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收入對消費的決定作用,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實行了新的農業制度,大大促進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結構的優化,從而農村消費支出的規模也隨之擴大,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的范圍,使收入再分配向低收入階層傾斜,保障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這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保持農村地區穩定,拉動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民收入 消費 農村經濟 擴大農村消費
一、農民收入與消費的相互關系
首先,農民收入對消費的決定作用。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近80%,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收入問題不僅直接影響每個農民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生產投入水平,也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的持續穩定發展。這是因為,農民收入主要用于生活性消費和生產性支出,而生活性消費和生產性支出均為支出法計算的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邊際消費傾向一定的情況下,農民收入水平的變動,直接影響用于生產和消費支出水平的變動,從而影響GDP總量和增長速度。
其次,農民消費支出擴大對收入增加的反作用。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消費擴大可以使市場活躍,加快經濟運行效率。直觀來看,消費勢必使人們手里的現金減少,但是再沿著這樣的思路向下分析,消費可以刺激產出,加快生產和服務得循環,從中就會增加就業的機會,最終會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在農村的生產-消費環節中就會時農民收入水平提高,這又會刺激消費,形成良性循環的鏈條。二是消費擴大,會從中使得國家的稅收收入增加,稅收增加了,就能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從而通過轉移支付手段,集中財政資金加大社會保障支出的力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的范圍,使收入再分配向低收入階層傾斜,保障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這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保持農村地區穩定,拉動經濟發展。
二、農民增收與擴大消費
1. 現階段農民增收與擴大消費的可行性
分析我國農村居民增收和擴大農村居民消費的可行性,應該立足我國國情,一切從當前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尋找解決農村問題的突破口。
第一,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事業正在蓬勃開展,雖然在發展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障礙,但是國家大環境的整體發展是農村地區經濟賴以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
第二,農村發展有著政策的大力支持,逐年加大對農村的投入。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時刻關注著農村地區的發展。我國提出的稅費改革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正說明了這一點。從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看,每一次農村政策的重大調整,都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 1982年到1986年的五個一號文件,拆除了阻礙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公社體制和高度計劃、壟斷的經濟制度,把農民從人民公社的體制中解放出來,使農民從離社不離土、離土不離鄉到離土又離鄉,向農民開放發展空間和改善發展環境,解決了糧食短缺、商品短缺、城市發展資源不足等難題。農村政策對促進生產力發展、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我國廣大農民勤勞樸實,有強烈的發展愿望,并有著改革和發展的巨大信心。自古以來,我國農民有著優良的傳統和致富愿望,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發展。
第四,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勢在必行。反哺農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途徑,是貫徹落實鄧小平、江澤民關于工業支持農業思想以及中央關于農村問題的八個“一號文件”精神的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穩定黨的執政基礎的要求,也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已進入了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我國發展的整體水平己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實力。
第五,全社會關注“三農”的意識不斷增強。2007年兩會,“三農”問題再次成為代表們關注的焦點。“三農”問題關乎大局,當前,從黨中央國務院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可以說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2. 農民增收與擴大消費的意義
(1)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是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因。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不僅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影響糧食生產和國家糧食安全,而且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因為實現國民經濟增長的根本途徑,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因此,我們要在繼續培育和擴大農民需求。農村人口眾多,市場廣闊,購買潛力巨大。如果能把農民消費潛力挖掘出來,必將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巨大的促進作用。
(2)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緩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定。農民收入上不去,農民的生活不能得到持續改善,農村的不穩定因素就會增多,無形中就會給黨和國家帶來政治上的不安定因素,給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帶來很大沖擊;不僅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
(3)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保證。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要集物質豐富、精神文明、政治民主、生態協調等特征于一體。這一預期性目標的實現根本上要靠堅實的物質基礎,要靠經濟的不斷發展。只有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不斷改善交通、供水、醫療、教育等人居環境,才能為“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也才能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支持和參與。
(4)積極引導農民消費同樣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措施。消費可以活躍農村經濟,增加供給,帶動經濟發展。
(5)擴大農民消費也具有文化意義。幾千年來,中國農民就以勤勞節約聞名,自奉甚儉,不到必需決不去“消費”。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的生活缺少切實的保障,形成了“常將有日思無日”的思維定勢。因而,擴大農村居民消費,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文化任務。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這種心理,就必須讓他們能夠真正意識到自身權利的充盈,意識到發展機會的可靠,從而樹立起對未來的信心。只有這樣,他們的消費才能擴大。
三、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的政策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業和加工業,優化特色農業結構。推廣服務把科研與農民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了農業技術與農業發展中的作用。例如,我國南方農村要進一步發展和擴大金柚、茶葉等新品種,加快培育發展競爭力強、效益好的臍橙、油茶等新興優質農產品產業帶。要充分挖掘水產養殖潛能;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加快發展優質禽類等,不斷增加牧業產值。
2. 鑄造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效應。首先要進一步加大力度,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如提高農產品整體質量,適應以質量為主導的綠色消費潮流。其次要增加投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能力。再次要努力創造條件,使更多的農產品躋身于全國名牌。這樣農產品的知名度就會提高,這不但能提高其在本地的銷售量,而且對農產品的外銷也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從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3. 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農民要增收,沒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是很難做得好的 應充分發揮農村鄉鎮文化技術學校、職業學校、農函大、農廣校等各類教育資源、智力的優勢,以農業實用新技術培訓和轉移農民的就業前職業技術培訓為主,開展農村青年中學后教育系統活動,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在鞏固提高目前九年義務教育質量的同時逐步實施十二年制義務教育,進一步提高新一代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
4. 消除城鄉差別,發展縣域經濟和農業旅游特色,如“農家樂”。農民外出勞務收入增長很快,使我們認識到農民外出務工對增加他們的收入是很重要的。所以要解決農民身份問題,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差別,允許享有公民權的所有中國居民在其固定工作或生活來源的城鄉成為合法居民。
5. 統籌協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化工業化進程。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農民增收問題,必須走城市化工業化的路子。目前,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占農民的純收入在不斷下降,而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在不斷上升,農民的收入增長呈現出越來越依靠非農產業的趨勢。所以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把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務業領域,對增加農民收入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農民收入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能否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如何使農民能夠迅速增加收入,擺脫貧困,是一個浩大的社會工程。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學術界的共同努力下,在農村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全面繁榮農村經濟,穩定增加農民收入,使廣大農民過上小康生活必將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劉玉玲:我國農民消費現狀及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02,(6)
[2]胡雪萍:優化農村消費環境與擴大農民消費需求[J].農業經濟問題,2003
[3]段慶林:我國農村地區消費模式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