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前期對沈陽市裝備制造業德爾菲調查結果的基礎上,通過拉開檔次評價法對沈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較大影響的技術課題進行選擇,分析了實現時間、制約因素、發展路徑等,并最終得出按行業分類進行排序的可供選擇的結果。
[關鍵詞]拉開檔次 裝備制造業 技術選擇
國內外學者對技術選擇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都沒有給出統一的定義。畢夢林認為技術選擇是對特定的經濟系統為了實現一定的系統目標,考慮系統內外客觀因素的制約,對各種可能得到的技術手段進行分析比較,選取最佳方案的過程。[1] 學者們對技術選擇形成了許多假說,(Barro Sala-I-Martin,1992;Baumol,1986;Williamson,1995),[2]對收入及收入差距進行了論述,但是,(Pearson et al1,1969;Romer,1994)認為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卻并沒有能夠縮小與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差距。 [3]為了解釋發達國家的持續增長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沒有能夠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的事實,Romer(1986,1990)認為經濟增長由技術變遷驅動,而技術變遷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投資決策的結果。[4]我國1995年完成的“國家關鍵技術選擇研究”首次界定了國家關鍵技術的定義、特征和選擇原則, 選擇出信息、生物、制造和材料領域中214項關鍵技術,124個重點技術項目。[5] 選擇正確的技術及預見出未來的技術路線,是至關重要的問題。項目組立足沈陽科技、經濟與社會長遠發展,跟蹤、分析與評價國內外裝備制造業技術發展前沿,選擇那些能夠為沈陽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最大化貢獻的關鍵技術和通用技術,為沈陽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未來十年科技發展規劃以及年度科技發展指南提供參考依據。本文在德爾菲調查基礎上通過拉開檔次評價方法對結果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
一、評價指標的選取
沈陽市裝備制造業德爾菲調查中專家組就每個課題給出了11個方面的選項,包括預期實現時間、對沈陽經濟增長的重要程度、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程度、沈陽市當前的技術水平、實現后的技術水平、對促進沈陽技術進步的重要性、5年內能否形成自主知識產權、5年內能否實現產業化、課題的發展的制約因素、課題發展的最優路徑等。
評價指標并非越多越好,過多的話可能存在重復而產生干擾,當然如果較少的話則可能有失偏頗,甚至忽略一些具有重要影響的指標使得結果失效。所以在選擇評價指標體系時遵循評價指標體系能全面反映評價對象的本質特征和整體性能,并具有相對獨立性并且應和評價目標一致的一般原則。
由于評價的目的是比較技術課題對沈陽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技術方面的重要性;二是對沈陽市經濟的重要性;三是對社會的重要性。根據評價的目的和指標選取的一般原則,指標選取如下:對沈陽市經濟的重要性選取1個指標:對沈陽經濟增長的重要程度。對社會的重要選取1個指標: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程度。沒有選擇預期實現的時間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預期實現時間主要集中在2013年到2017年差別不是很大,對評價的結果影響無關宏旨,至于制約課題發展的因素和課題發展的路徑和課題對沈陽市的重要性三方面,由于沈陽市前期規劃及政府對裝備制造業的高度重視,故對技術選擇的結果影響也相對較小,所以未選入評價指標體系。
二、指標的處理
由于體現技術重要性的5個指標之間并不是獨立的,進一步分解成為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課題技術自身的進步,可表示為實現后的技術水平-沈陽市當前的技術水平;二是對沈陽市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仍用對促進沈陽技術進步的重要性表示;三是5年內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實現產業化的可能性方面,由于這兩者之間關系密切,可用一個指標表示,表示為:
(5年內能否形成自主知識產權+5年內能否實現產業化)/2
這樣一共有5個指標:對沈陽經濟增長的重要程度,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程度,課題技術自身的進步,對促進沈陽技術進步的重要性,5年內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實現產業化的可能性,分別用變量表示第i個課題的第j個指標結果。
三、基于德爾菲調查資料的拉開檔次法評價
1.拉開檔次評價法介紹
拉開檔次法是一種基于“差異驅動”原理的(客觀)賦權法??梢员苊庠诖_定權重系數時受人為的干擾。其基本思想是:權重系數應當是各個指標在指標總體中的變異程度和對其他指標影響程度的度量,賦權的原始信息應當直接來源于客觀環境,可根據各指標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來決定相應指標的權重系數。從幾何角度來看, 個被評價對象可以看成是由 個評價指標構成的 維評價空間中的n個點(或向量)。尋求 個被評價對象的評價值(標量)就相當于把這 個點向其某一維空間做投影。選擇指標權系數,使得各評價對象之間的差異盡量拉大,也就是根據m維評價空間構造一個最佳的一維空間,使得各點在此一維空間上的投影點最為分散,即分散程度最大。
取極大型評價指標的線性函數
(1)
為系統的綜合評價函數。式中是m維持定正向量(其作用相當于權系數向量),為被評價系統的狀態向量。如將第個系統的mt個標準觀測值代人上式中,即得
(2)
若記
(3)
則上式可寫成
確定權系數向量的準則是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出“質量”不同的系統之間的差異。如用數學語言來說,就是求指標向量的線性函數,使此函數對n個系統取值的分散程度或方差盡可能地大。
而變量按n個系統取值構成樣本的方差為
(4)
將代入式(4)中,并注意到原始數據的標準化處理,可知,于是有
(5)
其中為實對稱矩陣。
顯然,對不加限制時,上式可取任意大的值。這里限定,求式(5)的最大值。也就是選擇,使得
(6)
對于(6)式有如下結論:
(1)若取為H的最大特征值所對應的標準特征向量時,上式取得最大值。
(2)若H為正方陣(即H的元素皆大于0)時,則有唯一正的最大特征值及存在惟一一個與相對應的特征向量(如果不計正常數倍的話)。
將矩陣A中的任意兩列(或任意兩行)元素對換時,綜合評價函數y的值不變。
由“拉開檔次”法給出的權重系數,是通過指標觀測值在最大限度地體現出各被評價對象之間的整體差異的原則下計算出來的,具有“再現性”和過程的“透明性”。
2. 拉開檔次評價
求解最優化問題
(7)
得到權重為:
代入得到德爾菲調查的拉開檔次法綜合評價結果見表1。
四、技術選擇
1.行業分布
(1)得分排名前10個課題行業分布
沈陽裝備制造業最重要的前10個課題中,專用設備制造業占6個,通用設備制造業2個,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個1個,所占比例見圖1。
(2)排名前15個課題行業分布
最重要的前15個課題中,專用設備制造業占6個,通用設備制造業7個,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各1個,所占比例見圖2。
(3)排名前20個課題行業分布
最重要的前20個課題中,通用設備制造業占8個,專用設備制造業占6個,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各3個,所占比例見圖3。
2.預期實現時間
課題技術的預期實現時間是技術選擇重要依據,在排名前10課題中,預期實現時間集中2013年-2016年,特別其中預期有一半可在2013年實現,2014年和2015年實現的各2個,另外還有一個將在2016年實現見圖4。
3.制約因素
制約課題技術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六個:政策法規、人力資源、研發投入、基礎設施、技術可行性和市場可行性。但制約前10個課題的發展因素主要是研發投入,基本占到一半。其次的制約因素是技術可行性和基礎設施,但對于某些課題而言,這兩個因素影響較大,比如基礎設施對排名第四的課題,技術可行性對排名第7的課題制約就很大。對所有前10的課題而言,人力資源和政策法規制約則很小見圖5。
4.發展路徑
技術的發展路徑一般有四種:原始創新、集成創新、二次創新、引進模仿。排名前10的課題技術最優的發展主要還是集成創新,即綜合多種技術基礎上進行技術的創新發展,但對排名第4的課題,專家組認為應該進行原始創新見圖6。
五、技術選擇建議
通過以上拉開檔次分析評價,得到沈陽市產學研方面的主要專家對技術選擇的傾向??傮w來看,對沈陽的經濟、技術和生活比較重要的技術有:瀝青路面全厚度再生快速修復關鍵技術及裝備實現國產化,研發中大型精密臥式加工中心,高檔專用數控機床關鍵技術產業化,百萬千瓦1Mn18Cr18N護環試制工藝研究,AP1000核主泵,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究,電渣熔鑄大型水輪機固定導葉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飛機用新型D357鋁合金鑄造艙門制造技術研究,農產品深加工機械化技術研究,核二級泵國產化。
上述技術將對沈陽市的產業發展、技術的進步,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影響。然而研發的不足可能制約這些技術的發展,這需要企業和政府的共同的努力,政府和企業都應高瞻遠矚,克服當前資金方面的困難,加大研發的投入,才能在未來獲得更大的回報。沈陽市政府則可為企業打造一個較好的金融平臺,使得企業更容易進行資金的融通,或者加大對研發投入的補貼,以促進技術的發展,為沈陽裝備制造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裝備制造業中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畢夢林:技術經濟學[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2] Barro R.:X. Sala-I-Martin. Convergenc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100(2): 223-251
[3] Romer P.M. 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5: 3-22
[4] Romer P.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5): 1002-1037
[5]中國未來20年技術預見研究組:中國未來20年技術預見.科學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