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經濟從虛擬到實體而具有外向型經濟特征的福建經濟更將通過與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經濟關聯而受到更為直接和深刻的沖擊等各個方面正不可避免的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在此背景下,結合福建電子信息產業的特征,在分析全球金融危機可能對福建電子信息產業產生影響路徑的基礎上,從企業、市場服務體系、政府等層面提出應對當前金融危機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 電子信息產業 政策建議
一、產業要素供給影響路徑
從人力資源供給來看,福建省科技活動人員數可由于投資減少同時技術轉化生產力減弱而減少。但從發展中國家來看,基礎人力資源更具有較強的本地根植性,其供應更多取決于當地文化與教育水平,危機可通過政府對教育、衛生,以及社會保障等財政支出方面影響區域人力資源供給,但從短期來看經濟危機對其影響不大;而高新技術人才由于較高的流動性則更多的取決于投資與技術引進的波動。
從技術水平上來看,其發展來源于兩方面:自主創新與國外引進。其中,自主創新將由于危機中金融擔保和風險投資機制的缺乏,企業貸款更困難,融資成本更高,由此將影響企業自主創新投入,從而限制技術的自主發展創新。從福建省電子信息產業的技術現狀來看,產業集群的龍頭公司大都為外商獨資及控股企業,如廈門戴爾、中華映管等,并且其核心技術都大多的掌握在其母公司,大多數公司未將其研究中心搬到福建省來。因此,并且福建省電子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高新技術較強依賴于外部引進,技術水平的發展將很大程度上隨金融危機對投資的影響而波動。
從資本供給來看,福建省的投資將受到金融危機最為直接和強烈的影響。從經濟增長來看,我國GDP增長有40%以上由投資推動,更由于福建省外向型經濟特征,外商投資已成為推動福建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且隨著福建省產業結構的調整,外商投資逐漸向福建三大主導產業以及服務業聚集,電子信息產業外資利用逐年增長,從企業微觀上看,目前福建各主導產業龍頭企業也大多數為外商獨資及控股企業。因此,福建電子信息產業將最先通過投資路徑受到金融危機最為深遠的影響。隨著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持續低迷,資金信貸緊縮,發達國家對外投資與國內投資將急劇減少,以外商直接投資推進福建工業經濟發展的路子將受到嚴重制約;從外商直接投資來源看,由于福建省獨特的“五緣”優勢,外商投資資金60%以上來自港澳臺,因此發達國家對福建省的金融危機沖擊也將得到一定緩沖;但與此同時,一些國外資金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將選擇進入金融市場尚未完全開放的中國避險,實現資金向較為安全及高品質的資產轉移,福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資本供給也面臨一定的歷史機遇。
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發達國家企業生存環境急劇惡化,大批人才精英下崗,優質資產縮水,這給產業中實力較強跨國公司的企業并購與人才引進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伴隨著資本與人才以及管理經驗及技術的流入,福建省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升級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二、產業出口與國內消費路徑
1.路徑分析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金融危機將通過各種途徑影響到福建省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
路徑1:全球金融危機通過直接影響美國國內消費從而影響福建省企業出口,影響有正負兩方:一方面,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部分消費者的購買力因收入減少以及財富縮水而下降,因此消費疲軟,抑制福建省企業的出口;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工業產品的出口仍然呈現低附加值、廉價特征,因此在美國家庭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同時,他們對廉價商品的需求將加大,這將有利于福建省商品出口。
路徑2:隨著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場低迷,全球信貸緊縮,企業融資成本加大,企業成品價格上升,產品競爭力下降,出口減少。
路徑3:次貸危機爆發后,美聯儲的連續降息措施,帶來了美元匯率的持續下跌,美元的貶值引起了凱恩斯說的“貨幣周轉速度”問題,即美元的匯率與大宗商品價格之間一直有一種反向關系:當美元匯率下滑時,大宗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反之,當美元堅挺時,大宗商品的價格就會下跌。這導致了國際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以進出口加工為特點的福建企業盈利會構成極大壓力。
路徑4:中美息差、熱錢流入給人民幣帶來了巨大的升值壓力,福建工業企業將因此受到不同影響。例如,對于貿易部門的產品銷售類企業,如果產品價格以人民幣結算、原材料從境外采購(如造紙、汽車和機械設備行業),其生產成本因人民幣升值而下降,從而提升企業利潤;如果產品價格以外幣結算、原材料從境外采購(如石油、石化、紡織和鋼鐵行業),要看采購成本下降能否彌補因產品價格下降造成的損失;如果產品價格以外幣結算、原材料從境內采購(如醫藥、家電、化工和有色金屬行業),其負面影響最大。
路徑5:全球金融危機沖擊我國證券市場與產地產市場,二者價格下降,根據財富效應,國內消費減少,企業利潤減少,家庭可支配收入減少,進一步降低消費。
2.一般路徑結合福建電子信息產業分析
從以上分析看,福建省電子信息產業2007年出口交貨值占全部銷售總額的62.52%,具有嚴重的外貿依賴性,金融危機將強烈沖擊福建電子信息產業的出口。從路徑1看,由于電子信息產業屬于高新技術技術產業,具有較高的附加值,而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將首先降低對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費,國外電子信息產業消費將因此萎縮,加上貿易保護主義和技術壁壘花樣翻新,福建電子信息產業出口需求面臨嚴峻挑戰。同時由于福建電子信息產業屬于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并且集群配套能力較弱,產業鏈不完善,一些龍頭外資企業的原材料零部件采購很大部分依賴于進口,如戴爾公司實行全球采購,夏新公司生產所需的零部件80%依賴進口等;因此從路徑2、3來看,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信貸萎縮以及國際大宗物品價格的變化將通過資金以及國際采購很大程度影響福建電子信息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影響出口。從今年8月份最新數據看出,全省信息產業20家重點企業負增長的前3名企業對進出口都具有較高外貿依存,其分別為:冠捷電子公司負增長57.1%、廈華公司負增長55.2%、夏新負增長45.8%,國際金融危機通過路徑2、3對福建省電子信息產業沖擊巨大。
但從路徑4來看,人民幣的升值有利于原材料從境外采購的企業,危機對具有較多境外原料采購企業的沖擊將得到一部分緩沖;并且隨著國際市場的蕭條,政府將積極培育國內市場,這也給福建省電子信息產業改變較高的外貿依存實現面對國內發展帶來了積極因素。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機下福建省電子信息產品的市場依然存在著一些機會。
三、政策建議
國際金融危機對福建工業產業發展像一把雙刃劍,既帶來負面影響,也將帶來一些積極因素,其積極因素有如迫使福建改變經濟增長模式,推進以面對內需為主的產業發展;促使企業自主創新,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等。因此,福建各級政府與企業應審時度勢把握機遇,應對當前金融危機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抑制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擴大積極影響。
1.企業層面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福建電子信息產業要減少金融危機的沖擊,就要一方面減少對外資與技術的依賴,另一方面降低外貿依存度,積極培育國內消費市場;同時,為抓住全球金融危機里有利于本土企業的積極因素,產業中有實力的企業應該抓住努力機遇實施“走出去”戰略。因此對福建產業集群內企業來說,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自身國際競爭力,就要努力培育自身技術優勢,加強創新能力,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不斷保持和創造競爭優勢,做大做強自身企業。
在技術合作上,福建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內的大多企業可以多采取合作開發和開放開發的形式。隨著世界全球性的技術競爭不斷加劇,單個企業依靠自身能力取得技術進展越來越難。采用合作開發的形式,有助于縮短創新時間,分攤開發成本和分散創新風險。另一方面所謂“開放”指的是企業自身技術創新的能力很低,不能做到自主開發或聯合開發,最后依托社會力量來實現技術創新項目的開發,包括除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等都依靠社會力量來提供,企業牽頭,實際上也處于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在人才交流上,應該積極開展“請進來、走出去”的人才交流,鼓勵企業內的人才有機會到外面參觀學習,進行培訓甚至在外面掛職鍛煉,同時注重聘請專家、同行到企業對人才進行培訓或在企業工作,營造良好的人才交流環境。
在降低出口影響方面,企業除積極培養國內消費市場外,還可以通過改變外貿結構,實行出口國家多元化以降低發達國家經濟危機沖擊,如應積極開拓那些具有內需潛力、經濟增長快的新興出口市場,從而保證在對發達國家市場出口出現萎縮時,其出口也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長。
2.市場服務體系層面
為應付金融危機影響,應努力構建市場服務體系,促進市場要素資源流通,增強區域產業競爭力,降低影響。產業集群的市場服務體系是以政府為引導,聯結群內各中介服務機構,建立起來的專業化、系列化、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專門為群內企業服務的網絡。這個體系的主要職能是共同為群內企業提供服務,引導企業的創業行為、經營行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改善和提高群內企業素質,使集群能夠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在市場服務體系層面,其服務內容包括:為集群內企業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國際金融市場危機對主導產業資金影響;為集群內企業提供有效的中介服務;在中間品市場提供集群內要素流動服務,確保資本、股權、信息以及其他生產要素具有高度的流動性等。
3.政府層面
為應付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已連續出招積極應對,如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基準利率,降低住房交易稅費力保資本市場穩定,提高3486項商品出口退稅率等,這些政策將為福建電子信息產業應對金融危機產生積極的作用。對福建各地區政府來說,也應充分認識現階段全球金融危機與電子信息產業特征,因地制宜審時度勢,制定相應措施及規定以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
從以上分析來看,為應對金融危機對電子信息產業的進出口直接沖擊,就當前來說,就要降低外貿依存度,政府以及企業除加大自主創新外增強產品競爭力外還應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其主要解決方案就是擴大內需。因此,圍繞內需政府可以抓住機遇在困擾我國多年的城市居民收入、社會保障體系以及三農問題等問題上采取相應措施以期取得突破,如推進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試點等。
但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根本是增強福建省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自身國際競爭力。在福建省市場機制不完善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的現狀下,政府對產業集群發展的引導和扶持是必要的,因此要充分發揮政府對主導產業集群發展的作用,構建區域網絡系統。其一,要高效配置資源、實施扶大扶強。在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數量和層次是必須扶大扶強。規模企業、品牌企業、骨干企業、龍頭企業是集群這張“網”上的“結點”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種產業環境,只有把有限資源的配置向他們傾斜,才能產生更多的配套需求,強化產業鏈延伸和相關行業配套的拉力,從而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其二,要營造創新氛圍、促進分工協作。因此,政府不僅要把引導集群發展的重點放在提高產業集中度、行業集中度和空間集中度上,更要關注主導產業關聯度的提高;同時要致力于提高企業家、經營管理者和產業工人乃至勞動力后備軍的素質,引導企業戰略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新,形成產業集群的持久競爭力。其三,可以通過政府構建良好的調控環境,使各個相關創新主體發生協同效應。具體來說,地方政府主要致力于地方制度創新、制定產業區域政策、重建專業市暢建立信用體系、開展區域營銷以及組建協會、技術中心等中介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