年對于中國來說是名副其實的“低碳元年”。作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和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通過節能、提高能效、發展清潔能源等措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已經成為今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抉擇。我國企業要以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低碳經濟”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2010年起乃至今后投資領域備受青睞的主題,企業生產節能低碳產品和使用節能產品,是企業的承擔著社會與生態責任,是企業戰略發展的核心。
五、政府立法與出臺相關標準強制推廣
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也說,要更注重“綠色經濟,低碳經濟領域立法”。可見我們國家政府及領導人已經充分意識到低碳時代的到來,并積極采取對策。胡錦濤主席在2007年9月8日APEC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表講話時,提到四個“碳”: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一些企業為了長遠的發展利益,會做低碳的一些嘗試,但市場上更存在一批企業,為了賺取利潤沒有了標準及制度的監管,低碳也就會淪落為其促銷產品。在消除污染方面,政府可以通過為企業增加一些補助以及區域性的補償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中國要發展低碳經濟必須由政府出面,靠社會、企業自律很難實現,必須出臺強制性的政策落實。政府有責任引導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在政策、信貸、稅收等方面,可以給生產低碳產品的企業補貼,幫助企業制定節能減排規劃與優化產業結構,建立和支持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促進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之浚 牛文元:《關于推行低碳經濟促進科學發展的若干思考》光明日報2009.04.21
[2] 馮之浚 牛文元:《低碳經濟與科學發展》中國軟科學2009年第8期200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