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碳經濟被認為是21世紀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革命。甘肅省利用經濟轉型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新型戰略。甘肅省具有發展低碳經濟的良好的環境條件,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蘊藏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利用區域經濟分工,發展輕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大力提倡低碳消費和低碳生活模式,政策方面鼓勵新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控制人口、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甘肅經濟向低碳經濟模式的成功轉型。
[關鍵詞]可再生能源 清潔發展 綠色消費 節能減排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2月2日發表的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梗概得出的結論: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事實,人為活動“很可能”即至少90%的可能性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專家們在報告梗概中指出,對全球大氣平均溫度、海洋平均溫度、冰川和積雪融化的觀測,以及對全球海平面的測量等已證實,全球氣候正在變暖。這個結論為全世界的決策者盡快確定保護環境的有效措施和選擇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根據國際能源機構最新的世界能源展望,如果人類不改變能源消費模式,各國政府不改變能源政策,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現在的兩倍,氣溫將升高6攝氏度,將對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所以改變人類生存和發展模式刻不容緩。
面對嚴峻的氣候惡化的挑戰,后金融危機時代,調整產業結構和改變發展模式將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新主題。我國也積極加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行動中。其中低碳經濟是應對氣候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簡單地說,低碳經濟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是人類應對一次性化石能源短缺和全球氣候惡化的雙重威脅而采取的新的經濟模式。牛文元(2009)認為,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大勢所趨,是經濟發展中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張世秋(2009)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它意味著能源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技術的革新,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
一、甘肅省發展低碳經濟的能源開發和利用模式轉型
從全球能源開發和利用模式來看,目前主要開發和利用的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而人類可以無限期使用的諸如太陽能、風能、地熱、潮汐、沼氣和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比重較低。從長遠來看,一次性能源的開發利用有終結的一天,據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理事會(WEC)和BP石油公司等機構2003年統計,全球石油儲量有11477億桶,按每年消耗量285億桶計算,能夠使用40年;天然氣儲量為1750億立方米,如每年消耗26億立方米,可使用68年;煤炭儲量為9073億噸,若每年消耗49億噸,可使用184年。況且儲量與使用年限之間的關系隨著能源消費量的增長在減小。更為嚴重的是,消費一次性能源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暖等地球環境的惡化,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所以從長遠來看,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是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甘肅省具有發展低碳經濟的環境優勢。從能源開發模式來看,甘肅省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蘊藏豐富,2009年8月8日,甘肅省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開工,2009年9月28日,全國首個光伏并網發電示范項目——敦煌10兆瓦并網光伏電站在敦煌市太陽能工業園區開工。甘肅省將成為我國清潔能源開發的最大基地。甘肅大部分國土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平均年日照時間2487.5小時,河西走廊年日照時間為2800-3300小時,隴中、隴東、甘南為2100-2700小時,光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太陽能產業的天然條件。甘肅全省國土面積45.4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4.72%,居全國第七位。人均占有土地居全國第五位。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密度為55.3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位居全國第二十七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1.66%,相對地廣人少,具有發展太陽能,風能的空間條件。甘肅具有豐富的風能資源,特別是河西走廊的酒泉、瓜州等地,被譽為“世界風都”, 據調查,甘肅風能蘊藏量在1.5億千瓦左右,僅酒泉市可開發的風能資源就超過4000萬千瓦。2008年4月,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報 告通過發展改革委審查,按照規劃,2015年酒泉風電裝機總容量將達1271萬千瓦。1271萬千瓦風電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節約和替代標準煤10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0多萬噸。據測算,河西走廊的年有效風能儲量在800千瓦時/平方米,如果將河西走廊地區每年一半時間的風量利用,年可發電約4000億千瓦時,按目前國內最低風電價格上網,年產值可達1800億元。甘肅有大量的戈壁荒灘,具有發展太陽能,風能的國土條件,可以說是荒漠戈壁得到有效利用。除了這些規模較大的項目之外,太陽能的廣泛普及也有很大的潛力。聯合國工發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位于蘭州,這對甘肅省的太陽能技術轉化和利用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甘肅省也是國際太陽能利用的先進地區。甘肅年太陽輻射量約在4800-6400MJ/m2之間,可開發利用于太陽灶、太陽房、太陽能熱水器、離網型太陽能發電等形式。目前,在農村,這些小范圍利用太陽能的方式還不是很普及。在城市,在建筑設計、城市規劃、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等方面推廣清潔能源還需進行研究和宣傳。城市中清潔能源住宅還沒有設計規范,一些住宅小區為了整齊美觀,物業管理部門不允許用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太陽能幕墻等清潔能源設施。生物能源的利用也有很大的潛力,沼氣池減排效果同樣明顯,據甘肅省農業部門測算,每口10立方米沼氣池年均產氣總量在 320立方米左右,甘肅省的45.4萬戶農村戶用沼氣池年產沼氣約14530萬立方米,年可替代煤炭約35萬噸,年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約55萬噸,相當于年保護林地158萬畝以上。
目前,甘肅省清潔能源的利用還在起步階段,新能源的集中開發地區在河西走廊,截至2009年底,河西的風能裝機容量超過200百萬千瓦。到2010年底,太陽能裝機容量將達到31萬千瓦。預計裝機容量2015年達到126萬千瓦,2020年達到331萬千瓦。全省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在逐步推開,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全省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的全面推進和大力宣傳還顯得不夠,還沒有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
二、甘肅省發展低碳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
在能源消費模式方面,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業,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2008年甘肅省三次產業結構為15:49:36,工業和農業的比重較高。長期以來,甘肅省的產業結構主要以有色金屬開采和冶煉、石油石化等原材料生產和加工產業為主,現代技術的大型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在產業中的比重低。如何提升產業結構水平,特別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水平是甘肅省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戰略性課題。十一五以來,甘肅省確定了工業強省戰略,甘肅省經濟工作的中心是加快工業化進程,積極探索適合甘肅省情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甘肅地處西北的門戶,以省會蘭州為中心,輻射新疆、西藏、寧夏,蘭州也是甘肅、青海的商貿中心,調整甘肅經濟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環保產業,提高甘肅在西北經濟中的影響力,是甘肅經濟進行戰略轉型的可行路徑。從甘肅經濟結構的發展來看,傳統的有色冶金和加工工業一部分已經資源枯竭,如白銀的有色金屬工業、靖遠、華亭的煤炭采掘工業。在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過程中,白銀發展了新能源產業,成為西北最大的風機生產基地。利用經濟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利用甘肅在西北經濟中的區位優勢,促進新興產業的增長。下大力氣發展一批主業突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企業集團,形成具有集群優勢的區域經濟布局。改革開放以來,甘肅省工業經濟在全國的競爭優勢弱,主要是沒有適應市場經濟的形勢,及時進行技術革新和產品的升級換代,適應市場需要,所以一些傳統的毛紡織,鋼鐵等產業相繼衰退。其次,甘肅省的工業經濟除了蘭州石化集團、金川有色金屬集團、酒泉鋼鐵集團、祁連山水泥集團外,沒有形成支撐工業經濟發展的高新技術制造業集團,也沒有形成以企業集團為中心的產業集群,長期帶動這些產業增長,從而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筆者認為,甘肅省應當抓住經濟轉型的契機,積極落實工業強省戰略,努力構建黃河上游經濟帶,大力發展物流成本比較高的輻射西北的輕工業和高新技術制造業。輕工業中食品工業,服裝工業,小家電制造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強,鼓勵民間投資積極投入,大力發展。在節能減排技術方面,新能源領域的風機制造,多晶硅技術等,利用其就近市場的優勢,積極發展,建設相應的產業園,利用西北土地價格比較便宜的優勢,吸引相應的產業。
在清潔生產模式方面,全面引入綠色GDP核算制度,除了把每萬元GDP能耗作為對政府發展經濟的考核指標外,對各種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能耗進行詳細的核算,從而得出具體生產單位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數據;通過碳交易等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敦促企業改進生產技術,節能降耗,建立清潔生產模式。建立碳市場和碳交易機制,有效運行碳市場,通過制度保證清潔生產機制,這是低碳經濟模式中所產生的制度創新。
三、日常消費模式的轉換
在日常消費模式方面,積極引導居民進行綠色消費。在全社會進行廣泛的宣傳,提倡少消費高能耗、容易產生污染浪費的產品。低碳消費體現在生活的方方方面面。現有的一些經驗可控我們借鑒。比如2008年6月1日開始推行的限塑令,減少生活中塑料袋的消費,還是很有成效。在政策法規上還需要限制一次性消費品,比如一次性筷子、紙杯等。減少便利消費、攀比消費、面子消費。提倡住面積適中的房子,節能的房子,減少工作和生活中坐飛機,開車的次數,出行多利用公共交通。提倡拼車、租賃消費等方式。提倡勤儉節約,消費質量好、能耗低的電器,使用小排量的汽車,新能源汽車等。提倡在生活中多步行,騎自行車等,減少對現代化交通的依賴,減少城市中的交通擁堵。目前,在消費過程中商家通過不斷變換產品款式刺激消費者消費新式的汽車、手機、服裝等消費品,而忽視產品設計過程中的節能,綠色和環保理念,忽視了產品功能和質量的完善。頻繁的更新換代,使產品壽命縮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誤導了消費者。筆者認為,環境保護部門應當設立專門的低碳經濟推廣部門,通過網絡、電視節目、公益廣告、宣傳手冊等大力宣傳低碳生活方式。并對城鄉居民的家庭生活方式,消費方式進行調查研究,通過社區等組織,指出居民家庭中不科學的能源消費模式和不科學的日常消費習慣。也對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能源利用情況進行檢查和調查研究,指出他們不符合低碳經濟要求的方面。也有的人大代表建議把低碳經濟寫進教材,以幫助青少年樹立節能環保的意識。
城市是現代工商業、物流的樞紐,是人口和建筑的集中地。據統計,城市消耗了能源總量的75%,占全部碳排放的80%,所以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就是解決城市的碳排放問題,建立低碳城市。目前,城市并沒有圍繞低碳要求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在城市快速擴張過程中,由于缺乏系統的科學設計,我國城市拆了建,建了拆的現象比較嚴重,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基礎設施質量低下,使用壽命短,維修成本高,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和資源、原材料的消耗。
適應國際國內的要求,需要對各種消費品開征碳稅進行可行性研究。目前國際上對進出口商品征收碳稅的呼聲很高。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有可能以減排為由對我國生產的出口產品征收碳關稅,從而建立國際貿易壁壘。雖然我國政府2009年7月4日明確表示反對碳關稅,但是我們也應對碳關稅和碳稅問題進行積極研究,提前應對。甘肅目前的工業中,能耗比較高的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等還是支柱產業,這些傳統產業如何應對低碳經濟,進行節能降耗,甚至進行產業轉型,需要從長計議,深入研究。
四、低碳經濟的政策支持
甘肅省是我國自然環境很脆弱的地區,環境保護的任務繁重。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提出了“山川秀美”的環境目標。國家充分認識到了西部自然環境在我國整體環境治理中的關鍵地位,通過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治理黑河等工程,有效治理西部環境中的薄弱環節。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得到了有效貫徹,到2009年,西部退耕還林還草共完成 1120 多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種草完成 780 多萬畝。甘肅是我國退耕還林還草的重點區域,植樹造林難度大,任務重。種草種樹,發揮森林和草地的固碳作用,也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認真貫徹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大力提倡種樹種草,是改善環境的戰略舉措。澀寧蘭輸氣工程是治理蘭州空氣污染的基礎性工程,該工程改善了沿途西寧、蘭州的能源結構,為這些城市提供了清潔的能源。該工程使蘭州的大氣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因此,充分利用和全面貫徹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明確甘肅省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定位和布局,是甘肅省發展低碳經濟的前提。
甘肅省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也進行了積極的政策部署。2009年12月24日,國務院批準了《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把甘肅省整體列為全國惟一一個循環經濟示范區。這顯示了甘肅省明確省情、適應經濟轉型的要求,堅定地走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之路。確定了這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明確了發展道路,但是實施之路任重道遠。我們認為:
1.環境保護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首要問題。繼續深入持久地貫徹退耕還林還草等環境保護政策,利用流域治理、三北防護林等工程,堅持不懈地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2.政府整合優勢力量,打造一些新能源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的產業基地,培養低碳產業。
3.堅持落實計劃生育法規政策,維持人口低增長,緩解人口和資源的矛盾。2008年,甘肅總人口為2628.12萬人,按照聯合國人口承載能力調查標準,甘肅省屬于人口過載地區,相對于西北五省區的綜合資源承載力,超載485萬人。甘肅省70%的人口在農村,農村基礎條件薄弱,生育觀念落后,越窮越生的現象比較普遍。堅決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緩解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
4.抓住澀寧蘭天然氣二線、西氣東輸等能源工程契機,改善能源結構,提高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改善城市環境。甘肅已經確定了河西走廊綠色能源產業基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還要花大力氣進行普及和推廣。
低碳經濟模式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之一。從甘肅省的省情出發,從法律、政策、管理方式、技術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建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模式,轉變和提升產業結構,建立清潔生產模式,倡導綠色消費模式,發展循環經濟,落實環境保護政策、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的節能減排制度,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科學發展觀,應對全球氣候惡化的挑戰。
參考文獻:
[1]任仲平:決定現代化命運的重大抉擇.人民日報[N].2009年3月1日
[2]張坤民 潘家華 崔大鵬:低碳經濟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M].2008年5月
[3]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太平洋學報[J].2005年11期
[4]陳紅英等:低碳經濟:河北省經濟發展的挑戰與機遇.中國商貿[J].2009年11期
[5]閆偉東:深圳市低碳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建議.中國環保產業[J].2009年9期
[6]甘肅省統計局:2009甘肅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M].2009年6月
[7] 萊斯特#8226;R#8226;布朗: 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東方出版社[M].2002年5月
[8]呂學都 劉德順:清潔發展機制在中國.清華大學出版社[M].2005 年
[9]王仕軍:低碳經濟研究綜述.開放導報[J].200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