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沖擊,不斷涌現的極端氣候變化成為我們不得不應對的現實,由此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成為各國的共識。在中國粗放式經濟發增長方式的背景下,低碳經濟成為其必經之路。
[關鍵詞]低碳經濟 氣候變化 經濟增長方式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二、低碳經濟的特征
1.綜合性
低碳經濟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或經濟問題, 而是一個涉及到經濟、社會、環境系統的綜合性問題。低碳經濟所確立的是一種在促進發展的前提下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基本思路, 與單純的節能減排思路不同, 它強調發展與減排的結合, 重點在低碳, 目的在發展, 通過改善經濟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來減少能源需求和排放, 而不是以降低生活質量和經濟增長為代價實現低碳目的。
2.戰略性
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人類發展的影響是長遠的。低碳經濟要求進行能源消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和人類生活方式進行一次全新變革, 是人類調整自身活動、適應地球生態系統的長期的戰略性選擇, 而非一時的權宜之計。
3.全球性
全球氣候系統是一個整體, 氣候變化的影響具有全球性, 涉及人類共同的未來, 超越主權國家的范圍, 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力單獨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 低碳發展需要全球合作。多年來, 各國圍繞著氣候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談判, 從而形成全球性的制度框架, 如《京都議定書 》。
三、低碳經濟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狀態,經濟發展所伴隨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使中國的能源需求不斷增長。2007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達26.6億噸標準煤,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6.8%,2007年火電裝機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77.7%, 火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82.9%。作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的二氧化碳減排將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從目前的情況看,資源稀缺、環境污染以及能源安全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三大主要約束, 高耗能、高消耗、高排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中國的經濟仍將以較快速度增長,城市化進程使得工業化的趨勢仍將延續,如果不采取積極有效的能源環境政策,未來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將日趨尖銳。從長期來看,低碳經濟與我國強調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致的。
四、中國實行低碳經濟的好處
1.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低
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探明量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低碳經濟。
2.碳排放總量突出
按照聯合國通用的公式計算
碳排放總量=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的能耗量*單位能耗產生的碳排放
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增長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總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還包含著出口產品的大量“內涵能源”。在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當作一個政治問題之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意義尤為重大。
3.“鎖定效應”的影響
“鎖定效應”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初始路徑和規則的選擇具有依賴性,一旦作出選擇,就很難改變。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對化石能源技術的嚴重依賴,其程度也隨各國的能源消費政策而異。發達國家在后工業化時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產業和技術不斷通過國際投資貿易渠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倘若繼續沿用傳統技術,發展高碳產業,未來需要承諾溫室氣體定量減排或限排義務時,就可能被這些高碳產業設施所“鎖定”。因此,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認清形勢 ,避免高碳產業和消費的鎖定,努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消費系統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
4.生產的邊際成本不斷提高
碳減排客觀上存在著邊際成本與減排難度隨減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1980-1999年的19年間,我國能源強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間,能源強度年均降低率為3.9%。兩者之差,隱含著邊際成本日趨提高的事實。另外,單純節能減排也有一定的范圍所限。因此,必須從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大趨勢著眼,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把寶貴的資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來有競爭力的低碳經濟方面。
5.碳排放空間不大
發達國家歷史上人均千余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擠壓了發展中國家當今的排放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率先減排。2006年,我國的人均用電量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經合組織國家的1/4左右,不到美國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這表明,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碳排放強度偏高,而能源用量還將繼續增長,碳排放空間不會很大,應該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五、低碳經濟是中國必經之路
1.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
在中國能源探明儲量是以煤為主的“高碳”結構,煤炭生產使用中產生的SO2、粉塵、CO2 等是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但同時中國目前正經歷著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口增長、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對能源的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長,在這個進程當中,“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難以回避。
2.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
所謂經濟增長方式, 就是指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及其組合的方式, 其實質是依賴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過什么途徑,怎樣實現經濟增長。截止到2009 年中國經濟的“黃金增長”時期已經維持了32 年。在本世紀初成功消除了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被譽為“一枝獨秀”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溫家寶總理在2010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中國的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8%。然而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資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粗放投入實現的,即高增長在相當程度上是靠高投入支撐的。這種靠拼能源、拼資源來支撐的粗放型增長,使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原材料消耗的國家。
3.發達國家不斷高漲的呼聲和壓力
全球氣候變化已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深度觸及了農業和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 這就是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嚴酷現實。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京都議定書》,再到后京都談判艱難上路, 國際社會一直在努力尋求解決良策。而未來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于2010年前后超過美國, 成為世界第一。
因此,發展與氣候和環境友善的低碳經濟,有利于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保護國內環境,同時與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節約資源,提高效率,調整能源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 低碳經濟——中國必經之路,張雪蓮、冀國忠,現代商業.
[2]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技術進步與政策選擇,楊芳,福建論壇#8226;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 年第2期.
[3]發展“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劉工,蘇南科技開發, 2007年10月.
[4]“綠貓”模式的新內涵——低碳經濟,胡鞍鋼,世界環境 , 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