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人們在理論上對發展第三產業還存在著許多錯誤的認識。具體包括:一是不能正確把握價值規律的內涵,認為第三產業不能生產價值,從而存在著輕視第三產業的問題;二是不能正確把握產業發展的趨勢,從而存在著對發展第三產業的自覺性不夠,動力不足的問題;三是不能正確把握政府在發展第三產業中的角色定位,從而存在著對第三產業扶持引導不夠的問題。不從根源上改變這些錯誤認識,就不可能出現加快推進第三產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第三產業 理論認識 價值規律 趨勢 政府作用
當前,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已經進入黨和國家的重要決策,各級黨委政府也都制定了本地區、本部門加快推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政策措施能否化成各級干部工作中自覺的、主動的行動,而不僅僅是消極地、被動的應付,又直接關系著這些政策措施的成效。但是,在當前干部隊伍的思想認識中普遍存在著對第三產業排斥,對產業發展趨勢認識不清和不能正確把握產業發展規律的現象,這些也成為了影響和制約第三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正確認識價值規律的內涵——解決輕視第三產業的問題
要放手發展第三產業,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對其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問題,是正確地評價其地位作用,并重視它、發展它,還是忽視它、輕視它,甚至歧視它、打擊它,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反映到經濟決策和執行當中,形成截然相反的兩種局面。但是在我國,輕視第三產業的思想認識并非現在才有的,而是源遠流長。古代,由于受儒家義利觀的深遠影響,長期存在著重農輕商,乃至抑商的現象。在思想觀念上,統治者反復強調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強化本末意識;在政策措施上,統治者通過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限制商人政治權利,堵仕途之路,不許其后代做官;利用稅收制度懲治商人;對重要行業采取官營,不許商人染指;對商人的穿衣、建房、乘車作出歧視性規定等等政策措施限制商人的政治權利,限制商業的發展。
清末,在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的威懾和沖擊下,我國的國門被迫打開,一批仁人志士也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認識到了工業革命的巨大威力,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認為只有大力發展工業才能建設強大的國家,只是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這種實業救國的理想也未能完全實現。但是,這種對于工業化的憧憬和向往卻深深地影響了后人。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們加快了工業化的進程,很長的時期內,甚至提出了很多超出歷史階段的目標和措施,如大躍進等等。后來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也主要是物質層面的現代化目標,主要也是工業現代化為主的一個目標。這種對工業化的熱情,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后。
1981年上半年,《世界經濟導報》接連發表了多篇理論文章,介紹第三產業的相關概念和理論。目的就是解決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低與人們的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同時想開拓更廣泛的就業門路。當時北京有一個回城女知青自謀職業,辦了一個“大碗茶”公司,在天安門賣涼茶,安排了一批農友就業,被報紙傳為佳話。下半年,形勢大變,北京一些權威人士嚴厲批評第三產業的概念“不三不四”、“莫名其妙”、“非驢非馬”,是“滲透著資本主義本質的概念”,發表多篇文章,橫加貶斥,之后,第三產業的概念在報刊上銷聲匿跡。直到1984年胡耀邦總書記提出放手發展第三產業和時任的總理發表一系列講話才發生了改變。1985年4月5日,國務院同意并轉發了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第三產業的概念才開始為人們所認可,發展第三產業的思想才開始為人們所認識,但是,對第三產業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解決就業等初級層面上,在價值觀上還沒有充分的予以認識。
按照傳統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只有勞動才創造價值;價值是物化到商品之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流通等環節是不產生價值的,只是地主和金融、流通等資本家與商品生產的資本家分割剩余價值。多年以來,我們國家一直把這一理論奉為信條,輕視第三產業和從業人員服務人員,認為他們是不創造價值、不創造社會財富的“非生產人員”,是靠物質生產部門的布施養活的,因此指責他們“吃農民的飯、穿工人的衣”,而又“一不會種田、二不會做工”。但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忘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服務人員獲得工農生產的“飯”和“衣”,不是偷來的,也不是搶來的,而是向對方提供服務產品為代價的。服務人員一不會種田,二不會做工,就如同工人農民一不會教書、二不會治病一樣,是社會分工、各司其職的必然結果,沒有什么理由要加以非議。事實上,服務人員創造性的勞動不但能夠使人的消費欲望得到滿足,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從性質上看也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也能創造價值。如餐飲業,消費者到飯店里吃到可口的飯菜,經過了加工,包含著廚師、服務員以及經理等人員的共同勞動,還包含著他們的腦力勞動,包含著組織的才能和服務的技巧。如果說價值都是生產蔬菜的農民創造的,飯店都是在從商品的剩余價值中進行分割,那么就無法解釋同樣一盤菜,在高檔飯店里就賣那么高的價格的道理。正如曼昆所說的:“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1]。物品與勞務都是產品,都是財富,生產商品與提供服務也都是產業。我們在享受到同樣多的商品的情況下,優良的服務也能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滿足我們更高的消費需求。比如:在家里就能喝到送上門的牛奶,看到送上門的報紙,就能上網、看到好看的電視節目等等。
因此,要對第三產業真正重視起來,還是首先要在理論上突破陳舊價值觀的束縛,樹立正確的產業觀、產品觀和財富觀,真正認識到第三產業不但從使用價值上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且是創造價值的產業;第三產業所創造的勞務,同樣也是社會的財富;從事第三產業的人,與從事第一、二產業的人一樣,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從事第三產業并不低賤,不應受到人國家和社會的忽視、輕視,更不應該受人歧視。
二、正確認識產業發展的趨勢——解決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進行經濟決策,從事經濟工作,要按經濟規律辦事。如果對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不清楚,這就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經濟決策,甚至有可能做出一些逆經濟規律而動的決策來。
產業的發展與演變,自有其內在的規律,但是其發展演變的規律卻總為層層經濟迷霧所籠罩,經過了多代經濟學人的努力,才日漸清晰。早在十七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威廉#8226;配第就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如海員的收入要比農民的收入要高4倍,以從事海上運輸為主的荷蘭要比從事農業的法國富裕等等)總結出:“制造業的收益比農業多得多,而商業的收益又比制造業多得多”的結論,從而第一個發現了產業間的不同特點。
十八世紀,英國另一位經濟學大師亞當#8226;斯密在其《國富論》中也作了類似的論述:“按照事物的自然趨勢,進步社會的資本,首先大部分投在農業上,其次投在工業上,最后投在國際貿易上。這種順序是自然的。”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兩名詞最早流行于20世紀20年代的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當時把農業、畜牧業、漁業、林業和礦業稱為“第一產業”,把制造業稱為“第二產業”。經過研究,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阿倫#8226;格#8226;費希爾認為第一、第二產業并沒有窮盡全部經濟活動,因此他將第一、二產業之外的所有經濟活動都稱為第三產業,于1935年提出了第三產業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為經濟學的研究開拓了視野,為產業經濟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940年,英國學者科林#8226;克拉克(繼承人)(Cllin Clark)在《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提出了三次產業分類法。克拉克基于他所收集的20多個國家各部門多年的勞動投入和總產出的資料,驗證了配第的觀點:“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的就業不斷降低,第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將增加,亦即勞動力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轉移”,這就是后人所說的配第-克拉克定理,經過了克拉克的充分論證,足以讓人信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0世紀40年代開始,著名美國經濟學家西蒙#8226;庫茲涅茨致力于對各國產業結構變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在其著作《現代經濟增長分析》、《各國經濟增長》中,提出了現代經濟增長理論。這一理論不僅證實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廣泛更深入地探討了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他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增長和按人口平均的國民收入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社會產業無論是產值結構還是勞動力結構都在變化,其變化的一般趨勢是,農業部門的產值份額和勞動力份額都趨于下降,工業部門和服務業部門的產值份額與勞動力份額都趨于上升,但在這兩個部門變化趨勢略有不同,工業部門在產值份額持續上升的同時,勞動力份額處于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的趨勢,服務業部門在產值份額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的同時,勞動力份額呈現上升幅度較大的趨勢。”這些研究一是從投入結構發展到產出結構;二是使結構變革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更加明確,有利于對結構變革規律的把握;三是分析了其演變的原因:一是需求誘導;二是對外貿易;三是技術革新。
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的錢納里,基于他對101個國家從1950年到1970年間統計資料所進行的深入研究,構造出的著名的“世界發展模型”,由發展模型求出的一個經濟發展的“標準化結構”。許多國家就拿著這張表與自己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的演變)過程“是否正常”。我們國家也有許多學者拿著來對照我們改革過程當中經濟結構是否出了問題。從其研究中成果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民人均收入的增長,各個國家中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和第三產業勞動力占全體勞動力的比重都在增加;二是經濟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中這兩個比例更高。
通過上述論述,我們還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既然根據經濟學的分析論證和統計學的統計分析,可以證明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第三 產業必將超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成為拉動GDP的最大產業,同時也是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這也是各國長期經濟發展中顯現出來的一個規律,那么我們國家是不是會因為我們的國情的“特殊”,其經濟的結構變遷就可以不符合上述的規律呢?結論是否定的,因為這是經濟發展的普遍的規律。我們應當正確把握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順勢而為,自覺運用這些研究成果指導我們的工作,促進本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這也與黨的十七報告中提出的“三個轉變”中,要求“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以及“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的要求相一致的。
三、正確認識政府角色定位——解決缺乏支持引導的問題
對于如何發展第三產業,我國政府在其中應當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不同人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既然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發展會產生對第三產業的需求,也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和基礎,那么,我們只要去全力發展第一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也就會自然地發展起來;與之相反,有人則認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并不是自發的,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予以規劃、引導和扶持,特別是在我們國家,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就更需要政府的規范和引導。這就涉及到一個理論上的古老的爭論,也是經濟學發展三百年以來發展的一條線索[4]:自由主義經濟學與國家干預學說之爭。
1.經濟自由主義的主張。經濟自由主義完全以個人欲望的滿足為依據,提出了追求自身最大投資利益的“經濟人”假設,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系統的自由主義學說體系。關于資本在產業間的流動,亞當#8226;斯密說:“對于私人利潤的考慮是資本所有者決定投資農業、制造業,抑或某種批發零售業的唯一動機。”[5]假若勞動、土地或資本在某一行業比另一行業獲致較高的報酬,這些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將把它們從報酬較少的行業轉移到較高的行業。原來供過于求的行業提供的較少報酬引致部分業主向報酬高行業轉移,直到所提供的報酬與其他行業大致相等為止,而原來供不應求的行業因為新的業主的加入而報酬降低,直到與其他行業報酬大體相同為止。這也就是經濟自由主義所主張的讓“看不見的手”,也就是價值規律來配置市場的資源,從而把資源引導到最有效率的產業。
而對于政府的作用,斯密把他定義為“守夜人”的作用。也就是說,政府發揮作用的目的是如何保證企業和個人的天賦自由權得到充分實現。取消國家的干預,天賦自由才會得以實現,社會經濟才能有效地運行。他說:“凡是一種學說,如要對于特定產業,予以異常的獎勵,違反自然趨勢;以社會上過大部分的資本,拉入這種產業,又或要對于特定產業,加以異常的限制,違反自然趨勢;強迫一部分原來要投在這產業上的資本,離去這種產業,那實際上,都是顛倒他所要促進的大目的。那只能阻礙社會富強之進步,不能使它增加。”這種學說,反對國家的干預,反對對于特定產業的異常獎勵和限制,主張異常的獎勵是在顛倒本來所要促進的目的,從而主張讓資本在不同行業間自由流動。
依此推論,對于第三產業的發展,政府無須格外操心,只需要按照斯密的觀點做到維護和平,建立一個維持嚴密的執法體制,提供教育和其他最低限度的公共事業就可以了。
2.國家干預學說。對經濟自由主義相對的理論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學說。這種學說主張,個人欲望某種程度上要服從社會利益、社會需要。這時候,國家的角色就不只是“守夜人”了,而變成了社會經濟的調節者、干預者、引導者、管理者。相比之下,這兩種角色有著巨大的反差。
3.政府在第三產業發展中的功能定位。對于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以上兩種學說雖然有爭論,但是大家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兩種學說的一致性,即兩者都是產生于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理論,即使是國家干預學說,也只是相對于經濟自由主義那種自由放任政策的一種修正,(由守夜人變為調節者)它所主張的干預也是一種間接的、宏觀的調控措施,與我們國家過去所實行的那種國家計劃完全不同,也遇到現在我們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與調控,無論從指導思想、政策措施,還是調控手段上都有很大不同。
那么,在我們國家,對于第三產業的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政策措施的確定應當考慮以下兩個大的方面:
一是要考慮到我們的目標建立并完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然是市場經濟,那么國家在制定發展和三產業的政策措施時必須遵循一些市場經濟的基本的要求和規律,要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的自我調控機制的作用,否則,我們就會背離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重回到計劃經濟時代,已經被過去的實踐所否定的老路上去。也就是說,在發展第三產業方面,國家只需要做好維持好市場的秩序,提供公正的司法,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公共事業這三件事情就可以了。因此對第三 產業發展的方針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
二是要考慮到我們國家是從計劃經濟轉變過來的,市場經濟體制還遠沒有健全,許多體制和機制還需要改革完善,甚至需要攻堅,這些也不是市場所能扮演的角色。具體需要國家做到:把握發展大局、加強規劃引導、深化改革開放、加大政策支持。
(1)把握發展大局—把握戰略,處理關系
把握戰略,就是要把握推進第三產業發展的大戰略。處理關系,就是要正確處理產業之間的發展關系,正確處理政府指導與市場化、社會化推進的關系。并不是所有的事情,包括一些企業都讓我們政府去成立,去具體運作,而是充分調動市場和社會的力量。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掃除障礙,搭建平臺。
(2)加強規劃引導—找準優勢,合理規劃
找準優勢,就是要求政府應當努力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而不是完全放任的,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政策引導作用、排除障礙作用。各地區可以通過對本地區比較優勢的找到自己的主導產業(從靜態角度來分析,指發揮現有的優勢),也可以通過動態的分析找到自己要優先發展的產業,從而引導產業結構的優化。不能只注重當前的比較優勢的發揮,還要著眼產業的長遠發展。即在國際交往中,不僅要考慮靜態比較優勢(如在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資本要素比較富裕地區,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更要從動態中考慮比較優勢轉移和發展。合理規劃,就是要合理規劃全市應當重點發展哪些產業,在哪里布局,怎樣去引導(重點扶持哪些園區)等等。
(3)深化改革開放—消除壟斷,掃除障礙
政府應當深化改革,在市場準入上為第三 產業的發展掃除障礙。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雖然我國已經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目前在第三產業發展方面政策還不夠開放,許多服務行業都由國有企業進行著不同程度的壟斷經營,如鐵路、通訊、電力、民航、郵政、金融、城市公用事業等等。從實踐的經驗中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凡是越是政企不分,壟斷越嚴重的行業,其發展的速度就越慢,其所提供的服務與人民群眾的需求的差距就越大。如鐵路行業,目前還是政企不分,壟斷經營,其發展的速度也最慢。現有鐵路運行里程平均到每個中國人身上只有55毫米,其三十年來也只增長了60%,與GDP、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翻幾番的速度相差很遠,以致于每到節假日鐵路總是一票難求。要破除壟斷,需要國家有深入推進改革開放,逐步放開市場準入,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加大政策扶持—打下基礎,推動起步
目前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還很薄弱,第三產業的投入還很少,基礎設施仍很落后,應當加大投入。建設好第三產業發展所必需的交通、能源、通訊等必要的公共設施,這也是第三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往往是單個的資本無力完成的,必須由政府搞好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第三產業的大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只有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政策的扶持,才能促使我們國家和當地第三產業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英]亞當#8226;斯密:國富論[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2]何正斌.經濟學300年[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3]牛竹梅: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
[4][美]曼昆:經濟學原理[M].梁小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