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農村人口多,傳統農業存在很大優勢,但也有不少問題。應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加強現代農業,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中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 中部地區 農村經濟發展
一、中部地區農業及農村經濟概況與特點
中部地區主要包括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六省,總人口為3.7億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8.1%,其中農村人口2.35億人,占全國農村人口總數的31.08%;總的來看,與全國平均水平比,中部地區農村人口所占比例相對較大,經濟發展水平也較低,就農業及農村經濟而言,表現出如下特點:
1.農產品生產全面發展,農業比重仍然較大
中部地區是我國歷來傳統的糧食生產區和養殖業基地。廣闊的耕地、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水資源以及適應的氣候條件決定了中部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農牧水產區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對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起著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業的發展一直呈穩定與持續增長態勢。
2.自然資源豐富,發展潛力較大
除山西省外,中部其它五個省份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氣候適宜,草山、草坡面積較廠。湖南的洞庭湖和江西的鄱陽湖,都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中部六省的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有色金屬、磷、硅灰石礦藏儲量大,品位高,可為農村工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二、中部地區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中部地區在傳統農業方面存在很大優勢,但我們還應該看到中部六省在農業發展方而也存在著不少嚴重問題,以至于影響到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1.農民思想觀念落后,勞動者素質普遍較低
農民的思想觀念較為落后,在客觀上形成了與現代市場經濟格格不入的小農意識、內陸意識,缺乏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競爭意識、風險意識和創新意識。農業科技投入是衡量一個地區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與東部發達地區比較,中部地區自身的農業科技供應能力和相關技術的消化能力顯得極為薄弱。另外,中部雖然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但由于信息化、服務化水平低,有關農業生產管理、技術、標準、市場經營等方面的信息獲取困難,中部的農業在總體上卻未能形成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品牌不多,具有競爭能力的產品很少。
2.農業生產方式相對落后
中部地區雖然在糧食生產及農副產品生產上具有較大優勢,但是生產方式仍停留在過去的傳統耕作方式上,同時也由于地理條件上的限制,沒有形成集約化的生產方式,勞動效率降低,再加上天氣因素等影響,造成農業生產規模經濟上不去,農業產量不穩定;農產品加上仍停留在初級階段,附加值較低;由于人多地少,農業生產滿足不了農民生活需要,農村中大量剩余勞動力脫離土地,紛紛去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打工,留在家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老弱病殘”,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3.產業結構不合理,鄉鎮企業發展水平不高,經濟實力不強
多數縣域內的經濟結構中,農業所占比重還較大,二、三產業發展步子慢,層次低,規模小,缺乏大的優勢產業和大企業的帶動。在這種情況下,鄉鎮企業發展水平不高,經濟實力不強,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發展農村經濟的作用根本就沒有顯示出來。
三、解決中部崛起中的農業發展問題的策略
1.堅持科學發展觀,以觀念促發展
建設新農村任重道遠,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把握原則要求,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要防止偏離中心。新農村建設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就是要切實以農村的經濟工作為重點,緊密圍繞經濟發展這一中心統籌安排和完成其他各項任務。要堅持科學發展。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理清發展思路。把人的需要、利益、權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從片面強調增加財富為主轉向以保障人的需要為主。。
2.發展現代農業,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首先,應加大對糧食生產、農業綜合開發的支持力度。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角度注重糧食生產區的重要性。在保障基本農田動態平衡的基礎上,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完善現行的土地使用制度,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建成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支持糧食生產縣(農場)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打造糧食核心區,提高優質糧食單產水平和商品率。完善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制度。其次,應加快食品加工等農業產業化經營。用工業化的理念經營農業,轉變現行的農業生產結構,多渠道地把糧食轉化成適銷對路的高附加值產品,推行“畜牧轉化”和“加工轉化”,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支持力度,落實對內資重點龍頭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加工業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
3.積極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是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中部六省要真正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大力實施農村的工業化、城鎮化戰略。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要以工業化為主導,走工業強農、工業強縣、工業強鄉之路,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要依據當地優勢,面向市場,突出特色。同時,要引導農村工業向城鎮、工業園區集中,發揮集聚效應。發展農村工業要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同步進行,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發展農村工業要堅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不斷提升產業層次和產品質量,增強出口創匯能力,營造發展的新優勢。
4.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提高人口素質
推進中部六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必須高度重視科技教育的發展。要在六省城鄉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礎上,加快普及高中義務教育;要整合農業教育資源,建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滿足農村各項事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和農民掌握多種職業技能的要求;要在農村加快普及市場經濟知識,重視培育農民的市場意識和商業精神,特別是加強誠信教育;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科技需要,進行科研攻關,引進、推廠先進的科技成果,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村科技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劉 勇:中部崛起的主要任務和對策[J].中州學刊,2004(3)
[2] 鄭新立:關于中部崛起幾個問題的思考[N].河南日報,2004,11
[3] 夏筱瑛:關于中部崛起的思考[J].人民論壇,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