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增長迅速并在國際市場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的對外貿易增長主要來自于外商投資企業領頭的加工貿易,中國扮演著“世界打工仔”的角色。與此同時,產品內國際分工與貿易(在中國的典型表現是加工貿易)也成為了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各有不同,而如何測量產品內貿易是進行研究的基礎,也是大多數研究的難點之一。本文將在已有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對產品內國際貿易的主要測量方法進行總結和問題比較。
產品內國際分工和貿易意味著從概念設計到生產制造再到售后服務的整個過程的分工及貿易,即包括研發設計和銷售維修等服務環節的完整地分工和貿易。但是,由于統計,特別是國際服務貿易統計方面的原因,這樣的產品內國際分工和貿易沒有辦法進行普遍的測量,因此,在學術研究領域,對產品內國際分工與貿易的測量主要集中在能夠獲取相對完整統計數據的生產制造階段?;谶@樣的處理方式,學術界對產品內國際分工與貿易的測量主要有三種方法。
一、產品內國際貿易的測量方法
1.基于零部件進出口貿易的測量方法
由于產品內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主要體現為零部件等中間投入品的跨國界/關境交易,而且零部件的進出口數據在HS96/02和SITCRev.2/Rev.3分類統計數據里面都可以獲得(雖然數據篩選過程比較繁瑣),所以,很多學者都曾經采用這種方法測量產品內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
Feenstra Hanson(1997)利用投入品的購買量以及該投入品在全行業的進口使用比例計算了美國制造業進口的中間投入品。Ng Yeats(1999)利用區域間和區域內的零部件貿易數據研究了東亞國際生產分享的原因、性質、幅度、動機。
Arndt(2004)利用美國和墨西哥1989—2002年的季度數據從總體商品貿易、制造業貿易和乘用車以及機動車零部件貿易三個層面進行了回歸分析,實證了進出口國的GDP、真實匯率、以及貿易自由化政策變化對跨境生產分享環境下雙邊進出口的影響。
2.基于投入—產出表的測量方法
由于很難從進出口貿易數據里面分離出所有產業的全部零部件數據,而且貿易數據本身無法反映生產加工過程中的投入品來源及其增值情況,因此,Hummels等人首先提出利用投入產出表測量產品內國際分工和貿易國內外不同增值的方法(即HIY法)。Hummels等人提出了兩個不同的垂直專業化測量方法,一個方法是計算VS值,即一個國家的出口品中包含的進口投入品的價值,基本計算公式是:
其中,k代表國家,i代表產品。
另外一個方法是計算VSI值,即一個國家的出口品中被進口國當作中間投入品的價值,基本計算公式是:
其中i代表產品,j代表國家k出口產品的目的國。
由于VSI要求雙邊貿易流與各國的投入—產出表相匹配,難度比計算VS大很多,所以,一般研究都是計算VS值。由于VS值本身不容易反映一國的貿易結構和生產結構,所以,通常需要計算VS占出口的比值,即VS比率。進口的中間投入品數據需要借助投入—產出表獲得。最終可以得到垂直專業化指數的基本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u為1xn維的單位元素向量,為nxn維的進口系數矩陣,I是單位矩陣,是n×n維的國內系數矩陣,X表示n ×I維的各部門出口向量,n是產業部門數目,是各產業部門出口之和,是里昂惕夫逆矩陣,它表示各部門進口的中間產品成為最終出口產品之前,在第2、第3、第4.……第n階段體現在國內產出上的一種直接和間接的循環利用效應。上述公式允許商品出口前在國內經濟的各個部門循環流通,包括服務部門。
Hummels等人通過四個案例分析和10個OECD國家及新興市場化國家(愛爾蘭、韓國、臺灣、墨西哥)的投入產出表等方法計算出口品中包含的進口中間品的價值(VS值)來衡量產品內垂直分工的程度。按照他們研究計算的結果估計,產品內貿易可以解釋樣本國家1990年總出口的21%,垂直分工自從1970年以來增長了30%,并且垂直分工的增長可以解釋這段時間樣本國家總體出口增長的三分之一或更多。
Dean,Fung Wang(2007)利用改進的Hummels公式和中國的投入產出表以及將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分離的數據,分析了中國貿易分時間、產業、出口目的地、進口來源地等不同情況下的垂直專業化程度。
3.基于加工貿易數據的測量方法
在參與產品內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時候,許多的發展中東道國往往以加工貿易方式承接從發達國家分離出來的生產階段或環節。這種先進后出的加工貿易跟Hummels等人定義的垂直專業化生產完全一致,甚至更加標準,因為按照中國海關關于加工貿易的管理規定,加工貿易方式下的加工品必須全部而不是部分再出口。因此,部分學者采用了基于中國加工貿易數據的方法測量中國參與產品內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程度。
張紀(2007)利用進料加工貿易總額代表中國參與產品內國際分工的狀態,采用國內30個省市的數據進行了面板分析。
高越、高峰(2006)建立了一個關于產品內分工與FDI關系的數理模型,并用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數據代表產品內貿易數據與FDI進行了協整分析和誤差修正分析,證明FDI與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二、幾種主要測量方法存在的問題
上述三種測量產品內國際分工和貿易的方法在實際應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簡單分析如下:
利用零部件進出口數據進行研究,會存在下列問題:(1)很難完全區分零部件與終端產品,比如半導體、電視顯像管、發動機等產品顯然屬于零部件產品,但是,在SITC的統計數據里面它們都是單列產品編碼,并未標注為零部件,一旦漏過,就會低估零部件貿易;(2)零部件數據有時候被加總處理,比如辦公機器和自動數據處理機器的零部件就沒有分開;(3)零部件數據有時候并沒有列在所屬的終端產品編碼下面,比如汽車產品里面并不包括儀表、電池、輪胎、油漆等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分屬于其它不同類別的產品編碼)(4)零部件貿易數據本身無法顯示國際分工狀況.
利用加工貿易數據進行研究,細分數據的獲得是首當其沖的問題。國內學者通常利用加總的加工貿易數據代表中國參與產品內國際分工和貿易的數據,根據Feenstra Hanson (2003)、Wang Wei(2008)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很多而且很嚴重,因為不同產業的加工貿易情況相差很大,一旦將數據進行加總處理,就完全人為地消除了這種真實的差異。
同樣,利用投入—產出表進行研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問題:(1)投入—產出表假定國民經濟所有部門具有相同的進口品投入系數。這一假設顯然不符合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進口品投入系數相差很大的事實。(2)該方法還存在兩個固有問題:一是需要對不同統計口徑的產業分類進行合并匹配,比如聯合國貿易統計使用的HS分類法需要與一國投入—產出表的產業部門分類相匹配;但是,一國不同年份的投入—產出表本身的產業部門分類也可能不盡相同,因此,合并加總數據的過程往往就是數據失真的過程。二是投入產出數據的不完整,比如中國只有幾年的數據,即1992、1997、2000,需要對缺失數據的年份進行統計替代,即用己有的數據直接替代沒有數據的年份的投入—產出表,其存在的問題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現在主要的產品內貿易的測量方法既有其被研究者普遍采用的原因,又存在各自的問題,研究者應仔細分辨不同的測量方法的優缺點,根據所研究角度和關注點的不同,選擇不同的。
參考文獻:
[1]Feenstra, R.C. G. H. Hanson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outsourcing to China\"[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 120(2):729-761
[2]Hummels,D.,Rapoport,D. and Yi,Kei—Mu.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Trade\", 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1998
[3]田文:產品內貿易的定義計量及比較分析[J].財貿經濟2OO5a(5)
[4]張紀:產品內國際分工——動因、機制與效應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