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數據分析和對比分析的方法,基于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展望了其未來的發展趨勢,然后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為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規模經濟 管理創新 性價比
近年來,全球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導致洪澇、風暴、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人類的生命不斷受到威脅,為了保護人類的生存家園,各國政府紛紛將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上日程,我國也不例外。在剛閉幕不久的“十七大”上,我國明確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尤其是近期,隨著全球石油等能價格的不斷飆升,節能減排已變得刻不容緩。而汽車是石油的主要消耗者,面對當前的嚴峻形勢,我國的汽車產業該如何應對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吳秋(2007)分析了我國汽車產業空心化現象,吳晟、龔國平、吳茜(2006)就我國民營企業的困境進行了研究,杜蕾(2006)深入研究了中國的轎車工業,郝義國(2005)指出了我國汽車產業綠色發展的方向與路徑,等等。本文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著眼于市場,采用大量的數據并通過比較來研究我國當前汽車產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展望汽車的未來趨勢——環保節能型汽車,最后為我國的汽車企業提供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現狀
自1956年7月13日,我國一汽生產出第一輛汽車——解放牌載貨汽車以來,我國的汽車業發展史就正式拉開了序幕。經過了幾十年特別是近幾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汽車產業已由過去機械工業中的一個小行業發展壯大為國民經濟中的主要行業之一,汽車制造業在整個工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而且汽車產業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據估計,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的影響力系數為1.16,對制造業的波及效果直接消耗系數為4.58,間接消耗系數為9.92,汽車產業每創造一個但為了增加值,可為GDP帶來4.5倍的增加值,汽車產量每增加1萬輛,GDP增加277.38億元。因此,汽車產業被稱為“工業中的工業”,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技術進步和民族特色的重要標志。它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加入WTO以來,我國汽車產業仍保持著迅猛增長的勢頭。2004年,制造業分行業比較,按產值排名,汽車制造業位居
第三,按增加值排名位居第四,按產品銷售總和利潤排名居第三。2005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570.77萬輛和575.82萬輛僅次于美日德,已列世界第四位。2005年我國汽車制造業產值接近12000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5.2%,汽車制造業增加值2500億元,占GDP比重的1.8%,已成為國家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2006年我國汽車銷量達到了730萬輛,其中出口的汽車超過了34萬輛,中國因此成為了繼日本、韓國和泰國之后的亞洲第四大汽車出口國。2005年汽車產業對制造業的波及系數為3.4,對GDP的波及系數為9.4。預計今后10年,每年GDP的增量有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由汽車產業提供,因此,汽車產業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二、我國汽車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
在我國目前的汽車市場中,合資企業的產品占據大部分份額,擁有強大的實力,而本國企業的自主品牌產品卻很少。雖然按照國家的政策,合資企業中中方股權比例不少于50%,但實際上真正掌握企業話語權,掌握產品開發技術的關鍵環節的是外方股東,即跨國公司。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創新意識薄弱。行業研發費用不到收入的3%,多數企業不到1%,我國的汽車產業基本處于“核心技術空白”的局面,以“市場換技術”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無論是出于技術控制還是為了延長產品生命周期以獲得最大利益的目的,跨國公司采用了拖延向中國市場投放換代車型的策略,中國汽車產業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有資料表明,我國的汽車工業技術的對外依存度高達80%,而品牌的對外依存度更高,因此,我國被稱為“依附型汽車生產國”。
2.企業規模小、產品檔次低
汽車產業是一個規模經濟明顯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相當的規模和較為雄厚的資金實力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改進技術、提高質量、進行創新,并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如果以年產20萬輛作為轎車廠的最低經濟規模,2003年中資企業無一家達到。而從品種來看,中資企業的產品和競爭優勢主要在低中端產品,比如奇瑞QQ、奇瑞風云、吉利豪情等。二在生產技術要求高、附加值和利潤高的高檔甚至中檔轎車領域,尚未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3.模仿成風
近年來,我國的一些企業競相模仿國際著名汽車公司的一些車型。其中幾家主要的汽車企業已經進入了模仿怪圈。一味地抄襲模仿,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則很難形成自己的風格,僅僅是別人的“翻版”而已。由于嚴重抄襲模仿,一些國外著名汽車企業相繼將我國的模仿大戶告上了法庭,這不僅在我國造成了很壞的影響,而且更影響了我國汽車在國際上的聲譽。
4.國民對自主品牌的認同度偏低
目前,人們對外國品牌比較認同,競相購買美系、歐系、日系車。而我國汽車的自主品牌在國內和國際的認同度都偏低,因而導致其市場占有份額偏低、出口價格偏低。如與韓國相比,2006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額32億美元,按34萬輛計算,每輛汽車平均價格為9400美元。而韓國2006年共出口270萬輛,出口總額330億美元,每輛汽車平均價格為12000美元。因此,無論是出口數量還是出口質量,我國汽車與韓國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更無法與歐系、美系、日系車相比。
三、汽車的未來發展趨勢
汽車產業的綠色制造正向環保、節能方向發展,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和資源的逐漸減少,尋找高效率和低能源、低排放新的動力源已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研究和開發的熱點。
1.國外電動車研究與發展的狀況
日本汽車公司燃料電池的研發技術先進,混合動力汽車日趨成熟;歐洲很崇尚純電池驅動電動汽車,各大汽車廠商爭先恐后地推出了本公司研制的混合動力汽車;美國寄希望予燃料電池汽車,同時也加大了對混合動力汽車研究力度,早在1964年,通用汽車公司就進行了第一個燃料電池試驗,并于1968年生產出第一輛可使用的燃料電池汽車。美國能源部與3大汽車公司相繼簽訂了關于混合動力汽車的開發合同,其中通用汽車公司投入1.48億元,克萊斯勒投入8480萬美元,進行為期5年的研制開發工作。2002年1月,美國政府支持的《自由合作汽車研究計劃》(FREE-DOMCAR)出臺,該計劃目標是開發具有商業前景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及氫氣供應基礎設施,以極大地改善環境,目標是加快汽車燃料電池商品化。
2.國內電動汽車發展狀況
我國在“八五”、“九五”期間開始的電動汽車開發研究工作,經過近20年開發,我國汽車產品的高科技含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在安全、環保、節能方面也有了突破性進展。
“十五”期間,國家科技部專門設立863計劃,撥款8.8億元發展電動汽車重大專項,同時企業和地方政府進行配套投入大量資金,在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汽車及電機、電池和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上的研發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國家在產業政策上有明確的政策導向。2004年6月1日頒布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特別指出:汽車產業要結合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戰略和排放標準的要求,積極開展電動汽車、車用動力電池等新型動力的研究和產業化,重點發展混合動力汽車技術和轎車柴油發動機技術。國家在科技研究、技術改造、新技術產業化、政策環境等方面采取措施,促進混合動力汽車的生產和使用?!皣抑С盅芯块_發醇燃料、天然氣、混合燃料、氫燃料等新型車用燃料,鼓勵汽車生產企業開發生產新型燃料汽車。”
四、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1.轉變傳統的增長方式
一直以來,我國汽車產業依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長方式不斷發展壯大,但這種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我國在2004年6月1日頒布實施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已經提出中國汽車產業結構要優化與升級,要選擇一種注重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進步、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道路,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持續發展的清潔生產之路。尤其是近幾年,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在汽車產業中發展循環經濟、實行清潔生產已成為當務之急。
2.提升汽車產業的研發能力
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引進國外制造技術,仿制國外同類產品的層次,而應當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這就要求加大汽車產業的科技投入。目前,我國國內各企業的科研經費僅占銷售收入的1%~2%,而國際知名企業大多為3%~10%或者更多。因此,我國汽車生產企業要不斷增加研發投入,盡快提高中國汽車產業的自主開發能力。
3.發展自主品牌,走出模仿困境
模仿本沒有錯,全世界的汽車工業也是在模仿中走過來的。從汽車工業的發展史來看,每一個汽車品牌的發展也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美國模仿歐洲,日本模仿歐美,韓國模仿日本。但每個汽車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先進的研發技術,而非華麗的外表。外形的借鑒也許不失為一條“捷徑”,但是汽車產業的精髓更在于無法“借鑒”的“內核”。經過幾十年的合資,加上技術基礎和政策支持,中國的企業已經有條件也有能力發展中國自己的品牌汽車了。只有建立自主品牌,掌握自主發展的控制權,我國的汽車產業才能在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生存和發展下去。
4.實現國內汽車產業的重組與兼并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西方汽車產業重組體現了世界汽車產業發展的結構優化和結構升級的過程與趨勢。我國的汽車產業應借鑒西方的經驗,盡快實施重組與兼并。同時,石油短缺、鋼材等原材料漲價與產成品降價,使大批中小企業虧損,這進一步加劇了產業整合的進程,促進了產業集約化發展。汽車產業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因此,有效的重組與兼并有利于優化汽車產業的結構布局,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力。
5.重視管理創新
提升汽車產業的競爭能力,僅有技術創新是不夠的,還需要管理創新,即建立一套適合于我國企業的管理模式。汽車產業誕生于歐洲,20世紀上半葉,美國超過了歐洲,成為實際汽車產業的霸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國的福特公司發明了以流水線生產為代表的先進的管理方式。后來日本又取代了美國的地位,其原因也是由于日本汽車企業開發了精益的生產方式。縱觀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管理創新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國汽車產業的真正崛起,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管理創新,需要形成一套可以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競爭能力的管理模式。
6.提高汽車的性價比,鼓勵百姓購買國產車
在當今的韓國,大街上基本都是韓國自己的國產車:現代、起亞、雙龍等,極少數的富人開德國、英國、美國的進口車,多數韓國人喜歡買國產車。原因有二:一是國家小,國內幾個汽車企業生產的汽車已經完全滿足國內狹小市場的需求;二是韓國車物美價廉,符合韓國大眾的要求。與韓國相比,我國的國產車的產量是相當大的,包括奇瑞、紅旗、夏利、吉利等。只要我國的汽車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售后服務水平,適當降低成本,提高自主品牌的性價比,同時積極鼓勵百姓購買國產車,支持我國的汽車產業,那么我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就會得到逐步提升。
五、結束語
雖然從全球角度來看,我國的汽車產業競爭優勢不強,但是,只要我國汽車生產企業積極主動地找出其存在的問題,并一一克服,我國的汽車產業一定會有光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郝濤:由博弈論的思想看中國的汽車市場[ J].商場現代化,2007,08
[2] 吳秋:我國汽車產業空心化現象及對策分析[J].特區經濟,2007,04.
[3] 郝義國:論中國汽車產業色制造系統能力提升的方向與路徑[J],特區經濟,2005,08.
[4] 徐景波 余紅梅:面對全球化的中國汽車業[ J].經濟論壇,2002,12.
[5] 吳晟 龔國平 吳茜:我國民營汽車企業面臨的困境及對策
[J ].特區經濟,2006,08.
[6] 陳建國 張宇賢:我國汽車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12
[7] 王珊:中國汽車工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分析[ 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6,04.
[8] 王保林: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競爭力的政策體系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07,11.
[9] 杜蕾:中國轎車工業發展研究[ 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05
[10]劉平洋: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 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