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回顧了1944年和2009年兩次國際金融峰會,并且詳細闡述了中國政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并且對當前的政策做了評價剔除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和政策建議,最后認為當前的政策能夠使中國經濟企穩并持續回升。
[關鍵詞] 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
從2007年的次貸危機到2008年的經濟危機,在短短的一年的時間里,世界經濟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陡轉直下。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紛紛出臺超常規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應對這場全球性的經濟危
伴隨這危機的加深,各國領導人紛紛舉行峰會就國際經濟形勢和應對危機的策略進行協商,2009年4月2日G20國際金融峰會在倫敦舉行,這不得不讓人想到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正是由于布雷頓會議確立的新的國際貨幣體系,使得世界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的增長。
一、兩次峰會
1944年7月,44個國家或政府經濟特使聚集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戰后的世界貿易格局。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決定成立一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議確立了美元和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和美元掛鉤的雙掛鉤的國際固定匯率貨幣體系。
2009年4月2日,20個國家政府領導人聚集在英國首都倫敦,商討全球性經濟危機下的應對策略。會議決定提高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可用資金提高兩倍,至7500億美元;支持2500億美元的最新特別提款權(SDR)配額;支持多邊發展銀行(MDB)至少1000億美元的額外貸款;確保為貿易融資提供2500億美元的支持;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同意的出售 黃金 儲備的所得資金,為最貧窮國家提供優惠融資。這些協議共同組成了一項1.1萬億美元的扶持計劃,旨在恢復全球信貸和就業市場及經濟增長。
在這次峰會中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中國,希望中國能夠為穩定國際經濟形勢做出努力,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在經濟危機中中國的應對之策。
二、中國策略之財政政策
在2008年11月4日國務院出臺4萬億元的財政刺激計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投資。2009年3月全國人大批準9500億元財政赤字,創建國一來的最大赤字。可以看出政府已經將積極的財政政策發揮到了極致。
可動用的財政政策工具:
1.政府支出。大規模的增加政府支出是刺激經濟快速回暖的最有效的方式,同時政府支出可以用于公共事業的支出,解決現實的民生問題。
2.減稅。為了擴大內需,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減稅和上調出口退稅是有效的措施,減稅可以使得財政政策乘數顯著擴大,增強財政政策的效果。
但是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中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財政政策存在著擠出效應,通過IS-LM模型我們可以看出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時候IS曲線向右移動必然引起利率的上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會擠出私人部門的投資使得財政政策的作用削減。同時如果在政府大規模支出后私人投資跟不上,那么經濟將出現二次下滑。
(2)財政存款影響基礎貨幣。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必然會涉及到財政的大規模支出,我們知道財政的存款存放在中央銀行。財政的大規模支出必然會導致財政的存款減少,然而這減少的存款則相當于中央銀行在投放基礎貨幣,勢必會影響到貨幣政策的制訂和實施。
三、中國策略之貨幣政策
從2008年9月16日到2008年12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先后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同時還停發6個月、1年期、3年期的中央銀行票據,公開市場出現凈投放局面。但是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央行不斷的松動貨幣政策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依然高達14.5%,可見貨幣政策在2009和2010年仍然可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可動用的貨幣政策工具:
1.利率。面對經濟危機利率是各國央行普遍動用的工具,下調利率可以降低融資成本,同時減輕已貸款的企業和個人的負擔。同時再貸款和再貼現率的降低在中國更多的是能表達中央銀行的一種決心和宣誓效應。
2.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這個在外國基本不用甚至廢除的工具在中國正在被頻繁的使用,原因之一就在于由于實施強制結售匯制度中國的中央銀行不能完全決定基礎貨幣的吐出。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向銀行體系直接注入流動性,同時使得貨幣乘數增大,從而增加貨幣供給,刺激經濟快速回升。
3.公開市場操作。中國央行創造了央行票據這一公開市場業務工具,起初的目的在于回收銀行體系過剩的流動性。然而現在看來央行票據也可以釋放巨大的流動性,同時引導貨幣市場利率下行。停發1年期、3年期央行票據和央票利率的下行向直接向銀行體系注入了大量流動性,同時使得貨幣市場利率(ShiBor)下行,維持低利率的環境,有利于低成本的融資。
但是在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時候仍然要注意一些問題:
(1)警惕流動性陷進。由于現階段各國中央銀行都將利率降到接近于零利率的水平,可以說利率政策已經被用到了極致,但是需要警惕低利率環境可能導致的流動性陷進,經濟一旦處于流動性陷進之中,經濟將長期處于低迷的狀態,貨幣政策將幾乎完全失去作用。
(2)警惕長期通貨膨脹。由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的流動性過剩,再加上貨幣的乘數效應,應該警惕長期的通貨膨脹以避免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總是處在通脹與通縮之中。
我們可以看到在應對國際經濟危機中,中國已經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中國做好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正如溫家寶總理說的那樣:中國有信心,中國經濟要先于世界經濟回暖。從2009年的經濟運行數據我們可以看到,GDP降幅大幅度收窄,CPI和PPI的降幅也大幅度的趨緩,投資增速強勁,消費拉動經濟明顯,貨幣信貸投放高速增長。從這一系列的經濟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已經回暖,中國已先于世界經濟走出低谷。
參考文獻:
[1]李 華: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政策回顧與分析.中國工程咨詢,2010,(01)
[2]鄭 鑫:雙重壓力下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選擇.中州學刊,2009,(01)
[3]勞拉.安德魯.泰森:美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政策選擇.國際經濟評論,2009,(02)
[4]何湘寧 李小波:當前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政策取向的幾點思考.財經界,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