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化的快速進程,鄉村景觀研究逐漸成為景觀科學和景觀規劃領域一個新課題,人們已經認識到農業環境具有的獨特的審美體驗價值。該文從生態美學的角度,探討農業植被的景觀構成形態以及其內在的美學特征。這對于如何保護和加強鄉村景觀的特色與完整性、挖掘植物景觀意象、創造可持續的和諧景觀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業景觀、形式美、生態美
在廣大的鄉村,大部分的土地都用來栽植作物,人們在生產棉、麻、糧、豆的同時,構筑了一片絢麗的田園風光,宛如一幅充滿“詩情畫意” 的山水畫卷。
植被是植物一種規律性組合,是區域內植物群落類型的概稱。農業植被一般指的是水稻、小麥、玉米、甘蔗、棉花等作物和蘋果、香蕉、荔枝等果木,以及桉樹、香樟、杉等樹種。不同的類型的農作物通過自身生長的特性、造型和組群關系表現出一種特殊的農業美。
一、農業植被的形式美
農作物通過它多樣的種類、豐富的產品、健壯的植株和多姿的色彩等實在形態,引發人們的審美情趣、愉悅人們的審美心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構成一種特殊的景觀形態。
1. 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美就是事物按其本性存在的自由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代表了美的最高理想。農作物的自然生態秩序是自然選擇法則的內在規律。植物類型及分布與自然地貌、氣候、土壤、徑流、海拔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這是植物在進化中適應環境形成的自然屬性。因此,農業植物具有與大自然和諧統一、互相融合的特性,它孕育于大自然之中,并從大自然之中凸現出農業生態美,構成一幅自然之美。例如:云南羅平金雞峰叢油菜花海(圖1-1)。
2. 形態多樣性。農業植物種類繁多,種植結構復雜,景觀具有多樣性特征。農作物之所以呈現不同姿態,與植物本身的分枝習性及年齡有關。同時,農業景觀還是一個由若干景觀元素構成的整體,從作物的莖、枝、葉、花、果到田地的方圓、溝渠的尺寸、地埂的曲直、道路的分布、設施的安排、建筑的布局等的穿插交錯,形成“點”、“線”、“面”格局組合,富于節奏和韻律感,或高聳入云,或低平如毯、或波濤起伏,或整齊劃一。
3. 地域性。由于不同地域存在不同的自然條件和不同農事習俗與傳統,從而導致農業景觀呈現出較強的地域特色。例如南方的熱帶花果、荷塘水鄉;北方棉海麥浪、林海雪原。植物種群在長期的生長進化過程中已經對周圍環境有了高度的適應性,是一個地方的自然選擇的過程。因此,鄉土植物對當地來說是最適宜生長的。
4. 季相變化。農業生產活動總是根據市場、季節來進行的,因此,農作物的經營模式使田間覆蓋隨季節規律性更替,從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形象。生態藝術家約翰松曾說過:任何事物都永遠處于變動之中……。她認為隨著季節的變化,天氣變化、陽光變化都會影響到我們眼中的景致。
二、農業植被的內在美學特征
農業生產作為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往往意蘊著它特有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人們透過眼前或耳邊具有審美價值的感性形象,或者通過農作實踐,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和情感升華。
1. 土地倫理觀的體現。從農業種植模式可以看出土地被尊重的痕跡。人們根據不同類型的土地條件選擇不同的耕作方式,種植不同的農作物,例如:水田種植水稻,蓮藕;旱地種植小麥、大豆;坡地宜種玉米、高粱等。土地是生產和提供不同類型農產品的基礎,是人們的衣食之源。只有作為產出性的土地才會使人們產生深厚的感情,荒漠化、貧瘠的田畝生長不出健壯的農作物,也不會予人以美感(圖2-1)。
2. 蘊含的自然生態性。農業不僅僅帶給我們農產品,它同時還具有生態和美學意義。在中國古代,農業風光的美主要是農業的自然生態美,農作物按其本性自然生長。有詩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盂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植物的生長、發育、老化,被認為是一種規律性的,這就是“道”的哲學思想。認為人的行為會破壞宇宙的平衡,一切都應該是自然而然的。工業社會以來,農業地位下降,人與自然的天然聯系被不斷削弱。機器生產、土地開發、徑流改變、化肥與農藥施用,造成的生態失衡,帶來了種種惡劣影響。
3. 對農業景觀的審美是一種經驗感知。農業審美產品雖然不是以一種實物形態存在,但同樣具有物質性。欣賞農業景觀需要感觀參與,一邊欣賞農業美景,一邊體會濃郁的鄉村氣息,還可以參與感興趣的農事活動,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中,達到調節身心、享受鄉村美景的目的,得到一種精神的滿足。與藝術欣賞不同,農業環境不僅作為被欣賞的對象,還是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場所。在動態參與中,人與自然、情感與理性進行著暢快的交流,或駐足觀看,或親身體驗,傾向審美的感悟與閑適。
4. 精神文化價值的升華。農業植物的個體一般都具有繁殖和遺傳特征,自然生息,永續利用。因而,農業種植在滿足植物的自然屬性之外,所體現的社會文化信息使植物在景觀構成中擔任著文化符號的角色,它傳遞著種植者寄寓的某種思想和愿望。人們通過對農作物的形態、色彩、味道、季相特征等感性形象的認識,經過概括、提煉、抽象,成為造型語言,產生名人軼事、文學藝術、神話傳說、宗教信仰。在許多的文學作品及民族習俗中都留下了賦予植物人格化的印跡。
三、結語
生態美實際上就是形式美與內容美的內在統一與有機結合。農作物作為鄉土景觀元素,與地域環境密切相關,并蘊含一定的文化意義和地方精神。認識到農業景觀獨特的審美價值,對于營造“以人為本”的環境景觀系統,挖掘和提煉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風情、民俗、文化,并恰到好處地進行再創性設計,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卡菲.凱麗(加).陳國雄譯. 藝術與生存:帕特麗夏.約翰松的環境工程[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4. .
[2]章家恩.生態規劃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2.
[3]張敏.農業景觀中生產性與審美性的統一[J].湖南社會科學.2004(3).
[4]廖璇.淺談當代農業景觀的審美性價值[J].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