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危機在本質上是一場信用危機。引發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貪欲的過分釋放。而當今法制社會的弊端在客觀上正加速了人的貪欲的過度釋放。法制的弊端在某種意義上與經濟危機存在一定關系。
[關鍵詞]經濟危機 法制 權利 貪欲
眾所周知,本次全球經濟危機的起點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其后演變成金融危機,最后到現在的全球經濟危機。2009年4月,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匯集倫敦,共同商討應對國際經濟危機的良策。許多國家提出加強金融監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認為有必要對所有具體系統性影響的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實施監管和監督。然而我認為加強金融監管只是治標不治本,無法從根源防范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其實是一場信用危機,引起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人類信用的缺失。
一、經濟危機與人的貪欲
所謂金融,就是資金的貨幣流通,而貨幣的流通就是貨幣資金的借貸。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把錢借給了那些信用程度相對比較低的人。如果人人都講究誠信的話那么貨幣資金的流通自然不會成為問題,但是如果出現大面積缺失信用的現象那么勢必會引起金融市場的震動。當然,有些不可抗力的事件也會導致資金的一時斷鏈,但不可抗力偶爾才會發生,可以忽略不計。
有人認為全世界經濟正逐步走向一體化,很容易引起連鎖反應。但是有一點不可忽視,全球經濟市場并非一點承受能力都沒有。只有當全球市場都處于一種極不健康或者非常脆弱的狀態才會引發當前如此規模的經濟危機。
有一則耐人尋味的消息:美國國際集團的高管(AIG)一邊向政府請求大量資金救濟,而同時又花大價錢租噴氣式飛機去英格蘭打松雞。“納斯達克主席伯納德-麥道夫500億美元詐騙案”更是耐人尋味。所以在美國,不止AIG出現了這種情況,而世界也不止華爾街才這樣。華爾街有句名言“貪婪是個好東西”。孟子曾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但荀子又說“人之初性本惡”。孟子看到了人之初善的部分,荀子看到了人之初惡的部分。我們應該用折中的方法看待兩位前輩的名言,既要看到人本性的善又要看到人本性的惡。而人的貪婪與自私是與生俱來,根深蒂固的。人的欲望有多種,例如最起碼的食欲,而這種欲望本身是毋庸置疑的,而欲望的合理釋放是能促進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但對這些欲望的過分釋放就成了貪欲。人不可能沒有欲望,沒有欲望是機器,而無節制的釋放欲望是禽獸。我認為正是人性的貪婪導致了人不講誠實信用。古人有一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果說古人吃不飽也穿不暖不講究誠實守信的話是有情可原的,但身為華爾街的那些富有的精英們為什么卻表現出如此的不講誠信呢?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不錯,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對人的行為又具有不同的指導作用。古代的人們生活在一種禁欲主義的文化之中,歐洲中世紀,基督教在社會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提倡人要清心寡欲,節制人心中的欲望。所以在禁欲的環境下人們表現出了更多的誠信。
二、法制與貪欲釋放
當今法制的種種弊端一定程度上為人欲望的過分釋放提供了一定的條件。這不得不引起正處于這種環境的我們對于這些弊端的關注與深思。當今世界是一個由法制構建的社會,而法制社會有如下的弊端:
1. 法制的滯后性:法制具有滯后處置性,即當某種現象產生之后法制才加以調節,也就是某事件產生了或多或少的破壞性后果之后法律才加以控制。而不像道德能防患于未然,一旦人心生邪念道德會讓人產生羞恥,自卑感。而法律則會讓人心生畏懼感,而這種畏懼可能是建立在行為的基礎之上。法律工具主義的存在冷卻了社會公眾心中熾熱的法律情感,部分人服從于法律主要是畏懼國家強制力,法律無法成為人們心中的信仰。
2.法制的兩面性:法制確實從某些方面對人的生活起到調節作用,但法制提倡人去追求個人的權利,而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利益,是人的欲望的體現。當今時代的法律雖然較古代的法律寬松了很多,偶爾也限制了人欲望的過分擴大,但法制的稍微寬松便已經是對人欲望的一種成倍甚至無限的擴大了。
3.法制的不完善性:如果說把法治形容為一張網的話,那么網肯定是有網眼的并且網的面積也應該是有限的。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法律作為一種意識成果,它的發展勢必會慢于社會現狀的發展變化,這時“網”的空子就出現了。
4.法制的施行容易地方化:依法治國,依靠法律通過人來治理國家,這樣實施主體便是人。權利觀念已經逐漸滲透到了社會的不同階層,人們正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斷“努力”,但由于不同階層,領域的人所處現狀不同,利益要求存在差異,很容易出現地方保護主義,地方保護主義是人自私的表現,法制的實施主體決定這是很難避免的。
總而言之,法制存在滯后性,兩面性和不完善性這些弊端。而這些弊端之間又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法制的滯后性和不完善性促成了法制的兩面性,它們使法制很難控制因人私欲膨脹而造成的種種不良影響。法制空隙的出現又加速了私欲的膨脹。
西方法律歷史悠久,它的有關法律思想對世界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各國法制環境中都或多或少的帶有它的影子。西方法律思想家賦予法律一詞的特殊含義是“權利”與“自由”。不過這是近現代才凸顯出來的,它與近現代西方在價值取向上強調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是不無關系的。
西方法律文化以“天賦人權”為基礎,其主要內容有自由,平等,追求幸福。人的私欲一旦得到釋放是很難得到滿足的,現代人心中的幸福并非滿足一定標準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被釋放的私欲是一個無底洞。人苦于欲望不能滿足但欲望是永難以滿足的。人滿足的只是欲望的具體載體,而并不能從根本上滿足欲望。人為了這個永遠無法滿足的目標而見利忘義,欺騙他人,對社會信用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法律限制的稍微松動便是對人欲的成倍釋放。
所以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人性的貪婪與人欲的過分釋放。人并不缺乏欲望而是缺乏控制欲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