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西方國家頻頻在匯率問題上對我國施壓,2010年以來,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這將對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造成一定的壓力,隨著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深化,商業銀行匯率風險管理的復雜性和難度將不斷增加。
[關鍵詞] 匯率制度 商業銀行 匯率風險
1994年以前,我國先后經歷了固定匯率制度和雙軌匯率制度。1994年匯率并軌以后,我國實行的實際上是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政策,同時對利率和外匯實行比較嚴厲的管制。在此制度安排下,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主要風險是信用風險,幾乎不存在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近年來,西方各國頻頻在匯率問題上向我國施壓,要求改變目前我國的匯率制度,這將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如何適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控制匯率風險,成為商業銀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匯率風險介紹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1997年9月公布的《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將商業銀行風險分為信用風險、國家和轉移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和聲譽風險八類。市場風險的一個具體內容是外匯風險。銀行作為外匯市場的造市者向客戶公布牌價并持有各類幣種的敞口頭寸,在匯率波動劇烈時,外匯業務內在的風險是外匯敞口頭寸的風險會增大。商業銀行匯率風險主要是由于匯率波動的時間差、地區差以及幣種和期限結構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分為交易風險、折算風險和經濟風險三種類型:
1.交易風險:是指銀行在對客戶外匯買賣業務或在以外幣進行貸款、投資以及隨之進行的外匯兌換活動中,因匯率變動可能遭受損失。2.折算風險:是指由于匯率變動而引起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某些外匯項目全額變動的風險,其產 生 是因為進行會計處理時將外幣折算為本國貨幣計算,而不同時期使用的匯率不一致,所以可能出現會計核算的損益。3.經濟風險:是指由于匯率非預期變動引起商業銀行未來現金流量變化的可能性,它將直接影響商業銀行整體價值的變動。匯率變動可能引起利率、價格、進出口、市場總需求等經濟情況的變化,這些將直接或間接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規模、結構、結售匯、國際結算業務量等產 生影響。
二、我國商業銀行匯率風險的成因
1.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上世紀中葉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等市場因素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強。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是固定的,金融市場主體基本沒有匯率風險的威脅。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匯率的波動性迅速顯現,市場交易主體面臨著匯率風險的沖擊。
同時,市場全球化和業務國際化也使商業銀行擁有越來越多的外幣資產和負債,世界不同經濟區的政治、經濟和 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疊加了匯率等市場風險因素,局部國家和地區金融市場的震蕩會迅速波及其他金融市場,并對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造成沖擊,從而使商業銀行面臨的系統性風險增加。
2.商業銀行的外匯資產和負債的錯配。所謂外匯資產和負債錯配是指商業銀行所持的外幣資產和負債在數量上不一致或到期日不同或幣種不對應。外幣資產和負債的錯配就會產生資產負債缺口,這種缺口在匯率發生變化時商業銀行的收益面臨不確定性。國外凈資產不斷上升意味著商業銀行資產與負債在數量上嚴重失調,一旦人民幣匯率大幅上升,商業銀行的損失將是嚴重的。在商業銀行的國外資產和負債中,外匯存款和貸款的數量變化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影響至關重要。如果外匯存款增加的幅度趕不上貸款增長的幅度,不但信貸業務受到限制,流動性風險也會增加。
3.我國對外匯采取的管制。我國商業銀行主要的外匯交易是與客戶的結售匯業務。該業務實際上是我國對外匯采取的管制措施,規定除了外資投資的外匯和一些符合條件的中資企業可以保留最高限額15%的外匯收入以外,其余的外匯收入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而企業和個人用匯則需要向外匯指定銀行提供有效的單據和憑證才能購買。因此,只要有外匯收付業務的發生,就會有外匯結售匯業務的發生。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企業購匯、持匯意愿明顯下降,遠期結售匯簽約會加速增長。當銀行為企業提供結售匯交易后,自身便吃進了外匯敞口頭寸,企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就轉移到了銀行。而目前我國外匯市場不健全,產品單一、缺乏流動性,在外匯市場上商業銀行沒有有效的對沖風險的渠道,這就使得商業銀行自身的外匯敞口頭寸難以平盤。
三、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政策建議
1.提高風險識別、監測與控制的能力。我國的商業銀行的匯率風險管理方法比較落后,長期以來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匯率風險識別、監測等方面科學性不夠,與國際先進銀行大量運用數理統計模型等先進方法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商業銀行要在認真評估本行外匯風險管理狀況的基礎上,積極制定并實施完善外匯風險管理體系、提高外匯風險管理水平的方案,按照國際先進銀行的標準盡快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外匯風險識別、計量、監測、控制體系。
2.加快金融市場改革力度。盡快推出一批金融衍生工具,是商業銀行能夠選擇更多轉移匯率風險的途徑。只有推出匯率期貨、期權等更為有效的規避風險的業務,銀行才能為企業部門提供方便的結售匯業務,為各種規模的外貿企業提供風險轉嫁的途徑,同時對沖自身的風險。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的匯率風險治理經驗,與國外金融機構合作,開發外匯衍生產品,引進國際市場上成熟的價模型和風險治理軟件、技術來規避匯率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講,加快引進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能夠使浮動匯率制度下我國商業銀行對外業務保持繼續穩步發展。
3.積極培養匯率風險意識。由于商業銀行的匯率風險管理起步相對較晚,對匯率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從總行到基層行呈現逐級弱化趨勢。目前商業銀行的高層管理人員相對缺乏匯率風險管理的意識、知識、經驗和技能,同信用風險管理相比,對匯率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高級管理層在匯率風險管理方面很難有效發揮制定戰略的職能。至于基層的匯率風險意識相對更為薄弱,所以,要大力培養商業銀行管理者和基層人員的匯率風險意識,重視引進和培養精通外匯業務和外匯風險管理領域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凱:匯改之后:銀行業面臨的“矛”與“盾”.中國外匯治理,2005
[2]溫彬:《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下 2005.9
[3]涂永紅:《外匯風險管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