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目前城鎮居民消費基本飽和、消費市場缺乏新熱點的情況下,如何啟動農村消費市場,使其成為拉動消費的新增長點,是當前消費領域必需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消費市場 問題 對策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的購買力顯著增強。威信縣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率已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增長,而農村消費增長率不僅低于人均收入增長率,而且消費起點比較低。
一、農村消費市場存在的問題
1.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消費水平低下。從調查看,約15%的農村家庭收入來源主要依靠農業,而85%的農村家庭靠副業和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大部分農民打工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和技術技能的缺陷,收入低而不穩定。2009年威信縣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532.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47.53元,只占城鎮居民43.59%。除去生產、生活、教育等花銷,幾乎所剩無幾。農民增收渠道較少,增收幅度不大,家庭收入大部分用于滿足食物消費、農業生產,解決日常衣、食、住、行的問題。
2. 消費結構不太合理。2009年,威信縣農民生產費用支出占農民現金支出的27.63%;食品消費支出占現金支出的29.57%;農村醫保的實現,使農民在醫療衛生上的現金支出從2006年到2009年下降4.35%,但農民教育支出卻在2006年至2009年猛增了54%之多,其他文化娛樂方面的支出只占較小的一部分,說明農村居民除了生存方面的支出外,花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較大。
3. 消費環境不盡如人意,減弱了農民消費熱情。一方面是硬環境差,如醫療衛生條件,教育和水電設施落后等,嚴重制約了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是農村“問題商品”泛濫,如日用品、藥品、保健品、建材產品等假冒偽劣商品比比皆是,嚴重影響了農村消費行為的進一步延伸,農村消費者法律知識欠缺,維權意識不強。據調查,95%的農村消費者購買假貨后不知或不敢維權投訴,只會自認倒霉,消費者為了躲避“消費陷阱”,不敢消費,不愿消費。
4. 農村婚喪秒嫁娶陋習約束了農村消費市場的良性發展。近幾年來,人情消費已開始成為凝固農民家庭關系和朋友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成了農民家庭新的沉重負擔。一些紅白事、人情禮的消費支出也隨之水漲船高。以我所調查的柏香村為例做初步估算,農村男青年結婚,彩禮最少得1萬元,加上翻蓋裝修房屋、置辦家電首飾、擺酒席等費用,每家都得至少6至7萬元。而辦喪事則更為鋪張,送葬隊伍浩浩蕩蕩,鼓樂喧天,送葬品成串扎堆。很多村民反映人情禮已成為一種負擔,但又很無奈。
二、開拓該縣農村消費市場的建議和對策
1.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從而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當前,一要解決農產品收購問題,抑制農產品價格下降,農資價格過快增長,保證農民增產也能增收。二要增加對農業的有效投入,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引導農民面向市場,生產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三要鼓勵農民發展非農產業。發揮鄉鎮企業解決農村富余勞力就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當地村民反映許多田地在山坡上,基礎設施較落后,好多田地都是靠天收糧。另外,當地農村雖然有通往縣城的公路,但崎嶇不平的村莊道路仍然是阻礙農民出行的主要問題之一。當地政府若能夠及時增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將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收入。
2. 市場建設和基礎設施要配套。一方面要積極發展農產品市場和批發市場,要以本地資源為依托,集中本地農產品,形成以城鎮為中心,以專業批發,以農村集貿市場為依托的輻射網絡。另一方面加速培養土地、人才、金融、勞務、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市場,提高農業市場的應變能力。商家應采取多種方式,提高農民的消費意識和購買欲望。農村大件物品也應送貨上門,做好售后服務。增設農機、家電維修服務網點,以解決農民購買的后顧之憂。同時加大打假力度,在農村增設消費者投訴網點,切實維護農民的消費權益,為農村市場提供可靠的社會保障。企業要面向農村,研究農村,及時調整產品結構。要針對不同收入層次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偏好,為農民生產更多符合其消費需求的產品。
3. 龍頭牽動增收。位于威信縣廟溝鄉宗家坳村威信縣紅錦春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玉石蠶基地和威信縣富華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是威信縣的大企業,且發展了天臺山溶洞、大雪山、小三峽等旅游景點。雖然這些企業一定程度上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務工的機會,但目前仍沒有起到龍頭企業的作用,未能很好的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對此,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龍頭企業在農民與市場之間架的通道,形成“訂單農業”和“公司加農戶”模式,解決農民增收的問題: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按合同約定價格收購,連小家成大家,變小規模為大規模,帶動種、養、加,暢通產、供、銷,從而幫助農民化解市場風險。
4. 告別陋習,樹立理性健康的消費觀念。要大力開展廣泛深入的移風易俗活動,通過典型個案的剖析,組織道德評議,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文明、健康、衛生和節儉的意識,樹立正確的婚育觀、消費觀,革除賭博和迷信、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引導廣大農民群眾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消費方式,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在婚嫁喪事方面可由村兩委牽頭,每年舉行一次集體婚禮,提倡婚事簡辦,移風易俗。在農村喪葬事物的處理上,可提倡以追悼會的形式進行。現在一些村子成立了紅白理事會來處理村民紅白事,成效很好,值得借鑒。
5. 在農村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農村金融機構要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加大對農村農田水利建設基礎設施的信貸支持力度,大力發展生源地商業性助學貸款,加大農村消費市場的金融產品的創新和開拓。建立和完善農村保險服務體系,對開辦農業保險項目的保險機構給予一定的補貼,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賀雪峰:中國鄉村治理的區域差異[J].三農中國,2008(5).
[2]袁 娟:啟動農村消費市場促進新農村建[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