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我國中小企業而言,當務之急應該是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的建設,離開制度化的基礎,談任何時髦的管理模式都是妄談。筆者認為要想使我國中小企業在日益激烈的經濟環境中獲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要有相應的制度框架給予支持。
[關鍵詞]中小企業 制度化管理體 理念
一、制度化管理的涵義
制度化管理是公司治理中強調依法治企,法制規章健全,在管理中事事處處都有規章制度約束,因此以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視管理方法的科學化。
公司的制度化管理這種模式的最大好處有這樣幾點:一是可將優秀人員的智慧轉化成為公司眾多職員遵守的具體經營管理行為,形成一個統一的、系統的行為體系;二是能夠發揮企業的整體優勢,使企業內外能夠更好的配合,可以避免由于公司中的員工能力及特點的差異,使公司生產經營管理產生波動;三是為公司員工能力的發揮制定了一個公平的平臺,不會因為游戲規則的不同、評分標準的不同,對員工努力的評定產生大的誤差;四是有利于員工更好的了解企業,能夠更好的規范企業的工作流程,讓員工能夠在其中找對自己的位置,有法可依,使工作更順暢。
二、制度化管理對中小企業的作用
1.利于企業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化管理意味著程序化、標準化、透明化。因此,實施制度化管理便于員工迅速掌握本崗位的工作技能,便于部門與部門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及上下級之間的溝通,使員工最大程度地減少工作失誤。同時,實施制度化管理更加便于企業對員工的工作進行監控和考核,從而促進員工不斷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
2.制度健全而規范的企業更容易吸引優秀人才加盟
一方面,規范的制度本身就意味著需要有良好的信任作為支撐。在當今社會信任普遍處于低谷之時,具有良好信任支撐的企業在人才競爭中很容易獲得優勢;另一方面,規范的制度最大程度地體現了企業管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人們普遍愿意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參與競爭和工作;同時規范而誘人的激勵制度是企業贏得人才爭奪戰的最為有力的武器。
3.利于企業運行的規范化和標準化,促進企業與國際接軌
“一切按制度辦事”是企業制度化管理的根本宗旨。制度化管理是企業的“低文本文化”向“高文本文化”過度的具體表現。企業通過各種制度來規范員工的行為,員工更多的是依據其共同的契約即制度來處理各種事務,而不是以往的察言觀色和見風使舵,使企業的運行逐步趨于規范化和標準化。
4.制度化管理能強化企業的應變能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制度化管理使企業管理工作包括市場調研、供應商及客戶的管理和溝通等工作都得以規范化和程序化,在企業內部形成快速反應機制,使企業能及時掌握市場變化情況并及時調整對策.也使整個供應鏈的市場應變能力得到增強,從而提高供應鏈和企業本身的競爭力。
三、我國中小企業制度化管理的現狀及改進建議
1.缺乏明晰的理念
公司理念主要要搞清楚企業與員工的關系、企業對待人才的理念、企業對待消費者的理念、企業與合作伙伴的關系、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的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優勢。企業與員工的關系要明確的是,企業如何處理與員工共發展的關系。是繼續堅持以前資本家與員工的雇傭關系還是秉承社會發展的需求,提倡以人為本。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人、財、時間已成為新時期企業三大最核心資源,而人作為企業戰略資源最核心的要素,如果處理不好企業與員工的關系,企業的發展必將受到阻礙。在企業與員工的相處關系中,具體來講處理好如下三個方面問題即可:
(1)企業與員工要形成共同價值觀。企業所有的戰略遠景規劃、所有采取的管理變革活動、所有的經營創新能否站在同一平臺與員工有深層次的溝通,能否真正在心靈深處獲得理解和共鳴,在此問題上,企業需要員工能夠理解公司所有的行為,進而推動公司發展,而員工所關注的是企業的管理行為能為員工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兩者有矛盾的地方,但同樣兩者不矛盾,都在關注利益,區別在于是公司的大利益和員工的小利益。
(2)企業能充分尊重員工的需求。員工的需求相對比較簡單,一方面是精神層面的需求,第二方面是物質待遇方面的需求,第三方面是員工職業發展空間的需求,如果在職業發展上企業提供不了足夠的發展空間,那么員工的流失也是必然的。
(3)企業要將員工的職業生涯與企業的發展高效整合。企業需要及時、有計劃的將公司發展規劃、企業發展變革、企業的近、中、遠期目標及時向員工貫徹,并力求讓員工充分理解并支持公司的苦衷,避免發生上下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2.缺乏明確的戰略規劃
如果企業比作一個生命體的話,戰略就是生命體的靈魂和骨架,而具體執行計劃細節就是生命體的血肉。無靈魂和骨架的生命體能存活多久?有了明晰的戰略規劃,為企業的綜合運營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導,為企業各個作業單元的具體操作指明了方向。沒有戰略規劃的企業,將導致整個企業沒有明確的目標,企業行為沒有方向、公司上下無法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公司各個作業層將盲目作業、公司執行體系混亂等。要明確戰略規劃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1)公司戰備定位要清晰。要明確公司現在和將來公司發展的區域嗎?從事于哪個行業?服務于哪種層次的目標市場?為滿足目標市場需求我們將提供什么層次和什么品類的產品呢?
(2)公司的總體經營目標要清晰。公司的經營目標由兩大部分構成:一是財務目標;二是定性目標。企業財務目標由此可派生出各個部門、各個崗位、各個區域、各個客戶的財務指標。而定性指標則是衡量企業各個部分、各個崗位工作素養提升的標尺,各崗位工作素養又反作用于公司財務指標的達成。
3.缺乏有效的制度建設或強有力地制度推行體系
全球化經濟時代的到來,決定了企業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要與時俱進,但作為企業管理最基礎的制度化建設仍非常必要。企業管理是靠“人治”“法治”,眾說云云,法治是大勢所趨,“法治”的基礎就是制度化。
然而缺乏制度,或制度執行不力,企業就會出現以下狀況:
(1)“人治”大于“法治”,人情比制度重要,人情可凌駕于企業制度之上,這必將形成拉幫結派、官僚作風的人際關系怪圈,圈外的人永遠無法進入到圈內或者圈中心,此種情況之下工作能否執行開展,人情占重大份額,而不是工作目標占據主導。
(2)公司總體目標與各自部門目標脫節。公司總體目標是由各個職能部門目標實現才得以實現,可無制度管理,企業會出現,高層狠抓企業總體目標,可忽視企業各職能目標達成,各職能部門由高層并沒給自己部門明確的目標和相關的績效管理,工作處于無壓力、無動力狀態,自然職能部門目標也是浮于水面而已。
(3)公司部門目標與部門員工目標脫節。由于公司部門目標只是“鏡中花”、“水中月”,部門內部員工的工作目標不明確、不清晰、更談不上工作績效管理,員工工作無標準、無壓力、無動力是自然而然了。
要避免這些問題出現,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企業職能體系。包括公司整個組織結構、公司各個部門職能、各崗位職能、權限;各企業崗位上下級隸屬關系,公司匯報體系、公司監控體系。企業職能體系建設一定是因事設崗位、因需設崗、各自崗位職能清晰、可行,一旦確定各自的崗位職責,必須無條件嚴格執行,保證各自工作質量和數量。企業的職能體系為各部門以及員工介定了工作標準,明確了各個部門,以及員工的工作權限,清晰的告訴了員工企業需要他們做什么,做到什么標準。
(2)公司行政管理制度。公司的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用來規范企業行政管理規范、人事管理制度、員工行為規范等,用來作為企業綜合管理的基礎性制度。
(3)公司績效管理制度。各個部門、各個崗位執行績效指標管理。職能體系明確了各個部門、各個崗位的職能,也即讓各位員工明確了個人需要做事情的標準,績效管理制度讓員工明確完成工作標準與否,將關系著員工個人的獎懲。
企業要想永葆青春活力,就必須要建立流程、管理流程,就必須要制定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企業只有實施了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才能總結出一套可以復制的模式,才能讓企業的基因代代相傳,才能真正地打造百年企業、百年品牌,從而保持活力與活性,為企業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 汪應洛:《世界500強企業制度化管理工具》.海天出版社, 2005
[2]范繼榮: 《轉軌時期中國企業制度化管理問題探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6
[3] 喻婷婷:《行政倫理制度化》.經濟期刊《消費導刊》,2010
[4]謝健:《民營中小型企業制度創新》[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5]滕曉麗:《中小企業管理制度精細化設計全案》.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6]吳海東: 《制度大全》.長安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