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票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付款時,有對票據及提示付款人身份進行審查的義務,其內容主要包括形式審查義務、實質審查義務和其他審查義務。本文主要對匯票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的審查義務進行分析,并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第69條提出一些思索和探討。
[關鍵詞]付款人;形式審查義務;實質審查義務;其他審查義務;重大過失標準
匯票作為金錢債權證券,持票人取得票據的目的,在于最終獲得票據金額的支付,實現其金錢債權。付款是票據權利最終實現的標志,也是票據功能最終完成的標志。可見,匯票付款人扮演著票據權利實現,票據義務消滅的重要角色。如何扮演好這一角色,對于付款人而言審查票據是關鍵。我國《票據法》第57條規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付款時,應當審查匯票背書的連續,并審查提示付款人的合法身份證明或者有效證件,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以惡意或者有重大過失付款的,應當自行承擔責任。”在這里,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可能涉及的審查義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關于形式審查義務
所謂形式審查是指從票據的外觀形式進行審查,主要是通過對票據上記載事項的審查,來確定持票人的權利是否有瑕疵。 這種審查僅限于票據外觀形式,以票據的要式性和文義性為基礎,不涉及票據外的其他事實和關系。因為,作為無因性證券,票據持票人持有票據即可主張票據權利,而持票人取得票據的原因概所不問,即使發行或轉讓票據的原因發生錯誤或無效,仍不影響票據的效力。 因此,權利之行使單憑占有證券之事實,義務之履行僅對證券之占有人。付款人支付票款,以給付之對象為證券占有人即可,此乃“認票不認人”。 付款人的形式審查義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首先是對票據自身形式的審查,即審查票據在形式上是否為符合法律規定的有效票據,通常也稱為記載事項的審查。屬于該種審查的內容主要有:一是看票據樣式是否符合有關的法律規定;二是看票據上的簽章是否被偽造、票據上的記載事項是否發生變造,尤其是看票據金額是否發生變造;三是看法律規定的匯票絕對應當記載的表明“匯票”的字樣、無條件付款的委托、確定的金額、付款人的名稱、收款人的名稱、出票日期、出票人簽章等事項是否欠缺;四是看票據上是否記載了不得記載的事項;五是看票據上記載的到期日是否到來以及持票人請求付款的地點與記載的付款地是否相符等。
其次是對持票人進行形式上的審查,即審查持票人在形式上是否為合法權利人,通常也稱為背書連續的審查。持票人的形式資格主要表現為該持票人為背書連續的票據的最后被背書人。在進行審查時,主要應確認在票據的每一背書中,后一背書的背書人是否均為前一背書的被背書人,全部背書是否相互連接沒有中斷。只要持票人為連續背書的最后被背書人,即可推定其為合法權利人。付款人依法履行完形式審查義務后,即可對持票人進行付款,此時的付款即為合法有效的支付。
二、關于實質審查義務
所謂實質審查義務是指從實質上考察持票人是否為真實的票據權利人,一般涉及持票人取得票據是否合法以及持票人是否是依據真實有效的背書而受讓票據權利等問題。這種審查通常均涉及票據外法律關系,且須通過某些票據外的事實才能得到確認。“在大量的經常性的票據活動中,要求付款人對每一票據付款均進行實質性的審查,逐一確認其實質上的真實性后才能進行付款,這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同時也不利于票據的使用和流通轉讓。” 所以在一般情形下,票據法只規定付款人有形式審查義務,并不要求付款人負擔實質審查義務。這種豁免主要表現在:一是對持票人是否為真實權利人,付款人無須進行票據記載以外的審查。在票據上載有收款人,該收款人作為持票人向付款人提示付款的,持票人當然為合法權利人,連續背書的最后的被背書人也同樣推定為合法的持票人。對上述權利人的認定,僅以票據上記載即可作出,至于對提示付款的持票人是否在實際上為真實權利人、收款人是否有合法的受領資格、代為取款的代理人是否有合法代理權等,均無審查義務;二是對于匯票上的背書人簽章是否真實無須審查。在背書連續的情況下。對于各背書人的簽章是否真實,在背書中是否存在無權利人的背書簽章、偽造的背書簽章等都無須特別注意。對于背書人以外的其他票據當事人的簽章是否真實,我國《票據法》沒有涉及。盡管依照有關結算制度的規定,付款人可能要承擔一定的審查義務,但這種義務來自于行政規章而不是票據法,所以當付款人未能按照結算制度審查相關的實質事項時,可能要承擔一定的行政責任,而不當然地產生票據法上的責任。
可見,依據票據法的一般原理,付款人在通常情形下并不負實質審查義務。但在一些特殊情形下,如期前付款,法律確認由付款人自行承擔所產生的責任,此時的付款人實際上即承擔形式審查義務,又承擔實質審查義務。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付款人不負實質審查義務,決不意味著其可以對持票人隨便付款。如果付款人明知票據上存有問題或者持票人取得票據不合法,如簽章系偽造、票據金額被改寫,持票人以欺詐等非法手段取得票據等,自不應當對之付款。即使對這些不合法的現象不是明知的,而是根據具體情形應當得知而不得知的,對票據付款后,法律也不承認這種付款的法律效力。
三、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69條的規定的分析
我國《票據法》第57條規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付款時,應當審查匯票背書的連續,并審查提示付款人的合法身份證明或者有效證件,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以惡意或者有重大過失付款的,應當自行承擔責任。”對于票據付款中的重大過失,2000年12月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69條作出解釋,即“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未能識別出偽造、變造的票據或身份證件而錯誤付款,屬于票據法第57條規定的‘重大過失’,給持票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從這一規定中可以看出,其對所謂“重大過失”做出了非常嚴格的解釋,即無論偽造、變造的票據或身份證件在形式上有無瑕疵,只要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未能識別,一旦錯付,就構成重大過失。也就是說,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在票據付款時不但承擔了形式審查義務而且也承擔了實質審查義務。應當說,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是從降低票據流通的風險、維護票據流通安全角度出發,體現了“安全第一”的良好愿望。但這項規定以犧牲票據的高效流通為代價,是舍本求末之舉,最終損害的是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和發展。筆者認為這一規定有以下幾點不合理之處:
1. 與《票據法》的有關規定相抵觸
《票據法》第57條規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付款時,應當審查背書的連續,并審查提示付款人的合法身份證明或者有效證件。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以惡意或者有重大過失付款的,應當自行承擔責任。” 票據法是民法的特別法,民法的一般理論應當適用于票據法,而民法上的重大過失的指“善良管理之注意有顯著欠缺”,指未達到一般人應當注意并且能夠注意的標準。因此,票據付款中的重大過失,只能是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對持票人并非真正票據權利人、票據或身份證件系偽造、變造的情況,按符合規定和正常操作程序進行形式審查稍加注意即可發現,但因疏忽大意未能注意、發現,或者應當知道但由于某種原因未能知道的心理狀態, 顯然,《規定》第69條的“重大過失”的標準與“重大過失”的定義是相違背的。而且,《票據法》第57條第1款規定付款人付款時,應當審查票據背書的連續及提示付款人的合法身份證明或者有效證件,其本意是要求付款人進行形式上的審查。因為付款銀行的工作人員不是專業的文字鑒定人員,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按規定操作規程進行審查是無法識別那些運用現代高科技技術偽造的簽名或身份證件的,因此其對票據背書及提示付款人身份證件的審查就只能是形式上的審查。第57條第2款規定,付款人惡意或者重大過失付款的,自行承擔責任。依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就是說凡是未能識別出偽造或變造的票據或身份證件而付款,都屬于錯誤的付款,且屬于重大過失。這無疑使《票據法》第57條第2款的規定成為對第1款規定的否定,使第1款規定變得毫無意義。
2. 與國際公約及各國規定相悖
依最高人民法院對于重大過失的解釋,我國票據法所規定的付款人的審查責任與各國票據法的規定不同。世界各國的票據法大都明確規定,付款人在對票據付款時,只負有形式審查義務而不負有實質審查義務,只要付款人“對于背書在形式上連續之匯票付款者,即可免責也。”如《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40條第3款規定:“在到期日付款的人除有欺詐行為或嚴重過失外,應是對匯票債務的有效清償。付款人應負認定背書連續之責,但對背書人的簽名,不負認定真偽之責。”《英國票據法》第60條第2款規定:“如一張付與指定人之即期匯票以銀行為受票人,其銀行在正常營業過程中對匯票善意地作出付款,銀行無責任表明受款人之背書或任何后手背書是據稱由匯票上背書之人所作,或根據其授權所作,即使此等背書出于偽造或未經授權,也應認為銀行正當地對匯票作出付款。”《德國票據法》第40條第3款規定:“凡并非懷有惡意或重大過失者,任何在到期時付款的人即解除其債務責任;付款人有義務檢查一系列連續背書的順序,但無檢查背書人簽名的義務。”《日本票據法》也于第40條第3款作出了相同的規定:“于到期日付款者,除惡意或有重大過失者外,免其責任。付款人對背書是否連續完整,負審查之義務。付款人對背書人簽名,無審查義務。”《法國票據法》137條第3款規定:“付款人到期付款后,免除其責任。但有欺詐行為或重大過失者,不在此限。付款人應負責查驗背書的連續,但對背書的真偽不負責任。”我國《香港票據條例》第60條也規定:“如付與指定人的即期匯票系以銀行為付款人,而付款銀行在正常營業中善意支付票款,則銀行無責任證明受款人的背書或其后任何背書,乃由作出背書的人或經其授權所作出。縱然背書屬于偽造或未經授權,仍得認為該銀行已就該匯票作正當付款。”由此可見,世界各國票據法一般只要求付款人對背書是否連續承擔形式上的審查義務,而不負責審查背書人簽名的真偽,也不負責審查持票人是否為真正的權利人。
3. 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
票據的核心是票據的流通性,一張票據幾經易手,付款人根本無從知悉所有背書人的簽名,除票據授受當事人之間還存在原因關系之外,票據上的其他當事人并無原因關系甚至互不相識,要求付款人識別出所有票據上的簽名,這是不可能的。并且我國票據法要求銀行對于持票人提示付款的,必須于當日足額付款,而許多印鑒只有通過精密檢驗才能分辨出細小的差別,因而導致現實中普遍存在付款人于非提示當日付款的情形,而持票人及金融管理部門卻并不追究,使法律規定顯得極不嚴肅。 況且銀行制度發展數百年,各國均未有一十分實施有效的既絕對準確又迅速的檢驗方法,在這種情形下,絕對由銀行承擔不利責任,不僅違背票據制度設立的宗旨,也不利于銀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遲君輝:華東政法大學 邵旻:上海市楊浦區檢察院
[2]王小能編著:《票據法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頁
[3]姜建初主編:《票據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二版,第15一16頁
[4]曾世雄等著:《票據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138頁
[5]趙新華著:《票據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頁
[6]王小能編著:《票據法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頁
[7]夏和平:《票據付款的重大過失標準質疑》,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第55頁
[8]董翠香:《論我國票據法中票據付款人的審查義務》,當代法學2002年第8期,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