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中的一個新興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在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發展過程中,制造業為知識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平臺及空間,知識服務業又帶動了制造業的發展。本文探討了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分析了沈陽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知識服務業 制造業 互動
知識服務業作為服務業中的一個新興產業,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并已成為都市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制造業要降低成本、提升質量、自主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必須更有效的利用知識服務業,使資源配置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從而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沈陽作為遼寧省省會城市,工業基礎雄厚且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以及較強的科學與技術力量。因此,應把握知識服務業的發展趨勢,以帶動制造業的發展,并積極推動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更好的促進沈陽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 知識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20世紀中后期,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傳統資本三要素已不足以解釋社會經濟發展中所需要的全部資源,知識正在逐步成為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以知識為主體的知識型服務業在這一時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對知識型服務業的研究始于1995年,該年英國學者Miles等人首先明確提出了“知識型服務業”的概念[1]。此后,荷蘭的Beijie、英國的Hales、德國的Muller和Zenk-er、丹麥的Larsen、瑞典的Alvesson、芬蘭的Kuusisto和美國的Newell等專家學者先后涉足這一領域,掀起了對知識型服務業研究的熱潮。各個國家在發展知識服務業的進程中雖然對知識服務業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其內涵基本是一致的,即把知識型服務業(Knowledge-based Service Industries)定義為“以技術知識、信息或專利權為產品,支持其它產業進行科學、工程、技術推動的服務業,或提供服務時融入科學、工程、技術等的產業。”我國對知識型服務業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1世紀初才開始,研究人員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咨詢機構中。關于知識服務業的定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將知識服務業(Knowledge-based Service Industries) 定義為運用互聯網、電子商務等信息化手段的現代知識服務業,其產品價值體現在信息服務的輸送和知識產權上,包括計算機軟件與信息加工服務、研究開發測試服務和人力資源開發服務等。
二、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分析
知識服務業作為一種新興的服務產業,日益顯現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器,知識服務業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知識作為一種要素,其重要性在不斷加強,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聯系也日益增加,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更多支持,知識服務業正成為制造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競爭力的關鍵手段。實踐證明,知識服務業符合技術發展的方向,具有較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可以帶動和刺激其他產業共同發展。
1.知識服務業對制造業的影響
從歷史的視角可以看到,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由松散到密切。伴隨著服務業產業化和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會日益細化,表現為服務產業中行業的細化和企業的專業化。而知識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推力”不夠,知識服務業企業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核心服務能力,不能完全滿足制造企業專業化發展的需求,制約了制造業的發展。對于制造業基地來說,充分利用當地知識服務的生產要素及來開發設計新產品,更能適應本地市場的需要,從而得到更大的利潤。因此,制造業必然會提出對知識服務業的需求,反過來知識服務業的發展也會吸引更多的國際企業聚集并形成制造業基地。
2.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
伴隨著服務業產業化和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從產業演變的角度來看,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表現為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動態互動發展。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將促進制造業產業升級并提高其國際競爭力。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不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與更大的利潤空間,而且可為消費者創造更方便、價值更高的產品或服務。一方面制造業的結構升級和國際競爭力提高要依靠制造業自身的進步,另一方面還有賴于知識服務業等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 知識服務業對突破制造業發展的瓶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三、沈陽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沈陽作為一個以傳統制造業為核心的老工業基地,知識服務業規模很小,沈陽市要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就必須打造制造業中心和知識服務業中心,要在區域和全國中占據有利地位。
1.知識服務業不僅總量不足規模偏小,而且內部結構不合理
當前,沈陽服務業主要集中在商貿、餐飲、倉儲等傳統服務業上,知識、金融、電信、房地產、研發、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發育不足,導致沈陽服務業仍處于低層次結構水平。知識服務業規模偏小,業務范圍狹窄,雖然數量普遍呈持續增長態勢,但是增長速度不明顯。
2.知識服務業對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及投入不足
與發達地區相比,沈陽的知識服務業尚未真正成為制造業自主創新的主體。目前,深圳有科技型企業3萬多家,而沈陽市僅為3 900家,為深圳的13%;深圳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投資、職務發明專利來自企業,而沈陽市僅有36%的研發機構設在企業,19.7%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40%的研發投入來源于企業,47.6%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企業。
3.知識服務業市場化程度偏低
市場化是知識服務業產生成長的前提,知識服務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化程度,市場化程度越高,知識服務業質量提高和數量增長越快。目前沈陽市商業、餐飲業、運輸業中的公路運輸等傳統服務產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而一些知識服務市場如銀行、保險、電信、傳媒和文教衛生等則存在明顯的政策性進入壁壘和壟斷現象,抑制了知識服務業競爭力的提升。
4.知識產權保護不夠
現在沈陽知識服務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還存在不足,知識產權意識和法制觀念滯后、政策困擾、缺乏對技術成果的保密制度等形成知識產權保護的障礙。一方面在于法律本身不夠健全,另一方面在于法律執行得不夠徹底。
四、沈陽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對策
1.擴大知識服務業的規模
迅速擴大沈陽地區知識服務業的數量規模,建設以沈陽制造業為服務對象的專業知識服務機構。應組織和引導專業技術力量發展沈陽知識服務業,以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為動力,推動沈陽科研機構轉制投身知識服務業,充分挖掘鼓勵沈陽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社會資源與制造業企業聯合興辦各類知識服務機構。建設以沈陽制造業為服務對象的專業知識服務機構,提高沈陽知識服務業的服務績效,知識服務業的發展必須走專業化的道路,以促進和支持沈陽制造業的發展。
2.實施人才戰略
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投身知識服務業,制定向知識服務專業人才傾斜的政策措施,增強行業吸引力,鼓勵高層次、高學歷的高校人員從事知識服務工作或創辦各類知識服務機構。還應與國內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密切聯系,通過共同培養人才、戰略聯盟、知識共享、虛擬合作、機構共建、技術入股等多種方式深入合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積累的知識資源和人力資源,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和服務績效。
3.建立完善的制造業企業與知識服務間的交流平臺
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是發展的基礎支撐,利用網絡化、信息化新技術,建立積極促進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建立交流聯盟,擴大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技術交流和技術研發合作,有利于技術科研成果的推廣,從而有效合理地制定自身的研發措施和技術創新戰略,減少技術研發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知識服務與制造業產品越來越緊密,這是制造業與知識服務業不斷互動的重要表現。加強沈陽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相互滲透,利用現在信息技術的帶動性、滲透性、系統性和網絡性,把沈陽制造業的生產、產品與沈陽知識服務業緊密聯系在一起,達到優勢互補和相互學習的產學研合作創新,使得知識服務業與制造業成為一個系統的生產體系。
4.提高保護知識產權的能力
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與創造的共同體系,加強和完善知識服務業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保護和運用的政策措施,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商品化、產業化,鼓勵和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國內外申請專利。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對于有職務發明的,在其價值評估中,加大對發明者的激勵與產權保護。專利行政執法力度要進一步加強,專利糾紛調處水平也要進一步提高。建立知識產權的預警以及監管系統,建立涉外應對、執法協作和維權援助機制,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MILES I, KASTRINOS N, BILDERBEEK R, etc.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Users, carriers and sources of innovation[M].Manchester:PREST,1995.
[2]王玉玲: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研究[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3
[3]楊仁發 張愛美: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研究[J],經濟縱橫.2008,6
[4]嚴 蘇 吳國蔚:中國知識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8,6
[5]曹鴻星: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發展及政策措施[J].企業管理,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