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對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利用我國14家上市銀行的截面數據對我國銀行業股利發放進行實證分析,探究各因素對上市銀行的股利政策分配的影響程度。在此基礎上,基于代理理論分析股利政策選擇的原因,最后在對我國銀行業股利政策選擇上給出建議。
[關鍵詞]代理理論 股利政策 銀行業
一、引言
股利政策是公司財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司進行理財活動必須要的策略手段。合理的股利政策不僅有利于提升企業自身的形象,而且可以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我國銀行業的發展有其獨特的發展方式及制度要求,基于現實的需要從代理理論探討我國銀行的股利政策選擇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
現代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兩權分離,所有者將財產委托給經營者(代理人)經營,產生了委托——代理關系而引發了代理成本。與股利分配直接相關的成本包括兩類,其一是因股權分散而致使各個股東有“搭便車”的心理,不愿意獨自承擔監管所帶來的成本,即存在成本個體承擔但權益歸大家所有的現象。基于此,股東不能對管理者進行有效監督,股東必須要支付監督代理成本所對應的代價成本。其二是由于管理者與股東之間因目標不同形成的成本。管理者的利益與經營業績直接關聯,所以在經營決策時更加傾向于低風險的投資決策行為,而股東卻希望采取通過犧牲債權人的利益達到自己最大利益的高風險投資決策行為。因為決策上意見的不一致,管理者需要調整經營方式來降低高風險投資的風險,這樣勢必會帶來因降低風險所需支付的成本。
二、股利政策的代理成本理論
西方的股利政策的代理成本理論發展始于約瑟夫(Rozeff,1982),他指出,股利的支付既能降低代理成本,又能增加交易成本,公司股利發放率的確定是在這兩種成本之間進行權衡,以使總成本最小。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隨著管理層持有本公司股份比例的提高,股利的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越小,公司股利支付水平也越低。凱萊(Kalay,1982)是從契約論的角度研究股利政策,認為企業應當被看作是一個利益相互沖突和相互競爭的合作團體,其中兩個最主要的團體是股東和債權人。股東控制公司,能夠選擇合適的投資和融資政策實現其財富的最大化。借由“投資融資股利”和“債務融資股利”的途徑增加債務風險從債權人手中轉移財富。伊斯特布魯克(Easterbrook,1984)認為,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應該使公司的資本成本、代理成本和稅收成本最小。股利分配可以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這是因為股東可以保持穩定不變的股利支付水平,以避免公司權益資本的累計,同時又促進公司向外部融資,迫使公司必須遵守資本市場的各種規律。帕塔(Portaetal,2000)等是將代理理論與股東權益保護結合起來分析股利政策,并建立了兩個股利代理模型:結果模型和替代模型。結果模型指出,股利是有效的股東權益保護的結果。小股東可以利用他們享有的法律權利迫使公司發放現金股利,從而阻止內部管理人員謀取私利。對小股東權益保護越好,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也越高。替代模型指出,股利是作為股東權益保護的一種替代品。公司需要到資本市場上去融資,為了能以合適的條件籌集到所需資金,公司就需要樹立良好的信譽。發放股利減少了內部人員謀取私利的資金來源,可以為公司樹立良好的信譽。對股東權益的法律保護越差,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也越高。
三、銀行業股利政策實證分析
1. 樣本數據的選擇
銀行業的股利政策問題主要是體現在各上市銀行中,加上我國上市銀行數量不多,因此我們選擇以2008年12月31日時點下14家上市銀行的截面數據進行分析,以期在實證分析下給出我國銀行業股利政策選擇的相關建議。
2. 變量的選擇
為了分析我國上市銀行的股利政策,我們選取變量包括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比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每股派現率。選擇這些變量是基于代理理論和我國銀行業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同時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問題。
3. 變量的檢驗
(1)相關系數檢驗
為確定各變量之間的關系,同時也為滿足檢驗多重共線性的需要,對各變量的相關系數進行測定,具體結果如下:
表1 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
由表1可知,通過相關系數的測定,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2)格蘭杰檢驗
為了建立合適的經濟模型,在上述基礎上進行各變量的格蘭杰因果檢驗,具體結果如表2:
從表2面的檢驗來看,可得如下結論:凈資產收益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是每股派現率的原因,資產負債比率、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不是每股派現率的原因;每股派現率也不是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比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原因。
4. 實證結果
基于上面的檢驗分析后,利用Eviews軟件建立線性模型的結果如下:
據此模型,可得如下結論:1.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現金股利的發放呈正向關系。當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每增加1個單位,每股現金股利平均增加0.163939個單位;當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每增加1個單位,每股現金股利平均增加0.629374個單位。2.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比率與現金股利發放呈負向關系。
四、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1. 原因分析
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增加都促使上市公司發放現金股利的動機增強,且兩者對于發放現金股利的動機性事相輔相成的。控股股東傾向于獲得現金股利,且這種動機是十分的強烈的。兩大股東之間的協商性操作,可以形成企業代理成本的問題。
根據《關于上市公司重大購買、出售、置換資產若干問題的通知》(證監公司字(2001)105號)規定“重大資產重組的上市公司,重組完成后首次申請增發新股,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6%”。可見監管部門將上市公司現金股利分配作為直接融資的一個前提條件,并且要求凈資產收益率要達到6%這一配股最低線,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制定的影響非常大。
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反映這個企業對外債務融資的比例,這一比例越高,則企業到期需償還的債務就越多,反之,則需償還的債務就越少。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知道資產負債比率越低,企業就會越傾向于發放現金股利;反之,企業就越不會傾向于發放現金股利。
2. 政策建議
(1) 優化股權結構
基于代理理論的角度考慮,股利政策的選擇需要關注到股權結構。銀行業的股權集中度比較高,而且較多的是國有控股形式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形成“一股獨大”的狀況,這是不利于銀行業的發展的,優化銀行的股權結構勢在必行。
(2) 完善公司治理機制
公司治理機制包括聘選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等,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可以有效地解決“內部人控制問題”。從代理理論角度考慮,必須要注重解決“內部人控制問題”,那么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就顯得十分的必要。
(3) 注重完善市場環境
企業也好,銀行也罷,微觀主體的日常經營都需要一個完善的市場環境。這就是說我們必須注重完善市場環境,也就是說必須要為銀行的運轉提供一個好的外部環境。進而提高銀行的經營能力,促進股利政策選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龔晶 劉鴻雁:我國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實證研究[J].財經論壇,2004(5):82-83
[2]林小娟 程潭生: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代理成本理論詮釋[J].價值工程,2006(2):97-99
[3] 田銀華 龍翠紅:中國上市公司鼓勵政策探討——從代理成本理論的角度視之[J].湘潭大學學報,2005(3):32-36
[4] 晏艷陽 陳共榮:我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與代理成本問題分析[J].會計研究,2001(9):28-33
[5] 孔小文: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選擇的動因與代理問題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3(6):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