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綠色建筑、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費用分析的必要性、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經濟評價要素、綠色建筑的費用效益分析這幾個方面對費用效益的綠色建筑節能的經濟評價進行分析。
[關鍵詞] 綠色建筑 全壽命周期 費用效益
一、綠色建筑
1.綠色建筑的含義
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可歸納為: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人,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
2.綠色建筑的特點
首先,全壽命周期的概念。在時間上建筑對環境影響的意義。綠色建筑的全壽命不僅包括從項目選址、規劃、設計、施工到運營的過程,還應在此基礎上向前、向后延伸,往前從建筑材料的開采到運輸、生產過程,往后到建筑拆除后垃圾的自然降解或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因此全壽命周期的概念在建筑的前期建造過程中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其次,綠色建筑采用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生物能等再生能源、天然能源來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再次,保護環境,形成生物鏈的良性循環。第四,具有地域性的特征。綠色建筑結合本地的人文、自然、氣候條件主要采用本地的原材料;第五,綠色建筑的結構布置健康舒適,堅決杜絕奢侈和浪費;第六,與自然和諧共生。第七,綠色建筑強調其全過程都要堅持保護環境的觀念;第八,綠色建筑的建筑功能需具備靈活性、適應性和易于維護等特點;第九,綠色建筑能夠減少成本。
3.綠色建筑與一般建筑的區別
綠色建筑與一般建筑相比有以下區別:(1)一般建筑強調設計與自然環境要隔離,而綠色建筑強調盡量和自然環境相融合,它的設計可以使室內可以根據氣候變化自動進行調節。(2)一般建筑無論是在設計上,還是在用材方面都過于單調;而綠色建筑采用本地材料,建筑隨著氣候、自然資源和地區文化的差異而不同。(3)一般的建筑致使追求利潤最大化,而綠色建筑被看作一種資源,建筑及其城市發展都將以最小的生態和資源代價,在廣泛的領域獲得最大效益。(4)一般建筑過于追求表面的東西,忽視實用性;而綠色建筑強調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實用性較強。(5)一般建筑的能耗非常大且造成污染也非常大;而綠色建筑盡量減少能耗,大大地減少了污染。(6)一般建筑對環境進行負責主要是在建設過程中;而綠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都堅持保護環境的原則。
二、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費用分析(LIFE CYCLE COST——LCC)的必要性
全壽命周期費用(LIFE CYCLE COST---LCC)是指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費用是在投資者整個時間范圍內考慮貨幣時間價值下用來經濟評估的所有相關費用,包括投資費用、能源費用、非能源運營費用、維護費用和廢除或拆遷費用。在建筑中傳統的費用管理模式不能準確的評價建筑的成本和經濟效益。因此,在分析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是,應當采用全壽命周期的分析方法,比單一的一次性建造費用更能說明建筑的成本。另外,在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對壽命周期費用LCC影響的可能性有較大的差別,為了保證LCC目標最優化實現,應特別重視決策階段以及設計階段前期,一旦項目設計完成,LCC只有15%左右的影響空間。
三、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經濟評價要素
實現一定功能需求的投入最小化和相同投入條件下功能效益的最大化是綠色建筑經濟效益評價的主要目標。在整個壽命周期中建筑產品的后期投入的比重依情況而定,其比重還是比較樂觀的。因此,應當考慮到全壽命周期中各階段的投入及其在全壽命費用中的比重,并從整體上考慮降低全壽命周期成本費用。
全壽命周期以下的費用進行計算:
1.材料含能
材料含能是建筑材料選擇階段的重點考慮因素。它表征建筑系統的能量的部分輸入量。目前建筑材料加工過程主要能源輸入為化石燃料,利用含能可以衡量材料的經濟性能??傮w上,含能從磚石等初級材料到鋼鐵等精細材料發生了成倍的增長;而另一方面,高含能材料需要更少的維護以及高回收率和高循環利用率。所以,應當從全壽命周期費用的角度出發,選擇整體最優的選材方案。
2.運營方式和建筑的耗能
建筑壽命周期內材料含能只占總能源使用的35%,高達65%的能耗與其運營方式有關。因此建筑運營方式的節能策略是全壽命周期評價費用的關鍵。國內首座節能示范建筑-科技部綜合節能樓從夏季制冷和照明角度入手設計節能,通過整體和細部措施的有機組合,該建筑預計可節約能源開支45%~50%,而增加成本不超過10%,且可通過節能的經濟效益在10年內收回。從全壽命周期角度來看,該節能方案經濟可行。而本文的研究也有類似性,但關注的為綠色建筑節能。
3.建筑后期處理
建筑全生命周期費用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筑后期處理費用,它包括建筑功能廢棄、技術過時和物質性衰退造成的更換和改造等。因此,在設計階段,就應當采取靈活性設計、選用長壽且多適用性的策略。預留開發端口,動態適應多變的需求。從社會學和可持續發展學角度講,一項具有良好靈活性的設計延展了社會生活的可持續性。
四、綠色建筑的費用效益分析
1.費用效益分析概念
一般來講,費用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CBA)是指通過權衡效益與費用來評價項目可行性的一種分析方法。而綠色建筑的費用效益分析是指評估項目對環境影響的主要評價技術,也是鑒別項目的經濟效益和費用的系統方法。這也是經濟學家用來評價項目合理性的普遍方法,它通過對環境影響價值評估,納入了環境影響,這也是在進行項目可行性分析的同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表現。
2.綠色建筑費用效益分析的特點
綠色建筑費用效益分析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綠色建筑采用全壽命周期成本法
項目的全壽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初始投資,運行和維護,以及后期的全部費用。把運行和維護成本以及后期的全部費用折算到評價初期,然后作為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
(2)綠色建筑的有無對比法
在傳統建筑的基礎上,綠色建筑采取了綠色技術、節能措施對社會和環境做貢獻,因此,費用效益分析采用“有無”對比法。傳統建筑——無項目;綠色技術節能措施的建筑系統——有項目。其評價指標都建立在對比差值的基礎上。綠色項目社會、環境和經濟可行性都是通過經濟對比量度來客觀反映的。
(3)選擇評價指標和參數
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社會各個層次上的利益追求,結合相關的規定進行合理的選擇評價指標和參數。
3.費用效益分析的流程:如圖
費用效益分析是經濟評價的基本方法,它主要是為建設項目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作評估。對費用、效益進行界定是費用效益分析的首先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損益的外部化轉為內在化。根據綠色建筑的費用和效益形成的時間,計算其現值。方案的可行性程度主要是通過現值進行費用和效益的比較來進行判斷的。
4.費用效益分析的指標體系
為了便于評價,把綠色建筑費用效益分析的指標分為費用指標和效益指標。
第一,綠色建筑的費用
(1)直接費用:直接費用是由項目的投資者來承擔的。其主要包括:項目的一次性投資;運行費用;占據成本,即為委托人占據的成本;殘值。
(2)間接費用:間接費用是建設過程中或者建設之后對環境污染和破壞而造成的環境損失。因此其費用是由社會來承擔的。主要包括:環境污染治理投入;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投入;環境污染的預防投入;管理與科技投入。
第二,綠色建筑的效益
(1)直接效益:所謂的直接效益是由綠色建筑帶來的、能夠為其投資主體帶來的經濟利益。主要包括:綠色建筑投資回報;資源有效利用;綠化面積;.回收價值。
(2)間接效益:所謂間接效益是綠色建筑帶來了一些不只屬于投資者的,可以為社會其它成員共享的,對環境的有利、對人類的健康有利的效益。其主要包括:對人體健康有利的;小區綠化對小范圍空氣的凈化、空氣質量的改善、氧氣的排放等,從而對人體健康有利、對居住著美好視覺的影響等;社會效益。
5.綠色建筑效益分析方法
(1)直接效益的計算:直接效益的計算主要采取市場價值法。
直接效益分析常用的方法就是市場價值法。環境質量的變化影響相應的商品市場產出水平,因而可以用產出水平的變動導致的商品銷售額的變動量衡量環境價值的變動。
式中,P、C和Q分別為產品的價格、成本和數量。式中共有i=1,2,…k種產品,環境變化前后的情況分別用下標x,y表示,所得的V就是環境價值。
雖然市場價值法適用最廣且最易于理解,但其還是有一些缺點:一是導致環境發生變化的原因有可能是一個也有可能是多個,但是它不能把各個原因都區別開;二是當環境變化對市場有明顯的影響時,需采取更復雜的方法會市場那個結構進行了解。
對綠色建筑而言,直接效益來自于綠色方案實施后平均每年節省的資源與能源價值,主要考慮節水、節電、節能、節地等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于是公式變形為:
式中:
Q1——空調開放節約的能源總量;Q2——采暖熱能排放量節約的總量;Q3——蓄能節約如太陽能、地熱等;Q4——照明節約的能源總量;Q5——節地總量;Q6——節約用水的總量;Q7——廢污水回用的總量;P1——空調開放時耗費資源的價格;P2——采暖節約熱能的價格;P3——蓄能節約如太陽能、地熱采暖價格;P4——照明節約的能源單價;P5——土地單價;P6——水單價;P7——中水水價。
(2)間接效益的計算方法
第一,機會成本法
機會成本法是一種計算環境資源被占用或者被占用時所帶來的經濟損失的方法。自然系統的選擇性應用涉及到機會成本法。自然系統的某些應用方案與系統的延續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其后果是不可逆的。以對某一自然資源的保護或開發為例兩種方案(保護和開發)是相互排斥的必須選擇其中之一,開發工程可能會破壞原有的自然資源,甚至不能夠恢復,但是它可以使一個地區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保護原有自然系統得到的凈效益的現值為開發工程的機會成本。如果開發工程確實能夠產生正的凈收益,那么就將兩種方案的收益加以對比權衡;但是如果保護方案的可測定收益比開發項目的收益更多,那么就該項目不應該被開發;如果開發項目的收益比保護方案的收益只大一點,此時的選擇就比較困難,需謹慎選擇是否應該開發。
第二,替代市場法
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經濟活動使環境質量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不一定會導致產(商)品和勞動產出量發生變化,但卻可能影響商品其他代用品和勞務市場價格和數量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可借助市場信息間接地估計環境質量變化的益損。此法常用于評價由于環境改變對房地產價值的影響。房地產的價值應該反映它本身的質量和它周圍的環境。因此,在影響房地產價值的其他因素不變時,就可以用環境質量變化引起的房地產價格變化,來衡量環境質量變動的貨幣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 蕾 姜曙光 李俊峰: 綠色生態建筑評價體系[J].節能與環保, 2006, (11)
[2] 楊 寧 董 聰 江見鯨: 綠色建筑綜合評估系統分析與探索[A].第十二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 2003
[3] 侯 玲:基于費用效益分析的綠色建筑的評價研究[D].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碩士), 2006, (09)
[4] 武想想:節能建筑綜合經濟效益評價[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2010, (02)
[5] 劉曉君 羅福周 楊力紅:綠色建筑體系效益與費用度量方法[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 (01)
[6] 楊魯寧 王 劍 馬向陽 楊淑華:我國綠色建筑的特點分析及其評價方法初探[J].山東環境, 2003,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