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和比較了成渝兩地城鄉統籌發展的背景,研究了成都和重慶的不同發展戰略:重慶的“一圈兩翼”和成都的“全域成都”,并指出成渝兩地需要進行優勢互補。
[關鍵詞]城鄉統籌 二元經濟結構 一圈兩翼 全域成都
由于成都、重慶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點突出且所轄農村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在全國比較具有代表性,2007年6月,兩地正式獲準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但由于成渝兩地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環境的不同,兩者在統籌城鄉的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成都要解決和探索的是城區與郊區(縣區)、大城市與周邊衛星城市的城鄉統籌發展;而重慶需要解決和探索的則是主城區、郊區、縣域的城鄉統籌發展,即一個省域范圍內(中心)城市與農村,市域經濟與縣域經濟的統籌發展,特別是要解決和探索庫區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問題。
一、成渝兩地城鄉統籌發展的相同背景
1.二元經濟結構顯著
城鄉經濟發展中,呈現出現代工業部門和傳統農業部門并存的二元經濟結構。二元經濟狀況的測度可用二元對比系數來衡量。二元對比系數在理論上的最大值為1,通常總是低于1。發展中國家的二元對比系數通常在31%~45%之間,發達國家一般在52%~86%之間,中國的二元對比系數在16%~26%之間。重慶的二元對比系數在17%~22%之間。成都的二元對比系數15%-22%之間。
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
成都、重慶城鄉及農村居民的收入都在不斷地增長,但兩者的差距卻也在不斷地擴大。重慶2007年農村居民純收入350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13715元;成都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為6895元,而城鎮居民的收入為12789元,差距很大。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城鄉矛盾進一步突出,必須大力推進城鄉統籌。
3.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重慶城鄉恩格爾系數之差自1997年到2007年都沒有低過10%,并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到2007年差異度擴大到17.5%。成都的恩格爾系數到2000年后一直在11%-13之間徘徊。
二、成渝兩地城鄉統籌建設面臨的不同背景
1.范圍
成都“試驗區”建設是在一個市的范圍展開,重慶“試驗區”建設實際上是在一個省的范圍展開。
2.體制
重慶市具有更優越的體制優勢,實驗方案等直接上報和請示中央,成都市則是在省的領導下進行,各種方案需向省請示后轉報中央,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決策和貫徹執行的效率。
3.自然條件
成都市是大平原,有利于圈層推進的城市化進程;重慶市則以山城和丘陵為主,城市化進程更需要依托軸線推進。
4.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從表中可知,(1)重慶市的總人口將近成都市總人口的3倍,且重慶的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90%,而成都的農村人口只占總人口的46.5%;(2)無論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還是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成都市都要比重慶市高,但是,成渝兩地的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比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大,且重慶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成都大。
三、成渝兩地統籌城鄉的不同戰略思路
從上述對成渝兩地城鄉統籌的戰略思路分析知,成都、重慶在地理特點、試驗范圍、體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別。前者是要解決城鄉一體化問題,后者要解決農村如何在城市的幫助下富起來的問題。
1.重慶特色: “一圈兩翼”
2007年,重慶市提出全市劃分“一小時經濟圈”、渝東北和渝東南“兩翼”,實行“一圈兩翼”互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渝東北地區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渝東南地區則是重慶市絕對貧困人口高度集中、貧困發生率和返貧率最高的區域。
重慶市“一圈兩翼”發展規劃認為,“一小時經濟圈”領頭領跑,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提高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能力,奠定城鄉統籌發展的堅實基礎,強化引領和率先作用,努力成為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的核心區域和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的主要載體。
2.成都特色:“全域成都”
“全域成都”理念的形成,經歷了一個不斷醞釀發展的過程,其理念目前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1)城鄉規劃的“全域覆蓋”。成都尤其注重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規劃的有機銜接,按照國際旅游樞紐城市,西南地區科技、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新型工業化基地的城市未來發展定位,規劃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市格局。
(2)城鄉交通的“全域暢通”。根據“全域成都”的理念所形成的交通構想,成都交通要著力于“五網”建設,即軌道交通網、市域高速公路網、市域快速通道網、中心城區快速路網、新市鎮路網。
(3)城鄉社會公共服務的“全域均衡”。截至目前,成都已建立起覆蓋城鄉的醫療保障和社會失業、救助、養老等保障體系。
四、成渝兩地統籌城鄉發展要優勢互補
重慶主城和成都是西部地區最近、實力最強的兩座特大型中心城市,理應成為成渝經濟區的兩大極核 ,不能孤立的發展,要認清各自的優勢與劣勢,精誠合作、攜手并進。
首先堅持雙核共振、合力共建。成渝經濟區建設,應圍繞兩大極核,優化布局,聚合要素,相互借勢、互惠互動,合力共建、協同發展。
其次,推進成渝經濟區,還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推動發展,必須打破行政樊籬和區域分割,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構建區域一體化市場體系,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努力實現互利雙贏。
參考文獻:
[1]張敦富:《區域經濟學原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2]唐亞霞:重慶市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證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7
[3]郭建軍: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現狀、問題和政策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