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巨災風險嚴峻,特別是近年接連發生的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這一次次考驗著我國的保險體系,特別是巨災保險制度。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發展現狀,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提出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完善對策。
[ 關鍵詞 ] 巨災風險 保險制度 完善
巨災風險是指能夠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的風險,且其具有突發性和破壞性的特點。正是由于其損失頻率低損失幅度高的特點,也對完善的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一、我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自然災害事故頻發,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大量的人員傷亡。我國接連發生的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都一次次考驗著我國的保險體系,特別是巨災保險制度。據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初發生在我國南方地區的冰雪災害和5月發生在四川汶川的8.0級大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分別為1516.5億和8451億元人民幣,占2008年全球巨災損失總額的8.3%和46%。由于巨災風險不具備大量和同質等可保風險的條件,對保險經營的穩定性具有較大影響,巨災一旦發生不僅會危機保險公司自身財務的穩定性,對再保險市場也會形成巨大的沖擊。因此,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十分必要。
2009年3月8日,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會中,我國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在《關于建立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幾點思考》中提出,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是一項利國利民的迫切任務。我國作為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發展中國家,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讓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巨災風險管理水平。從政府的角度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有利于減輕財政壓力,增強財政資金救助的有效性,可以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承擔巨災風險,形成多層次的巨災風險分擔機制。從保障民生的角度看,巨災造成的損失一般十分巨大。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利用巨災保險基金的長期資金積累,以及巨災再保險分擔機制,可以快速籌集大量資金,促進災后重建。
二、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發展現狀
由于我國國情限制及保險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我國的巨災救助體制長期依賴國家財政為后盾,巨災風險大部分都由國家財政來承擔,然而政府財政僅能提供最低限度的災后救濟,其金額和惠及面相對于巨災損失如杯水車薪。2008年5月發生的汶川大地震僅在四川省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而據不完全統計中央財政投入550.74億元(其中:應急搶險救災資金250.74億元,災后恢復重建資金300億元)用于救災,這相對總損失額的作用十分微弱。同時,財政救災資金的大量支出, 常常會牽涉到財政赤字, 從而影響國家財政收支的穩定性, 也“擠出了”其他方面的財政支出。另外,社會捐贈(包括國際援助) 也是我國對付巨災風險采取的措施之一,但是其力度也是有限的。而我國的巨災保險和再保險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地震、海嘯等巨災都不屬于可保責任,這樣其風險分散能里很有限,加之,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程度低,使保險公司經營巨災保險的穩定性受到很大影響。
總體來說,我國巨災保險制度仍處于欠發達水平,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巨災救助體制,對于商業保險及再保險制度的缺乏充分利用,很多相關制度也不完善,對于我國巨災風險沒有起到很好的分散作用。
三、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完善
綜上所述,完全依靠政府救助的巨災風險管理體系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然而我國的保險業發展仍處于較為初級的程度,保險市場及相關制度都有待完善,這就決定了單純體用商業保險模式處理巨災風險也是不適應我國國情的。
借鑒國際經驗,可以看到國際上運行較為合理的巨災保險機制都是以商業保險作為風險承擔主體的,例如,英國的洪水保險即是商業保險機構獨立經營模式的典范,其中,商業保險機構承擔了主要風險,而政府只是通過工程防損等起到輔助作用,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巨災保險制度雖然政府參與程度明顯加大,但是商業保險機構依然是制度的主體,起到主要作用。
綜合考慮我國的經濟體制、保險市場等具體國情,巨災風險不可能完全由商業保險機構獨立承擔,我國的巨災保險制度應當充分利用政府和機構的力量,通過兩者的有利結合,達到有效分散巨災風險的作用。具體的完善措施主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闡述:
一方面,規范及完善政府支持體系。將巨災保險制度納入國家綜合災害防范體系,從立法保障、組織推動、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防災減災等方面給予支持。當然政府的支持并非是無條件的給予財政支持,這將無異于以前的政府救助體系,只有在巨災損失超出商業保險機構的賠償能力,政府才適當介入給予合理補償。
另一方面,加強巨災保險的市場化運作。這是完善的重點,也是我國現行巨災保險體制嚴重不足之處。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公司的網點和技術優勢,為巨災保險提供承保理賠服務。并且大力發展和利用再保險市場特別是國際再保險市場分散巨災風險。此外,巨災保險業務必須實行單獨核算,單獨管理,保費盈余部分作為巨災保險基金逐年滾存,這樣有利于保障巨災保險經營的穩定性。
此外,我國還可考慮建立巨災保險共同基金,通過基金的獨立運作,起到對巨災保險制度的有效補充作用。
參考文獻:
[1] 譚湘渝,蔣毅.《巨災保險制度的經濟學分析與模式選擇》 《生產力研究》2009年第24期 第31-33頁.
[2]《政策要覽》 《國際融資》2009年第4期 第74-75頁.
[3] 李軍.《論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碩士學位論文.
[4]王虎林.《對建立中國巨災保險制度的思考》 《西南金融》2009年第12期 第6-7頁.
[5] 趙苑達.《巨災保險制度模式分析與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架構》 《財貿經濟》2009年第9期 第70-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