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圖在對廈門港與閩臺兩岸經貿發展關系的回歸分析基礎上,以繆爾達爾的“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理論為基礎對廈門港和兩岸經貿發展的關系作出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廈門港 閩臺經貿 回歸分析 區域極化理論 建議
一、區域極化理論簡述
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在“發展極”理論的基礎上,把極化理論擴大到一個空間單位的發展中進行研究,提出了經濟因素變動會引起“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的產生。“極化效應”是指由于增長極主導產業的發展,具有相對利益,產生向心力,使周圍區域的勞動力、資金等要素轉移到核心區域,剝奪了周圍區域的發展機會,使核心地區與周圍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擴大。“擴散效應”是指由于核心地區的快速發展,通過產品、資本、技術等的流動,對其他地區的促進、帶動作用。
二、廈門港與閩臺兩岸經貿現狀
1.廈門港現狀
廈門港地處廈門灣,水深浪小、不凍少淤。岸線總長202.3公里,適于建港的岸線60.5公里;錨地面積達19平方公里。進港航道全長約42公里,水深達到-14米,10萬噸級船舶全天候進出港,目前由東渡、海滄、嵩嶼、劉五店、客運、后石、石碼、招銀八個港區構成。
2008年,全港貨物吞吐量完成9701.96萬噸,比上年增長19.5%,集裝箱吞吐量突破五百萬標箱,完成503.46萬標箱,增長8.8%。2008年,新增萬噸級以上泊位3個,新增貨物吞吐能力680萬噸,新增集裝箱吞吐能力60萬標箱。目前,全港集裝箱班輪航線有137條,港臺航線20條,月航班數達到717班。廈金航線累計旅客吞吐量突破455萬人次,日航班數達到32班,全年廈金航線旅客吞吐量完成119.52萬人次,比2007年增長31.3%。臺灣航線直航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9.7萬標箱,比2007年下降10.8%。
2.閩臺兩岸經貿現狀
福建省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以來,閩臺經貿開始呈現良好發展勢頭。閩臺轉口貿易和臺商赴閩投資都有較大幅度的持續增長,自 2004 年以來,閩臺轉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接近20%,臺商赴閩投資年均增長率接近12%,2008 年底福建省共引進臺資企業9718家,合同臺資166億美元,閩臺貿易額已達72.6億美元,同比增長5.07%,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閩臺貿易額有所回落,但仍達到69.6億美元。
另外,在2009年福建省積極吸引臺灣石化、鋼鐵、機械等重化工業項目和信息、生物制藥、環保等新興產業及生產性服務業、金融服務業等來閩投資,著力推動一批閩臺產業合作重大項目落地。
三、廈門港對閩臺兩岸經貿促進作用的定量分析
本文選取從1994年到2009年廈門港及閩臺經貿的有關時間序列數據,使用OLS多元回歸的方法,研究廈門港與閩臺經貿發展的聯系。
1.建立模型
MT=β0+β1TEU+β2TTL+μ
其中,MT表示閩臺兩岸貿易額,TEU表示廈門港的集裝箱吞吐量,TTL表示廈門港的貨物吞吐量,μ為隨機干擾項。
我們假定該模型:
(1)TEU和TTL均與μ不相關;
(2)隨機干擾項μ服從均值為零,方差為δ2的正態分布,即:μ~N(0,δ2)。
利用相關數據回歸結果如下:
MT=18.73486+0.05391TEU+0.00249TTL
t=(4.058) (3.550)
R2=0.982 F=354.383 DW=1.727
2.模型檢驗及分析
由回歸結果知,R2=0.982,模型擬合程度良好。由TEU和TTL的p值(分別是p TEU=0.0014,pTTL=0.0036)得,廈門港的集裝箱吞吐量和貨物吞吐量對閩臺貿易額均有顯著性影響。作為時間序列數據,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和自相關。
廈門港的發展與閩臺兩岸的經貿發展呈正相關關系。具體來說: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每增加一萬標箱,可以帶動閩臺貿易額增長539萬美元,同時廈門港貨物吞吐量每增加一萬噸,可以帶動閩臺貿易額增長24.9萬美元。
四、廈門港對閩臺兩岸經貿發展的極化理論分析
1.極化效應下廈門港對閩臺兩岸經貿發展的影響
就港口的而言,廈門港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運輸條件、完善的基礎設施,逐漸成為了閩臺西岸經濟發展的中心,由于依托港口存在直接產生的共生產業(如海運、港口裝卸、倉儲等)不斷發展、港口和周邊區域之間的鏈接渠道日益通暢,港口的活動范圍有所擴展、服務活動領域不斷擴大,使得經濟要素不斷在其周圍聚集。具體到閩臺兩岸經濟貿易方面,在港口空間集聚效應作用下臺灣越來越多的產業向廈門市及其臨港產業區集中,增強了城市社會經濟的規模經濟效應,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廈門港對閩臺兩岸貿易的帶動作用主要是通過培育臨港工業、帶動依存產業進而推進兩岸產業對接、深化合作領域來體現的。
廈門依托港口發展而形成的臨港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承接臺灣產業轉移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現實基礎。臺商投資主要以機械、電子、化工行業為主,由于廈門港的“極化效應”的作用,這些產業不斷聚集,促進了港口貨物的加速流通并增加貨源,港口貨物的加速流通和貨源的增加又促進了廈門臨港工業的發展,使得港口與工業園區高度結合。2008年,三大支柱行業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95家,合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202.90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1.5%,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72.9%。
2.擴散效應下廈門港對閩臺兩岸經貿發展的影響
港口城市的產業集聚與擴散過程是其空間集聚效應的延續和擴展,同時也是推動城市社會經濟外延發展的重要動力。就廈門港和兩岸的經貿發展而言,“擴散效應”下港口航運物流對兩岸經貿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廈門港推動兩岸貨物貿易往來。廈門港在港口條件、貨物吞吐量、服務水平及貨源分布上的具有相對優勢,加之以福州港、泉州港作為其集裝箱支線喂給港,因此廈門港與臺灣各港口的物流航運往來使得廈門港的輻射范圍能夠有效波及臺灣全島和海峽西岸地區,從而在帶動兩岸航運物流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第二、廈門港密切了海峽兩岸人員的交流。截止2009年,廈金航線累計旅客吞吐量突破455萬人次,日航班數達到32班,全年廈金航線旅客吞吐量完成119.5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1.3%。
五、關于促進廈門港口發展的建議
隨著海峽兩岸經濟貿易發展的不斷深入,對廈門港的集疏運條件、物流網絡和經濟腹地的拓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海峽兩岸經濟貿易的發展,我們在此對廈門港口的發展建設提出若干建議:
1.發揮廈門港在國際航路上特有的地理優勢。廈門港應切實改善通關環境,落實各項通關便利政策,鼓勵、吸引和促進更多的航商在廈門港進行國際航線間的艙位調整,由此擴大國際集裝箱中轉業務。
2.抓住目前大陸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契機,深挖內陸腹地,拓展海鐵聯運。沿海地區的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正逐漸從沿海向內地轉移,其中包括向閩北、江西、湖南等廈門港的內陸腹地轉移。廈門港應充分抓住此次產業結構調整轉移的契機,深挖閩北、江西、湖南等內陸腹地,大力拓展集裝箱海鐵聯運,夯實基礎箱源。
3.做強做優廈金航線,持續保持兩岸往來“黃金通道”優勢。面對“三通”形勢,廈門港應進一步挖掘廈金航線潛力,對兩岸郵輪客運業務的開展、“三通”小型貨物的靠泊裝卸、保稅倉儲業務的開辟以及郵件及客帶貨業務的開拓進行整體規劃,積極拓展客運、貨運、郵件包裹專船運輸等運輸形態,改善通航環境,避免被弱化與邊緣化。
參考文獻:
[1]Hoyle B.S. and Pinder D.A.(Eds.)City port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pati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Strategies[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P23-339.
[2]卓大力.廈門港發展對其城市經濟促進作用的定量研究[J].中國水運,2009(5).
[3]龍永樞.海峽兩岸經貿合作關系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
[4]劉正英.論廈門特區對臺經貿往來[J].亞太經濟,2000(3).
[5]趙玉榕.廈門港口在對臺經貿關系中的獨特作用探析[J].亞太經濟,2004(s1).
[6]黃建設.廈門港口發展分析研究[J].中國航海,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