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地是一種重要的森林資源,是發展林業的基礎和根本。依法保護和利用好林地資源,對促進全省森林資源增長、林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改善意義十分重要。本文就我省林地保護和利用面臨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遼寧省 林地 保護利用
一、基本情況
1.全省林地資源概況
根據最新全省二類調查統計,全省林業用地面積696.0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7.01%。林業用地面積中,有林地面積544.0萬公頃,疏林地面積4.07萬公頃,灌木林地面積60.33萬公頃,未成林地面積27.89萬公頃,無林地面積50.17萬公頃。有林地面積中,林分面積446.11萬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82.0%;經濟林面積97.89萬公頃,占17.99%。
2.全省每五年林地消長情況
據對2003—2007五年間統計發現,五年間,全省林地實際增加5.79萬公頃,年均增長1.158公傾。同期,因林地轉為非林地而流失的面積0.98萬公頃,年均流失近0.196公頃。其中,非法占用林地流失0.13萬公頃,年均流失0.026公傾;正常占用、征用林地流失0.85萬公頃,年均流失0.17公傾。造成林地面積減小的因素影響最大的是各類建設項目使用林地。
二、林地保護情況
1.全省林地保有量預測
按照《遼寧省林業發展“十一五”和中長期規劃》,全省森林覆蓋率目標為:到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7%;到2020年達到39%;到2050年達到42%。全省林地利用率目標為80%。要完成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7%這一目標,到2010年全省林地保有量至少要達到684.80萬公頃。要完成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9%這一目標,全省林地保有量至少為721.81萬公頃;要完成到2050年森林覆蓋率穩定在42%這一目標,全省林地保有量至少為777.34萬公頃。
2.潛在可增加林地情況
全省潛在可用于發展林地的土地主要包括:
(1)未利用土地。根據遼寧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數據,目前我省未利用土地為138.24萬公頃。其中荒草地108.64萬公頃,鹽堿地1.93萬公頃,沼澤地1.64萬公頃,沙地1.33萬公頃,裸土地1.4萬公頃,裸巖石礫地6.94萬公頃,其他未利用地16.36萬公頃;(2)廢棄土地。包括廢棄礦山、排巖場、棄渣場(矸石山)等。主要是阜新采煤礦區、撫順采煤礦區、鐵法采煤礦區、沈陽采煤礦區、本溪采煤礦區、北票采煤礦區、南票采煤礦區、鞍山周邊周邊鐵礦區。根據遼寧省礦區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規劃調查成果,全省廢棄土地總面積8.6811萬公頃。這些土地采取必要的措施也可以恢復森林植被。
3.全省林地管理情況
最近幾年,由于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各類開發項目對林地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特別是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進一步加大,對林地的需求也迅速膨脹。
據統計,全省2003至2007年五年間,共使用林地8479.87公頃,年均征占用林地1696公頃。其中:2003年300項,面積855.26公頃;2004年327項,面積1337.151公頃;2005年367項,面積1337.7498公頃;2006年543項,面積2672.308公頃;2007年446項,面積2277.4012公頃。可以看出,從2004年開始,我省征占用林地項目劇增,征占用林地面積大幅增加,2004-2007年征占用林地年均面積為2003年的2.2倍。
4.林地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1)保護力度不夠,林地減少勢頭不能有效遏止。一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設項目的急劇增加,導致對林地消耗進一步增大;二是國家對耕地實行嚴格保護制度,特別是對基本農田限制更加嚴格,使用一畝基本農都需要國務院批準,擠占林地問題更加突出;三是林業主管部門對使用林地沒有明確的否定意見,只是跟隨項目走,客觀上造成林地保護難以有效實現;四是林業主管部門管理滯后,違法使用林地現象在一部分地區不同程度的存在。五是林地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完善;(2)林地增加量較少,新增林地數量不容樂觀。主要是地方各級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對恢復林地的投入很小,難以在現有各種可利用土地上恢復森林植被。
三、林地開發利用情況
我省由于地域廣闊,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對林地的開發利用方式也不盡相同。根據我省的實際情況,按條件相似性、措施一致、地域連續等原則分成三個區,即遼東山區、遼西北地區、遼中南平原沿海地區。
1.目前發展的林地經濟項目
在此次調研中,我們僅對直接利用林地情況進行分析。從分區來看,不同區域林地經濟項目各不相同。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目前已經有規模、有效益的林地開發項目有:東部地區林下散種人參、五味子等中草藥、刺龍牙等山野菜、養殖林蛙、紅松培果材兼用林、核桃、榛子等。中西部地區的楊樹林下散養肉雞、肉鵝等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對一些平原地區,效果更是明顯,而且這些動物的排泄物又是很好的有機肥料,能夠促進林木生長。
2.林地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是發展林下人參,需要增大林分的通透度,這就要求加大森林撫育強度,撫育強度加大,勢必造成對林分生態能力的影響,影響程度目前雖然缺乏科學的數據,但是保持水土能力下降已經顯現出來;二是缺乏林業科技支撐,目前各地發展的這些林地經濟項目的科技含量較低,不具備市場競爭能力,只是靠天吃飯;三是缺乏規模化經營,由于我們省對集體林實行了產權制度改革,多數的集體林是被分林到戶了,除少數的有實力大戶外,多數農民發展林地經濟的規模不夠,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不明顯,有的甚至虧損,影響農民發展林地經濟的積極性;四是個別地區對利用林地的控制不夠,發展了一些對生態影響較大的林地經濟項目,特別是在生態脆弱區域極易造成對環境的破壞;五是全省國有林場發展林地經濟情況普遍不理想。
3.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是發展林地經濟需要有較好的森林環境條件,不是所有的林地都能搞經濟開發;二是缺乏科技支撐,現在許多的林地經濟項目都是以人們對自然存在經濟物質的依賴,基本就是對現有的產業產品進行管理和保護,比如林蛙,人們目前只是對現有的林蛙施以保護,不能真正實現人工繁殖;三是需要政策扶持,由于我省的林地經濟發展規模小,效益低,對自然界的依賴度高,基本是靠天吃飯,抗風險的能力非常弱,政府應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四是目前情況下發展林地經濟不適合大規模、集約化,因為林地經濟發展的產品基本上是尋找市場的空白點,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五是國有林業經營單位的職工受體制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對發展林地經濟認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