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全球化浪潮襲卷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立于這股強大的潮流之外。由于經濟全球化是在資本主義主國家的主導下一步步推進,所以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本文將從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負面效應以及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這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經濟 負面效應 策略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深遠而復雜,由于各國之間經濟實力存在差異,各國從全球化進程中得到的機遇和利益是不同的。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加快,這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來說,帶來了許多的負面的效應,對發展中國家的主權、經濟安全、價值觀念等都提出了挑戰,稍不留神,也許就會付出沉重代價。
一、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負面效應
除了東亞等少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以外,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被動參與者,1997年泰國的經濟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下面,從幾個方面談談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消極影響:
1.競爭不利
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跨國公司規模的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產生了負面效應——使其處于全球競爭的不利地位。首要原因就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較強的經濟依附性,其二是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相對而言是掌握著主動權的,從現存的國際經濟貿易規則中就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的貿易規則是發達國家為主導制定的,例如:某些勞工標準和信息技術產品協議等。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發達國家因掌控著國際經濟體系,再加上擁有資金和技術等幾方面的優勢,自然會形成當前的局前——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遠遠拋在后面。發展中國家出現一系列問題不可小視,如:資本匱乏,技術較落后,高級人才嚴重流失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基礎本就不穩固,市場發育也不盡完備,因此,經受不住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極易產生國內經濟動蕩,嚴重的會產生經濟危機。
2.金融風險與經濟沖擊
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一定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電子化交易使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為市場交易提供便利,也為金融界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還有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因其依托國際互聯網而存在,大額資金可以在幾秒中的時間里轉向任何一個有利可圖的地方。而且,穩定金融秩序和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性發展中國家卻普遍忽略。不少的發展中國家為一時資本流入本國所帶來的利益所誘惑或者為外壓力所推動,紛紛不顧國情開放金融市場,由于他們的金融體制不完善以及金融監管能力不強,盲目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國內政府宏觀金融調控能力又相對較弱,國際上又無相應的協調、管理與監督機制,就會使金融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消極影逐一顯現,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造成較大的沖擊。例如:1994年發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出現的亞洲金融危機都是在盲目開放金融市場的情況下發生的典型案例。
3.局面尷尬
發展中國家旨在大力發展經濟和提高本國民生活水平,努力實現工業現代化,可是一再被發達國家指責為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環境。事實上,發達國家更應對已經形成的環境污染結果負責,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和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產業越來越多的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從長遠來看,還會將這種影響擴大到影響到整個世界的大發展。
4.發展不平衡
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這方面的突出表現是目前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后于發達國家,直接的后果就是那些處于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將會更加貧窮經濟落后。據統計數據顯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均GDP的差距已從1983年的43倍擴大至2000年的60倍。目前,富國與窮國人均收入差距懸殊,已經由1960年的30:1擴大到1997年的74:1。最不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獲利極微,甚至是沒有任何好處。
5.主權沖擊
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這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遇到的的最大問題。首先,經濟全球化要求各國家都要一定程度的讓渡和共享經濟主權。由于經濟實力的差別,發展中國家會提供了更多的條件。這就形成了讓渡與共享的不對稱局面。其次,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范圍內市場力量不斷加強。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不斷擴張,沖擊著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產業,進而威脅國內市場安全,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權力進一步減弱。最后,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需要成立了一系列的專門性國際經濟組織,這些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無疑形成一定的約束。
二、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1.開展“南南合作”
由于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居多的國際經濟規則是由發達國家主持制定。所以,發展中國家沒有分享那些好處……在貿易談判中,發達國家利用本國經濟實力,強行擬定符合本國利益的協議。所以,發展中國家應該從自身利益出發,盡快熟悉全球化國際規則,對 “扶強抑弱”的傾向要有深刻的認識,以應對發達國家對本國的經濟沖擊,有效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將每個發展中國家的力量集中,團結合作,與現存的不合理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進行斗爭,依靠集體的力量迫使發達國家在制定國際經濟規則時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2.參與區域經濟合作
在世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區經濟合作是集體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較為有效的途徑。從1992年英鎊危機來看,這次危機并沒有對歐盟國家產生很大影響,只因為歐盟建立了歐洲貨幣體系。由此可見,區域經濟合作既是發展中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過渡階段,也是抵御發達國家對本國經濟沖擊的最好武器。東南亞金融危機我們都不陌生,東南亞金融危機之所以持續一年半之久,就是由于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之間缺乏區域經濟合作。時至今日,發展中國家在利用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本國經濟以及合力對外的方面已積累了諸多成功經驗。現有“東盟”、 “海灣合作委員會”,“東南部非洲共同市場”、“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等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這些組織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幫助發展中國家逐步走向全球化競爭的必經之路,其組織成員國形成的合力能夠更有力的應對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