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國內外關于集成創新和創新網絡的文獻綜述,提出企業集成創新網絡的概念、從理論上探討企業集成創新網絡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不足。基于理論和現實的思考來探討有關集成創新網絡的研究,為我國企業實現集成創新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企業 集成創新網絡
一、問題的提出
集成創新理論認為創新是一個包括生產、經營管理、組織等各方面內容的一個系統總體,是對企業各種要素如技術、組織、制度、管理、文化等進行整合和集成的過程。
在技術發展迅速、用戶需求變化多端的環境中,要完成復雜的資源密集型任務,采取合作的形式是共享資源、知識、技能同時實現優勢互補降低風險的重要方式。要達成這種合作或者集成,需要一定的組織結構,組織結構涉及到對象間的合作與激勵問題。
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基于企業層面的集成創新呢?集成創新不僅局限于企業內部,而更多的建立在組織和組織間的網絡聯系以整合資源。集成創新的組織運作在兼顧“內部組織集成”與“外部組織集成”的同時,綜合起來就是著力網絡性組織的構建與應用。即企業集成創新網絡的構建。
企業集成創新網絡是指企業為獲得集成創新資源、提升集成創新能力,通過契約關系或在反復交易的基礎上以及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與外部組織機構建立的彼此信任、長期合作、互利互動的各種合作制度安排。它既可以規避高額的市場交易費用又可以避免較高的組織成本,網絡合作是企業的一種合理的選擇,是創新組織形式的變革,是解決快變市場環境下技術創新問題的一個最佳模式。
從學術研究上看,近年來,國內外一些學者和科研單位從不同的角度和理論出發,采取不同的方法論對企業的創新網絡進行探討,各有側重點,如創新網絡的構建成因及條件分析;創新網絡的模式選擇研究;企業創新網絡治理研究;企業創新網絡與環境的關系等,但當研究的觸角涉及到企業創新網絡的形成機理、運行機制及如何有效的發揮作用時,我們就不能僅僅只站在網絡的表面上,我們必須從技術、信息、知識集成的角度上對企業創新網絡形成一種解釋力強的理論體系和有效的分析方法。
二、集成創新網絡文獻綜述及述評
1. 國外對集成創新的相關研究現狀
自從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以后,許多學者如迪隆、多西、厄特貝克等人在更廣的范圍開展了技術、組織、制度、管理、文化的綜合性創新研究,進一步探討了企業組織、決策行為、學習能力與營銷以及內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指出提高技術創新效果的關鍵在于合理處理好上述各種要素的匹配關系,發揮協同作用。創新不是一個簡單的從新思想產生到開發、生產、營銷的線性過程,而是企業內部的研究開發部門、生產部門和營銷部門與企業外的研究開發機構、大學以及其他企業交互作用的結果。不僅如此,政府、金融、文化和法律等因素也都是能夠影響創新的重要變量,從而開始了集成創新的演進之路。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Marco Iansiti教授(1998年)在其代表作《Technology Integration》中最早提出集成的概念,他在研究計算機企業的技術集成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認為“技術集成管理更加有能力應付不連續的技術創新”,“通過組織過程把好的資源、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應用稱為技術集成”。Sadler所著的《無縫隙組織》更是強調在當今企業創新管理中,必須構建柔性的組織結構流程和創新文化以快速響應環境的變化,以更利于集成創新。
現代集成創新已不僅局限于企業內部,更多的是建立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網絡聯系以整合資源,采取合作形式共享資源、能力、優勢互補、降低風險,Snow (1997年)“網絡世紀”的概念就是表達這一思想并支持Freeman (1991)提出的,“獨立公司之間的網絡聯系日益重要,并成為引導產品和工藝開發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這種趨勢推動下,集成創新出現了兩種典型的模式:組織結構意義上的集成—戰略聯盟;地理意義上的集成—以區域為中心的產業集群。
彼強尼(PETRONI)在研究了企業內部集成能力和外部集成能力的基礎上提出了“超勝任集成”的概念;1990年,美國學者波特教授提出,決定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在于一國的產業集成狀況、各個產業的吸引力和公司的發展水平。隨后,有學者分別運用不同模型分析了電力產業集成整合后的績效問題之后,Iansiti Clark (1994)提出集成能力(Integrative Capabilities)等重要概念。產業集成化實際是一種新經濟復合結構形態,一旦一個產業集成得以形成后,其構成的諸產業間會產生良好的互動支持效應,而且一個產業所獲取的收益會向前、向后或水平流動擴散。Parthasarthy等的研究證實,部門集成(Functional Integration)、工具集成(Tool Integration ),指利用計算機技術整合協調設計、制造等產品創新環節的機制,以及外部集成(External Integration)是影響產品創新投入產出比率的關鍵因素。
Verona的研究表明,內部集成能力、外部集成能力、技術能力、營銷能力對產品創新效率和工藝創新效率都有顯著影響。Durand指出,產品開發的概念過程伴隨著企業對外部知識信息的集成,產品開發的實施過程伴隨著企業內部信息、人員、團隊、部門的集成,對內外部知識交流與融合的管理影響著企業的創新績效。Rogers則提出了以技術選擇戰略化、企業技術平臺集成化為特征的第五代RD管理模型。
2. 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外一些學者和科研單位對集成創新有了一定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于集成創新要素的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李寶山教授等人在《集成管理—高科技時代的管理創新》一書中對集成、集成度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并認為,集成從管理的角度來說是指一種創造性的融合過程,即在各要素的結合過程中,注入創造性的思維。也就是說,要素僅僅是一般性結合在一起并不能稱為集成,只有當要素經過主動的優化,選擇搭配,相互之間以最合理的結構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由適宜要素組成的,相互優勢互補、匹配的有機體時,這樣的過程才稱之為集成。
浙江大學陳勁教授提出集成創新就是技術集成加知識集成加組織集成的概念。同時也提出了集成創新分析的新框架模型:戰略集成層面、知識集成層面和組織集成層面。曹利軍等(2005)認為集成創新體系是一個系統的、動態的概念,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取決于其構成要素之間的結構比例及其耦合機制。其體系由過程和環境兩大部分構成,并包含各類要素。
(2) 基于產品創新視角的集成管理研究
西安交通大學的趙志等認為產品創新過程是一個融合的過程,強調運用集成思想指導產品創新過程中的管理行為實踐,通過創造性的思維和競爭合作機制將產品創新運用的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為用戶創新的價值,提高企業的整體功效。提出產品創新的集成管理不是純粹的科學管理方法,也不是單一的技術手段,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同時他認為要實現對產品創新過程的集成管理就必須對傳統的部門管理方式進行再造,再造的核心就是集成。
武漢理工大學的胡樹華對產品創新的概念進行了全新的闡釋,他認為產品創新是建立在產品整體概念基礎上的以市場為導向的系統工程,包括需求確認、新產品構思、設計以及工藝、生產制造、商業化等一系列基本活動,是功能創新、形式創新、服務創新多維交織的組合創新。
莊越(2000)探討了現代企業產品創新集成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認為產品創新是多項技術、信息、管理的集成。江輝等(2002)提出集成創新是技術集成加知識集成加組織集成的概念。歐光軍(2004)從實現產品創新管理的TCQ(時間、成本和質量)優化的角度,提出企業集成創新包括技術集成、知識集成和組織集成。并建立了面向產品創新的知識集成過程模型。
(3)集成創新運行機制研究
孫林巖、汪應洛(2001)從產品創新過程的角度研究集成管理的運行體系。市場導向、質量管理、相匹配的跨部門協作團隊、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支持、以人為中心的核心思想作為指導原則,由指標層、技術層和支撐層組成的集成管理體系結構。
胡樹華、汪秀婷(2003)指出了創新平臺的構成主要包括與產品創新活動相關的技術平臺、信息平臺和管理平臺。并根據創新平臺層次性、目的性和階段性三個特征維度構建了運行機理模型。
官建成、劉建妍(2004)認為企業集成創新運行機制主要是包括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兩個維度。組織創新的基本要素有戰略、結構、文化、工作流程和人力資源制度等5個方面,構成技術創新的基本要素有技術路線、研發機制和先進制造技術等方面。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各個要素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并采用O-T map工具發現技術和組織的相互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研究技術、組織和產品競爭力三者之間的關系。
(4)基于產業的集成創新體系研究
張立、王學人(2002)對我國產業集成的問題、成因及對策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國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并且指出應該以引入產業集成的思路培育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黃建康(2004)從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的角度對產業集成進行了分析。張貴、周立群(2005)在《產業集成化:產業組織結構演進新趨勢》一文中,以信息時代為背景,研究了我國產業實現國際化的戰略問題。蘇志炯,張貴(2005年)認為,產業集成可以使產業組織形成“路徑依賴”和網絡效應的“正反饋”,一方面使“集成化”成為標準之后可以鎖定合作伙伴和顧客,增強報酬遞增效應;另一方面,“集成化”使事實上的標準制定者成為市場的壟斷者,其網絡效應的“正反饋”使任何企業與其競爭都要付出比以往大得多的代價,從而確立其在市場上的領袖地位。
袁莉、劉鞠林(2006)提出,集成創新是高新區二次創業的核心,并探討了高新區集成創新的實現途徑;何山(2007)進行了產品一產業一區域集成創新研究,通過圍繞從產品創新到產業創新、從產業創新到區域創新的縱向集成問題,提出了產品一產業一區域集成創新的點線面原理;研究了產品組合創新與產業縱橫集成、區域網絡化集成的集成對象;探討了創新能力、創新投入、創新過程和創新績效的集成評價。
三、述評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在產品集成創新、集成創新要素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已有研究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基礎。其局限性在于:
(1)研究單個功能集成的多,對各種功能綜合集成研究的少,對產業集成創新體系的全面研究和系統研究更少。當前的研究還處在“一片叢林”的混亂狀態時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學者們從各自的研究領域或者行業提出了基于自身實踐的以創新應該集成的要素。
(2) 對要素集成的意義、作用和效應研究多,但對要素集成的實施、運行和控制研究(即其實現的方法)研究少。從當前的研究文獻可以發現,大多數的研究都集中在對過程、技術方面的實現方法方面,同時,研究單個組織內集成的多,研究多個組織跨組織集成的少。
(3) 主要集中在對“實”的集成研究,大多集中于技術創新和技術因素本身,對結合時代主題的“空間集成”的“虛”研究較少,不同程度上忽視了組織、文化等非技術因素及時空因索對集成創新過程和績效的影響。同時主要將集成創新的思路應用于微觀層面。但將集成創新原理應用于宏觀領域的研究成果很少見。尤其缺乏從區域產業層面,用集成創新的思想來設計區域產業集成的演化路徑和形成機理。
參考文獻:
[1]胡樹華 汪秀婷:論產品創新網絡.中國機械工程,2004, (18):1657-1660
[2]官建成 劉建妍:產品競爭力的源泉---技術和組織的集成創新.中國機械工程,2005,(4):332-337
[3]李序南 李必強:企業技術創新集成管理與集成功能模塊.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2):97-99
[4]李文博 鄭文哲:現代企業的集成創新及其綜合評價研究.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4):66-68
[5]王緝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