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交通擁堵宏觀評價用于總體描述全市路網或者特定區域的交通擁堵現象及其潛在規律。本文介紹了對交通擁堵的基本認識、實際進行的交通擁堵評價研究主要內容和成果,討論了交通擁堵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和評價指標的結構體系。
[關鍵詞] 交通擁堵 擁堵評價 評價指標體系
交通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城市通病”,伴隨城市經濟水平和機動化水平的提高,特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交通擁堵源于交通需求水平大于交通供給能力而引起的車輛聚集現象。交通擁堵逐步從單一性的路段或者交叉口的擁擠演化成為區域性的網絡擁堵,如何對道路網的交通擁堵進行宏觀的評價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擁堵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一、 國際理論概述
一直以來,國外交通管理部門和研究機構開展了大量的交通擁堵評價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歐美日等國家。其中,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擁堵評價指標體系的是美國,他也是較早開展系統的交通擁堵評價的研究與實踐,如美國的暢通性研究報告(Mobility Report)、交通擁堵評價系統(Congestion Management System, CMS)等;歐洲和日本等其它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擁堵評價指標方面也有相關研究;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提出了一些關于交通擁堵的評價指標。
近幾年來,我國開展的交通擁堵有關聯的項目最主要是針對于城市總體交通運行質量的評價和研究,包括公安部和建設部聯合制定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評價體系”,以及上海等城市自行開展的交通運行評價項目等。國內目前尚無專門的、系統的交通擁堵評價研究,也沒有建立起交通擁堵評價的指標體系。本文通過對中國目前交通擁堵宏觀狀況進行一些相關評價,以期對中國交通事業的發展有若干借鑒意義。
二、交通擁堵狀況分析
1.定量與定性指標相結合,以定量指標為主。即能客觀反映交通擁堵狀況,又能兼顧考慮人的主觀感受。
2.從不同層次進行擁堵評價,包括局部點段的擁堵狀態判斷和整體路網的擁堵態勢分析。
3.從不同角度系統開展擁堵評價,盡量涵蓋受擁堵影響的分析范圍。
4.有效采用實用的評價方法,采用綜合評價法確定交通擁堵總體狀態和時空演變規律。并廣泛征集專家和市民意見。
5.交通擁堵評價應從現有的數據基礎出發,確保評價工作的可行性,同時要建立長效的數據采集機制,保證評價工作的可持續性。
三、 完善交通擁堵研究
考慮交通擁堵的傳播方式是以“點—線—面”的方式蔓延。項目擬從研究擁堵瓶頸出發,定義路網中嚴重擁堵的路段作為擁堵指數的核心,提出擁堵指數的計算公式和評價標準。
第一步,根據路段平均行程速度,識別出嚴重擁堵路段:定義快速路上平均行程速度低于20公里/小時的路段則為快速路上的嚴重擁堵路段,判別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上嚴重擁堵路段的閾值分別為:15公里/小時,10公里/小時。
第二步,分別統計各等級道路嚴重擁堵路段所占的里程比例:
(1)
第三步,綜合計算道路網嚴重擁堵里程比例:
將各等級道路的嚴重擁堵里程比例綜合成道路網嚴重擁堵里程比例,其中各等級道路的綜合權重為VMT(車輛行駛總里程)。
(2)
式中:n —代表了道路等級的數量,按照現有的主要道路網的構成,n 等于4。
第四步,計算道路網交通擁堵指數:
綜合考慮道路網嚴重擁堵里程比例和道路網交通擁堵指數的正相關關系,建立二者的線性函數關系式,將道路網嚴重擁堵里程比例轉化為道路網交通擁堵指數。假設道路網嚴重擁堵里程比例為a%,則道路網交通擁堵指數為:
(3)
有利于大家對此了解,確定了擁堵指數的范圍0-10,以及五個擁堵級別,道路網交通擁堵指數和道路網嚴重擁堵里程比例在各個等級的閾值如下表 所示:
表 道路網交通擁堵指數評價等級參考標準表
擁堵級別非常暢通暢通輕度擁堵中度擁堵嚴重擁堵
一級二級三級
交通擁堵指數[0,2](2,4](4,6](6,8](8,9)[9,10)10
整體平均速度(公路/小時)>37(30,37](25,30](23,25](19,23](15,19]≤15
嚴重擁堵里程比例(%)[0,4](4,8](8,11](11,14](14,19)[19,24)≥24
四、建立交通擁堵指標方法
建立和完善交通擁堵評價指標的方法應該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深入研究。評價的指標很多,有:交叉口擁擠率、里程擁擠率。然后可以應用交通流參數:交通流量、交通密度、車頭間距、排隊長度、行程時間、占有率、即時速度,還有行程速度。
我們要進行綜合運用判斷,對交通擁堵評價指標選取建立,我們遵循以下基本方法:
(1)擁堵強度:擁堵的強弱程度,通過評價交通擁堵與擁堵標準的對比來反映交通擁堵的影響輕重程度。
(2)擁堵范圍:擁堵的影響范圍,通過評價交通擁堵的空間分布和數量來反映擁堵的地理分布特征。
(3)擁堵時間:擁堵的持續時間,通過評價交通擁堵的時間分布和延續來反映擁堵的時間分布特征。
五、本文小論
交通擁堵評價的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際應用在我國都是新的課題,在后續研究中,希望能夠測試更多的交通流數據來驗證指標計算方法的合理性,我們所開展的工作中謬誤之處難免,敬請業界專家的批評指正。另外,目前的研究成果也屬于階段性工作成果,有待于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提高,使評價工作更加科學合理,早日應用于實際工作。
參考文獻:
[1] 魏正明:上海推出交通指數評價運行質量[J]. 上海環境科學, 2002(09)
[2]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統集成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學. 交通擁堵評價[R]. 北京,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