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育觀念悄然改變,“無子化”的丁克家庭與“少子化”的獨生子女家庭獲得人們青睞。另一方面,醫療科技的發展和營養的改善,人們壽命越來越長,老年人口比例在總人口比例增大。中國于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估計到21世紀中葉,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4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和龐大的數量,無疑使老人社會服務和老人社會工作激增并成為最熱門的領域之一。
中國政府和社會已重視為老人提供各種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聘請專業社會工作者開展為老服務。一線社工尤其是經驗尚淺的社工在開展老人個案工作時,容易出現以下的一些問題,希望通過我們的實踐和總結,為今后老年服務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拋棄“恐老心理”,積極投入老人社會服務
問及做老年工作的興趣,社工系的學生或初涉社會服務的社工常常回應“不愿做這一領域”。究其原因,他們認為,社工和案主年齡差距大,有代溝,怕老人不接受社會工作。部分社工有“恐老心理”,覺得老人不像青少年或年輕人那樣有共同語言,老人與自己年齡差距太大,社工覺得較難與老人溝通。
我們的實際工作經驗告訴我們,老人社會工作的開展并非想象中的如此困難。相反,老人很喜歡社工、接受社工、歡迎社工。有的老人甚至主動來到機構,尋求幫助。因為處在“社會隔離”狀態的老人需要人們去關心和幫助。如老人脫離理論指出,伴隨人體的老化,個人與其他人之間的人際關系的數量減少,老年人因活動能力的逐漸下降和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喪失,殘存的人際關系的性質也在發生改變。因此,他們對社工的需求是強烈的、主動的、配合的。我們社工應該拋棄“恐老心理”,加強對老年人的研究,積極投入老人社會服務當中。
二、抱有終生學習精神,了解老人政策和老人疾病
開展老人社會工作,第一步基礎工作就是進行綜合性的預估,在預估中我們發現一線社工遇到兩個難題。一是對老人政策的不熟悉,二是對老人疾病的不了解。與老人建立專業關系時,老人非常關心自己的切身利益,例如當地老人福利和老人政策、居家養老政策、平安鐘和平安通的安裝使用等問題。社工在評估前,就要對這些老人關注的問題和政策有所了解,表現出專業素質。
在評估中,最常見的評估內容就是老人的身體健康。隨著老年人身體的衰老和退化,患各種疾病的可能性增加,社工在評估前應對常見的老人疾病進行研究,掌握疾病的原因、癥狀、治療方法、對老年人影響等方面的內容,建立對話機制。
社工還要抱有終生學習的精神和態度,因為老人政策會隨社會進步與發展不斷變化,要掌握最新的動向和政策。人類疾病也是千奇百怪、數不勝數,當案主的疾病社工不熟悉時,就要翻閱詞典,了解疾病。因此,社工要終生學習、服務案主。
三、開展個案、找準目標、有效介入
開展老人個案工作,目標要清晰,明確每次個案工作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力求每次個案工作都有所成效。幫助案主進行需求分析,案主可能有很多問題,社工和案主共同羅列需解決的問題:最易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最難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案主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等等。然后根據“先易后難”的原則,針對某一個問題,在個案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下逐步展開。社工明確了工作目標,才能有針對性、有步驟地幫助案主適應環境、建立支持系統。
例如,c婆婆,獨居,成長經歷坎坷,沒有接受過教育。兩次結婚、均喪偶。有一女,關系非常緊張,處在僵持狀態。生活雖能自理但有多種疾病,總擔心自己會死在家里。不喜歡與鄰里交往、感覺孤單。
了解案主成長經歷和生活現狀后,與其共同探討需求和困難,按先易后難的原則開展工作:第一,最簡單的工作就是幫助老人申請平安鐘。老人擔心晚上摔跤或生病無人知曉,因不會寫字寫申請書而沒有安裝平安鐘。在社工協助下順利快速地安裝了平安鐘后,社工和老人的關系一下子就拉近了。第二,老人獨居,社工幫助其申請居家養老服務。以上兩項都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所以每次工作雙方都覺得富有成效。第三步,由于前幾次成功的幫助,老人對社工非常信任和依賴,我們運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很好地改善婆婆與女兒的關系。例如社工引導婆婆分析自己與女兒交往時技巧,分析女兒與婆婆的感受和想法。通過幾次的溝通,婆婆反應了解了自己的情緒反應方式、認識事物的方式,以及與女兒溝通的技巧。感謝社工來幫助她提升自己、改善和女兒的關系。可見,目標明確、步驟有序對社會工作的有效介入是十分重要的。
個案工作由易到難,因為剛開始建立專業關系,案主可能不太信任社工,對社工有所保留或心存疑惑,試想在這樣狀態怎能解決案主幾十年積累下來的難題。所以,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一方面讓老人對社工有所了解,感覺到社工是關心她和幫助她的,從而信任社工;另一方面,讓社工進一步了解老人的生理系統、心理系統和社會系統,從而有效地幫助案主解決復雜的問題。
四、明確社工使命、內化價值觀念
老年社工專業的首要使命是促進老人福利,幫助老人滿足他們的基本需要。即以“人在環境中”為本的協助模式,幫助老人解決生活問題及改善其生活環境。例如,L伯伯,80歲,中風,配偶77歲,無子女。伯伯中風后行動不便,不能下樓。在此個案中,社工的角色就是要在情緒上支持L伯伯應付中風失去獨立生活能力的影響,同時為他尋找適合使用輪椅的居住環境,令他享有更高的獨立生活能力,從而改善他的生活質素。
開展個案過程中,社工將價值觀內化,對老人表現出接納、關懷、價值肯定、不批判、保密、自決,同時也要處理好倫理困境。如L伯伯對社工提出能否帶他下樓走走,但案主200多斤,中風后行動不便,經常摔跤,要使用輪椅代步。家住4樓,沒有電梯,多年未曾下樓。當社工面對案主提出這樣的要求,出于同理心很想幫助老人,但自己能力有限時,就要運用處理困境的幾個原則進行分析。有的社工在遇到類似問題時,左右為難而求助于督導。其實在本科教學中,《社會工作倫理》已經將類似問題闡述清楚。Ralph Dolgoff提出倫理原則的篩選方法(見圖)。
第一原則就是保護生命原則。這一原則適用于所有人,即適用于保護當事人的生命,也適用于保護所有其他人的生命。這一原則高于所有其他義務。因此,上述L伯伯提出下樓的建議,除非社工找到數個專業人員協助,否則不能應允獨自協助老人下樓。這既是保護案主生命,也是保護社工生命。社工若能掌握這一原則,就不會不理性地一味去滿足案主,也不會自責或猶豫不決。當然社工可以招募義工或尋找專業人士協助,完成老人心愿。這個案例凸顯社工價值觀和倫理觀的重要性。
五、善于傾聽、確認感受
個案工作的溝通技巧尤為重要,老人的傾訴既是一種宣泄,舒緩情緒,也是社工認識老人、了解老人的工具。這就要求社工第一要有耐心,耐心傾聽老人介紹各種情況,包括生理疾病、心理狀態和社會支持系統;第二要有敏銳度,善于發現老人的問題,能從老人的語言信息中發現背后隱藏的含義,理解老人的非語言信息(如語氣和表情等)。如老人說:“唉,我習慣了一個人住”,其實他的真實含義是我很孤獨,希望子女多回來看我。第三,要把握主題,切入問題,當老人談及需要和困境時,社工不要轉移問題,而要進一步地了解老人的真實狀況,提供有效的幫助。第四,若老人與社工溝通時,總說不到主題,這時社工要善于將話題引回目標。第五,在與老人溝通時,明確專業工作和日常聊天不一樣,不要以為幽默就可以解決問題。例如,老人說:“我真是愚蠢,居然相信這樣一個人”。社工:“嘿嘿!想不到你一向自信,如今也終于承認自己愚蠢,真難得喱!”幽默只能是熟人之間的閑談,絕對不能在專業社會工作中出現,要尊重和接納案主。社工應注意確認老人的感受,不能武斷地、主觀地批評案主,缺乏同感。要注重案主的心境和情感,不要說教式的談話,為了達到個案工作目的,要先認同案主感受,明白其困境,使案主覺得有人理解他、明白他,才愿意與社工建立密切的關系。
參考文獻:
拉爾夫#8226;多戈夫:社會工作倫理——實務工作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