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首先的問題是讓農民在社會生活中處于平等地位,根治現實生活中對“三農”問題存在的偏見與不平等現象,從根本上解決不平等問題。制定《平等權利法》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法制基礎,主要目的是敦促全社會關心“三農”,保障農民憲法權利和公民待遇得以實現,保護農民利益,維護社會穩定,突出我國農村“民主、法治、公平、高效、開放、文明”的新農村法律制度。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平等權利法
在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中,缺乏相關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如《平等權利法》《農民權益保護法》等等。新農村建設需要制定一部《平等權利法》以此保障農民權利,保障新農村建設,體現農民平等權利?!镀降葯嗬ā肥潜U闲罗r村建設實現的法制基礎,是新農村建設中化解各種矛盾的法律依據。
一、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五大矛盾
如何把我國農村由“舊”變“新”,完成或初步完成20字方針任務,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值得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當前,特別要看清農村存在的矛盾,以此妥善解決這些矛盾。對此,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就是改變農村的舊面貌——“看清矛盾”是由“舊”變“新”的認識問題,“解決矛盾”是由“舊”變“新”的重要措施,農村制度創新——走農村合作化、專業化道路是由“舊”變“新”的關鍵所在。
當前新農村建設存在五大矛盾:一是“大小”矛盾。“大”指的是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小”指的是千家萬戶的小農戶。當前小農戶在大市場中面臨“三難”境地:①在小農戶與工商業之間,不對等的地位難以與工商業們相抗衡;②難以在生產中降低交易成本,抵擋不了市場風險;③難以獲得市場信息,農業生產具有盲目性和自發性。二是“長短”矛盾?!伴L”指的是為“三農”服務的戰線太長。“短”指的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短期障礙。農民是弱勢群體,從生產到生活,從經濟到文化、教育、衛生、生老病死等,都要有人為他們服務,這種“大一統”的服務,光靠外在的國家和社會援助、支持是不夠的,也不是長遠之策,而需要農民自己組織起來,實行自救,否則,難以脫困。更為嚴重的是農村剩下的都是“386199部隊”,農村有知識、稍微能干的青壯年勞動力很少,因為他們都進城打工去了,這是新農村建設面臨的最大矛盾。三是“高低”矛盾?!案摺敝傅氖寝r副產品生產成本高。在廣大農村,就大多數地區而言,遠沒有擺脫傳統的、陳舊的耕種、收割方法,如牛耕、馬馱等,再加上化肥、能源、種子等生產要素的價格偏高,使農民負擔過重?!暗汀敝傅氖寝r業生產成效偏低。原因是分散的小農形成不了規模和集成效益,專業化程度很低,不能精耕細作,精打細算,集約經營,農產品價格低。四是“窮富”矛盾。“窮富”是指北窮南富?,F在必須細化理解“二元結構”中的“大二元”、“中二元”、“小二元”。“大二元”是就全國而言城鄉差別過大,而且越來越大;“中二元”是就地區而言東部和中西部,長三角、珠三角的廣大地區發展很不平衡;“小二元”是就省域經濟而言,如蘇北與蘇南、晉北和晉南、陜北和陜南等地,都呈現出“北窮南富”的局面。此外還有縣域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大量資金投向縣城建設,縣城富麗堂皇,農村貧窮依舊。五是“強弱”矛盾。“強弱”是指大公司、大企業較之于農民進入市場競爭弱的特點而相對強勢的矛盾對農民產生的制約性。農民和農戶始終是弱勢群體,一個或一群弱者進入全國統一的大市場,與大市場中的強者如大企業、大公司進行競爭,如同小魚進入大海,必然成為大魚腹中之物。
二、新農村建設的“制度創新——走合作化道路”
面對新農村建設的上述矛盾,如何妥善處理和解決,直接關系到我國新農村建設成效和成敗的大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經濟學都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生產力,有時也起決定作用。目前農村現存的生產關系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上述矛盾的產生,就是這種不適應的活生生的體現。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必須變革農村生產關系,用新的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生產關系來替代舊的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進行制度創新。新農村建設的我國農村,不可能是股份制,也不可能是國有制,更不可能使土地集中起來搞大農場生產。目前我國農村只能走合作化的道路。當然我們不能重犯歷史的錯誤,用行政的手段,由上而下地強迫農戶入社。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必須采取循循善誘和典型示范的辦法,逐步引導農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合作社,實行有效的集體和聯合經營。合作社是農民自己的組織,必須民辦而不能官辦,這恐怕仍是我國農村的必然之路。中國儒家有一句格言:“合群濟眾”,“合群”就是把群眾組織起來,結成一個個有力的集成群體;“濟眾”就是救助廣大的勞苦大眾,解決他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的難題。在我國農村,只有農業生產力在新的生產關系促進下大大發展了,農村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得以很好實現。
三、把握新農村建設“專業化”與“多元化”的切入點
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在發展的方向問題上,是把重點放在多元化上?還是放在專業化上?根據我國農村歷史和現實的狀況分析,按照辨證的方法認識事物的觀點,農村各地的發展方向應把切入點放在多元化基礎之上的“專業化”上,而不應僅僅放在多元化上。當然不是說多元化不能搞,而是說就各村而言多元化不是重點,而重點只能是專業化。為什么這樣說呢?早在20世紀初期,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個觀點說明,市場競爭激烈,為了逃避風險,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要分散經營,在發展多元化生產的過程中各村要注意“專業化”的選擇。用中國的話說:“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笔袌鍪窃诎l展變化的,市場經濟的發展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供給量增大,對商品需求量會相對降低,從而引起賣方市場競爭的加劇。對企業來講,只有那些商品有市場而且市場占有率較高和較為穩固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并獲得平均利潤或超過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否則,將被擠出市場,淘汰出局,破產消亡。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這個新的時代中,任何一個企業或者農村企業要求得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必須在眾多的產品中,根據自身的條件,并照顧到周圍環境和市場需要,實行優勢產品定位,集中精力、人力、財力、物力,發展專業化生產和經營;然后,再在技術創新、質量創新、品種創新、服務創新、營銷創新等方面狠下功夫,大力提高效率和效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在這一點上,農業和工業一樣,專業化生產和經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诖耍诤献骰l展方面,應把切入點放在專業化上。
四、《平等權利法》是新農村建設農民權利得以實現的法制基礎
《平等權利法》應強調農民權利保護活動的內容,使農民與市民、社會各階層真正完全處于平等的地位。如果農民應當享受的權利得不到實現,建設新農村就無從談起?!镀降葯嗬ā窇斠幎?建立城鄉統一平等的體制,讓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及普通公民權利的實現有法律依據。比如:取消二元戶口制度,對城鄉二元教育制度、醫療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就業制度、基礎設施建設制度、財政制度、稅收制度、金融制度、電力制度等進行廣泛的改革。特別是農村農會的作用、農民工的權利、農民子女平等受教育等等問題都急需法律加以保障。
1.新農村建設不可忽視農村農會的作用。農會應當代表農民、農民工以此維護農民利益,成為農民及其弱勢群體說話的農村組織。通過農村農會組織與各種強勢集團的集體談判博弈,使農民受到侵害的或者將來受到侵害的經濟救助權、政治救濟權和其他權利救濟的平等權得到法律保護,逐步改善農村、農民環境。特別是在政治權利方面,如農民有權直接或通過自由選擇代表,間接地參與治理國家、建設村鎮的權利,農民與城市居民中的人民代表比例也應當相等,人民代表應當由公開、民主的方式選舉產生,不得等額選舉。在新農村建設中,這些權利的行使都需要農會組織按照法律加以維護。
2.新農村建設應當重視農民享有的權利。農民、農民工與其他社會階層有同工同酬的權利,不受任何歧視;農民、農民工有享受休息的權利,包括工作時間的合理限制和定期給薪休假的權利;打工者享有參與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決策的權利,享有福利保障的權利,享有所在城市、地區得到照顧的權利。這里的關鍵是政府應當從法治和制度上鏟除腐敗和特權,如減少公款汽車消費,遏止公款旅游、公款開會、公款吃喝之風,抽出足夠的資金解決弱勢群體的困難和新農村建設中的問題。
3.新農村建設應當使農民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城市和農村的義務教育都應當完全免費。農民工子弟與所在地的兒童、青少年應具有完全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所有費用“沒有差別”。雖然有的地方已經在這樣做了,但現實中不平等的現象大部分地區仍然存在。《平等權利法》應當規定:因經濟原因造成兒童失學,或者義務教育欠缺經費,當地政府官員應當引咎辭職。政府有責任幫助、扶持農村及民工子弟學校的發展,特別是不得因民工學校不規范、不符合辦學條件而使兒童失學。
4.新農村建設應當有效規范農村農地入股。一是轉變農地入股的價值觀念。土地入股是政府的事,也是社會的事,更是農民自己的事。應該讓農民從土地意識中擺脫出來,逐漸形成“所依靠的不是土地,而是有著土地資產價值股權”的觀念;二是由政府提供一個有形的交易市場,實現稅制統一、交易費用統一,建立完備的產權登記制度和提供其他保證交易安全的服務;三是打破目前的用地困局,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管理制度,實現“同地同權同價”。允許農村建設用地直接進入工業用地市場。眼下工業用地是由政府征用之后協議出讓給企業,企業低價獲取土地后,可能浪費土地甚至囤積土地。因此,對于工業用地可不再采取征用,而讓集體土地直接進入市場,使農民通過土地租金等方式獲取收益;四是讓農民享有“非農用地開發權”。直接讓農民參與土地因用途發跡而帶來的增值分配,建立失地農民就業專項資金,制定失地農民就業優惠政策,推行“以土地換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五是對征地的“補償”標準,應以市場交易的發現價作為標準。這樣既可以有效保護因征地而失地農民的土地權益,又可有效控制征地規模、減少失地失業農民的“農地入股”的風險。
五、《平等權利法》應突出民主、法治、公平、高效、開放、文明
新農村法律制度制定《平等權利法》以此保障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平等權,營造平等氛圍,使憲法權威得到極大的提高,使農民平等權獲得新生,在農村真正建立一個“公平市場經濟”和公平制度。新農村建設“農村公平市場經濟”的關鍵首先是建立農村公平制度,也就是說現代新農村制度應實行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遵循現代人類的民主、法治、公平、高效、開放、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制度。
1.新農村的“民主”。關鍵是真正確立“權力在民、農民當家作主”的基層民主制度。有三個重點問題需要用辨證的觀點去認識:重點之一,就是只有民主的才是公平的,假如農民擁有了投票權,九億多農民將決定著各級官員的命運,那時農民很可能就不再是弱勢群體了。因此,在未來公平的中國,縣級、鄉鎮、村組的干部都由村民直接選舉、罷免,村務、鎮務公開,民主自治,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就能真正得到實現。重點之二,就是干部的權力來源,由上級給予變為百姓授予。如果權力的來源是下層,所有官員就不會向上跑官、買官賣官,而是向下跑官,討好選民。重點之三,就是干部的行為,由向上級負責改為向百姓負責。因此,實行基層民主制度和農民自治制度,是解決新農村建設問題的關鍵。農民是最大的選民群體,誰得罪了農民,誰就上不了臺。要允許農民成立維權的農會和各種專業協會、利益集團、游說集團,以便與政府、資方談判,維護自己的權益。否則,單個的農民無法與強大的政府部門、權力集團博弈。
2.新農村的“法治”。核心的問題就是要健全農村法制,在農村真正做到依法治農,依法治村,依法治鎮,依法自治。法治,首先是要有法律制度,使政府依法治農,使一切人依法而行,不受行政領導的亂干預。在農村,要真正形成法大于權、國法至高無上、百姓利益至高無上的新風尚。司法部門要效忠于法律,不得聽命于地方干部,公安干警不得隨意拘捕百姓,徹底改變某些以莫須有的罪名拘捕農民的現象再度發生。
3.新農村的“公平”。指官民平等、全民平等。要做到公平,首先應消解城鄉二元結構,這里不僅僅是消除統一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關鍵是消除統一戶籍制度背后的二元教育制度、二元醫療制度、二元養老制度、二元低保救濟制度、二元就業制度、二元失業保障制度、二元人才制度、二元公共投入制度、二元土地制度、二元組織制度、二元選舉制度等等。譬如目前的二元醫療制度亟待改變,國家把大部分資金都投入了大城市、大醫院,鄉一級衛生系統處于瀕臨瓦解的狀況,全國的病人都涌到了大城市大醫院,農民看不起病,他們大病拖,小病扛。雖然目前中央的投入加大,但大農村大需要大范圍問題還多,只有實現城鄉一體化,城鄉統籌,從制度和機制上解決三農問題,新農村建設才有希望。
4.新農村的“高效”。關鍵在三個方面:一是“土地高效”,農村土地應當依法進行抵押、轉讓、買賣,其所有權歸農戶;只有土地歸農民所有,才能遏止非法侵占農民土地的問題發生,才能保障公平。侵占農民土地就是侵犯農民財產,等同于搶劫。農民土地財產是現代文明國家應當極力保護的,如果土地完全歸國有,必然造成集權、腐敗,而且土地是最重要的國民財富,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是較危險的。二是“農業高效”,我們要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業市場化、產業化、規?;?、集約化的水平——即引導農民進入市場,農戶與公司結合,避免農業風險;實現農村社會化服務、雙層經營;農村產權清晰,土地農有;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進行標準化生產、儲存、運輸、銷售和服務。三是“人才高效”,可以說,當前中國農村比城市更需要人才。發達國家一流的人才是學農的,美國每個農民產糧28萬斤,中國2千斤。而中國是老弱病殘留在農村務農,一方面糧食多了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優質糧食要靠進口。所以,中國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首先要人才高效,制定政策和法律要激勵大家學農、研農,以盡快提高農業效率和農業效益。
5.新農村的“開放”。指面向城市、面向全國、面向世界,吸收現代農村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融入全球農村文明體系——農業與世界接軌,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外向型農業,積極利用外資、技術、人才;改變自給自足、家庭養老的封閉模式,促進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
6.新農村的“文明”。指建立民主、民本,守法、守信,公平、公開的現代農村文明制度,即弘揚民主科學,破除官本位、權本位,反對小農陋習;尊重人權,尊重輿論,以民為本,以人民的意愿、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文明執法,文明行政;懲治干部的違法行為,建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農村法治社會;確保九年義務教育,確保農村兒童的入學率大幅度提高,政府有義務幫助貧困家庭的子女上學,教師體制城鄉一體化,新增教育經費的大頭應放在農村。但從現實狀況看,農村的義務教育有些名不符實,一些地方30%的小學生流失。人們的說法通常是辦農村義務教育國家沒有錢,但為什么公款用車一年花掉3000多個億,而發達國家對公款用車是嚴格控制的,如一個德國女議員因為用公車送丈夫到大學上班而辭職,德國總理施羅德平時只能開私車,瑞典警方在周末可以攔住任何公車檢查是否執行公務,瑞典首相開私家車上下班。從上可見,中國的急迫任務是建立公平制度,從立法上保護平等權利。
參考文獻:
[1] 鄭克嶺:高揚農民的主體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j].大慶社會科學,2006(4)
[2] 賀雪峰:論鄉村社會的秩序均衡[j].云南社會科學,1999(3)
[3] 李高東:中國農民政治參與意識淡漠的成因及對策[j].萊陽農學院學報:2006(6)
[4] 鄭立敏:農民主體意識淺議[J].農村經濟,2000,(7)
[5] 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