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城市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我們的城市肌理應該延續自身的特點,融合現代城市的特征,形成獨特的文化。本文從浙江諸葛八卦村的村莊肌理出發,探尋城市肌理的發展最初的特點,引入城市特征也是建立在延續下來的城市肌理之上。接著對德國柏林,英國城市和上海的城市特征和肌理進行了梳理,得到城市特征應該依托城市肌理。
[關鍵詞]肌理;城市;村莊;特征
一、村莊肌理與諸葛八卦村
1. 村莊肌理
村莊肌理是架構在豐富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與社會經濟互動關系之上的鄉村聚居格局,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價值。以建筑為主體與道路、廣場、打谷場等及自然環境所構成的空間形成了村莊整體肌理形態,具有一定的空間秩序與意象,是有一定的外部范圍和內部結構的系統性整體,如空問結構、山水環境、街巷系統、公共活動中心、宅院建筑等。村莊肌理是村莊特有的標志,是在長期的歷史歲月中長期浸潤和積淀形成的,與村莊的產生和發展相依相存,休戚相關,是一部活的村莊歷史和鮮明的村莊特色。
2. 八卦村村莊肌理
諸葛八卦村,為全國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據歷史記載,諸葛村整體結構是諸葛亮第27代裔諸葛大獅按九宮八卦設計布局的,整個村落以鐘池為核心,八條小巷向外輻射,形成內八卦,更為神奇的村外八座小山環抱整個村落,構成外八卦。構成典型的村莊肌理,同時顯示出鮮明的鄉村特征。
村內以明、清建筑為主,現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及廳堂有200多處。雖歷經數百年,但村落九宮八卦的格局一直未變,其“青磚、灰瓦、馬頭墻、肥梁、胖柱、小閨房”的建 筑風格,成為中國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
新農村建設中的村莊肌理保護并不是原封不動的,而是強調對整體鄉土特色的關注和延續,更新是改善其不能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局部物質空間,是村莊肌理結構的歷史、文化、生態等系統得以延續和發展。使村莊肌理結構由傳統型到現代型發展的過程中不要丟失很有價值的鄉村特色。
這也是城市發展必須要重視的,可以說城市特征也是建立在延續下來的城市肌理之上的。
二、城市肌理與城市特征
1. 城市肌理
對一個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親身感受這個城市的空間形態,而城市肌理則是對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對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徹地理解這個城市。從形態構成的角度來看,城市肌理是一種抽象的城市形態,這種城市形態有一定的規模和組織規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城市肌理這一概念:1)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城市肌理可以理解為城市的圖底關系;2)反映在空間尺度上,可以理解為各種要素組成的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特有的肌理是長時間自然形成的,城市仍然在苦苦堅守著自己的城市肌理、建筑形象、文化特色,這種苦守的價值何在?
2. 城市肌理延續與丟失
(1)德國柏林
二戰期間,柏林市中心超過80%的建筑都被毀壞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主義的城市景觀。到了20世紀80年代,現代主義日益遭受批判,一些規劃師開始認識到現代主義模式過于強調車行,整個城市看似現代化和國際化,卻沒有體現出柏林的特征。于是,試圖恢復傳統城市的空間品質,成為柏林城市建設的理想目標,1987年西柏林國際建筑展覽會(mA)期間,由建筑師R#8226;克里爾設計的Ritter街區住宅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特點,現存歷史街道肌理被保留下來并被限高22 ITI的新公寓住宅所填充,這種模式就是“批判地重構”,成為歷史街區更新的指導思想,這種思想對城市形態的演變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對城市肌理的一種縫合和延續。
(2)英國城市更新
英國的城市更新也曾走過彎路,20世紀50--60年代,戰后國力衰退和大西洋對岸美國的蓬勃發展,讓英國人躁動不安起來,曾一度熱衷于美國經驗的轉化,在現代城市和交通規則理論的指導下,擯棄了原有的城市街道和空間結構形態,全部重新建設,這些做法使一些有保留價值的歷史建筑毀于一旦,幸而英國人及時醒悟,避免了更大的遺憾。很明顯,那些心血來潮的建筑與城市肌理格格不入。
(3)中國上海
“推光式”的改造侵襲了原有的城市肌理,高層住宅象豆子一樣撒遍了整個市區,處于老城廂腹地的太陽都市花園和蘇州河畔的中遠兩灣城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上海更多的是推翻原有城市的街巷網絡,代之以一種大網格、大尺度的新規劃。
3. 城市特征依托城市肌理
人們以城市肌理不適應現代化為由,對城市肌理的延續提出質疑,但是通過對比,我們看到舊有的城市肌理非但沒有妨礙我們享受現代生活,反而營造出現代社會的都市特色氛圍。反而一味地區追求城市的現代化,又要想尋求擁有自己城市的特色,沒有長時間的努力打造和積淀,是行不同的。放棄沉淀的城市肌理,顯然就是放棄城市特征的延續。
相互交織、變化多樣的建筑細部耐人尋味,如果說廣場和街道是城市社會生活的舞臺,那么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就是舞臺布景、渲染特定的氛圍。
新舊建筑相結臺既保留了結構狀況良好的舊建筑,又增加了新的內容。舊建筑極具人情味。變現力豐富的材料和細部延續了文脈和歷史,是城市特征形成的基礎,是地方和歷史的象征。對其進行了修復和再利用對于強化該地區的個性和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改造的最終目標是塑造建筑的可識別性,并使之相互協調,與原有城市環境自然地呼應和融合。
三、積淀城市肌理,積淀城市特征
必須要重視城市肌理,柏林和上海在思想認識上最大的差別在于,柏林注意到了城市肌理的重要性,認識到它是傳承城市歷史信息的一個載體,而上海在這方面還缺少共識;
新建筑融入城市肌理的唯一方式就是:有機切入。Colin Rowe所倡導的就是“Collage”,即拼貼,每個變化都相當于將薪的肌理拼貼于原有肌理之上,,探索當代多重肌理體系并存情況下的城市設計新理念。在當今的城市體系中,隨著時間的推進,古老的傳統道路網絡、城市肌理與當代肌理相并存,它們相互交織與融合,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共同演繹著城市文明特征的積淀。
參考文獻:
[1]《奧查德廣場--融入城市肌理的英國購物中心》,劉念雄,城市建筑
[2]《論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復興的重要議題》, 徐丹
[3]《尊重城市肌理 融入城市空間--紫金長安家園建筑綜合體設計》, 彭飛 黃立群
[4]《淺談城市肌理發展》,李盈,山西建筑
[5]《新農村建設中的村莊肌理保護與更新研究》,朱霞 謝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