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指的公有資產主要是指國有中小企業和全民辦城鎮集體企業的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本文試就改制過程中導致公有資產流失的方式和原因進行分析,從而為防止公有資產流失給有關人士提供一種思路。
國家出臺《關于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員的實施辦法》(簡稱“859”號文件)后,各地企業為了能夠吃上這最后一頓福利晚餐,紛紛進行股份制改革,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門給企業下達了改制時刻表,并把中小企業改制率作為一種政績,這種超出政府職能的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干預行為,無形加快了各地中小企業股份制改組改造的步伐,也為公有資產流失留下了隱患。據統計,全國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約有140000家,而中小企業就約有130000家,比例占到92.8%。為此,如何在現存的中小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過程中有效防止公有資產的流失,這一問題不可避免地擺在我們面前,而首先認清企業改制過程中造成公有資產流失的原因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提。
結合企業改制工作的實踐,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導致在企業改制過程中造成公有資產流失:
一、隱瞞改制前的收入和債權
主要表現為,當企業作為改制對象或準備進行股份制改組時,企業的經營者往往將近期的收入或營業外收入隱瞞不入賬,或者將本來能夠及時收回的時間較長的債權進行了死帳呆帳處理。在中介機構進行評估時,就使集體資產流失在賬外。
二、提前列支未發生的費用
一些企業在改制開始前,不顧財務規定,通過加速資產折舊、虛提銷售費用或福利費、虛增材料成本等多種渠道變相增加經營成本,隱匿利潤。由于改制中資產評估通常只就當前會計憑證進行評估,加上評估人員對企業的信息了解的不對等性,致使評估報告與企業經營情況不符,導致集體資產受損。
三、隱瞞材料庫存和盤盈物資以及賬外資金等
在資產評估過程中,有的企業在提供的資產清單上故意少列庫存,或者利用原材料、產品質保有效期的特點,故意將合格產品報成報廢產品,借以減少庫存原材料或產品數量,這類問題在產品品種多、原材料供應種類多的企業普遍存在。或者在日常經營過程中為了減少帳面利潤,達到少繳納稅的目的,平時就通過虛提費用或虛增材料成本的方式,使一部分利潤實現賬外循環,即所謂的小金庫資金。這些資金,由于在賬面并不體現,只有單位關鍵人員掌握,其支出的隨意性和不可知性,必然造成集體資產的流失。
四、故意降低賬面資產的評估價值
有些企業,尤其是準備經營者持大股改制形式的企業,為了達到少數掌握企業信息的經營者的個人利益,在向中介機構提供的資料中,故意撇開賬面原始時間記錄信息,人為降低資產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五、經營者和中介機構勾結,隨意降低企業評估價值
由于很多評估公司是從原先的事業性機構轉型演變而來的,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為了占有市場和獲取利益,主動與委托單位合作,鉆法律的空子,采取非法手段降低評估資產價值。
六、利用政策空白,隨意瓜分集體資產
集體企業,從目前國家發布的政策規定來看,沒有一部有針對性指導其進行改制的法律法規。為此,其審批程序、材料、資產處置、職工身份置換補償標準等多個環節就成為某些人侵吞集體資產的渠道,這必然使集體資產大量流失。
七、經營層利用其經營的權利,通過分步改制,賤賣集體資產
就一般的企業,包括中小型國有和集體企業的改制步驟一般為:國有(集體)獨資→國有(集體)控股→民 營。在企業初步進行多元投資主體的股份制改造后,經營層利用其手中的經營權和掌握的全部信息庫,一方面,通過加速分紅獲取職工股東的認可,提高自己的威信;另一方面,通過上述多渠道隱藏利潤,形成賬面資產貶值。一旦條件成熟,他們將通過經營者持大股模式低價回購集體資產實現其侵吞集體資產和掌控企業
的目的。
八、通過信托機構,委托方式間接收購
為了避開相關規定對主觀里層收購的規定,委托第三方作為其代言人,而后在通過協議收購的方式達到其低價回購的目的。最近因為國有資產被賤賣的河北張裕集團就是典型的例子。
針對以上公有資產流失的種種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公有資產流失:
首先,要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改制工作機構,完善方案決策機制。企業的改制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系統工程。為此,必須成立由改制部門牽頭,紀委、檢察、勞資、財務、職工代表、法律中介機構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改制領導組。必須保證改制方案和各個環節的合法有效,不允許違規操作。
其次,要建立改制的信息公開制度,充分發揮職工的積極性和公眾監督職能。從不同渠道收集改制企業的經營信息,以全面真實客觀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這既是對原經營層工作的全面認識,也可最大限度地防止公有資產流失。
第三,資產轉讓要實行市場化運作。本著積極穩妥相結合的原則,對于要轉讓的經評估后的公有資產,除保留一部分(一般應為注冊資本的20~30%)由職工內部認購外,堅決杜絕內部秘密認購,盡量通過交易所交易,以實現公有資產收益最大化。
第四,加強職工風險意識和市場意識的宣傳,培養職工股東股權意識。對于方案的內容要向職工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使其在表決時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增加自主性和科學性,防止表決走過場,從而確保公有資產保值增值。
第五,建立有職工股份代表參與的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防止內部人控制。
第六,對內要建立相互制約的審批制度,嚴肅執行紀律;對外,要重視法律中介提出的意見書。要加強權利的制約,對于每一次的評估、審計要嚴格執行聯合審核,相互制約,有機統一,保證審批權力的運行質量,這是有效實現公有資產收益最大化的前提。
第七,嚴格執行股東實名制度,嚴格審核協議轉讓方式轉讓公有資產。這既是防止公司運作產生因為出資而形成糾紛,也是杜絕管理層以親屬、子女、中介方、協議轉讓等名義出資,變相進行管理層收購,從而達到操縱公有資產的目的。
上述只是從內部操作層面對于公有資產如何防止公有資產流失的針對性措施,目前,還缺乏真正能夠指導全民辦集體企業改制的政策依據,只有內外結合全面形成中小企業改制的良好環境,才能真正有效實現公有資產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