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開發是目前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課題,南通寺街歷史街區是其中較新的一個開發街區。本文在實地考察與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通過SWOT分析法對寺街的旅游開發進行初步評價,并提出相應的開發建議與措施,以期能為南通市打造新的城市旅游名片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 旅游開發 寺街
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的集中展現區,往往融傳統建筑、民俗風情、人物傳說、特色工藝等諸多元素于一身,是彰顯城市個性的獨特名片。實踐表明,歷史街區在保護和傳承當地文化、打造和宣傳地方旅游品牌等方面的獨特價值是任何人造景觀都無法替代的。因此,如何有效地保護和開發歷史文化街區,使其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得到旅游市場的認可,實現旅游發展與街區保護開發良性循環就成為目前研究的一個重點課題。寺街是南通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歷史街區,同時也是濠河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域的保護與開發正處于起步階段。本文選取南通寺街為例,展開對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發展模式的探討,以期能為南通塑造新的城市名片提供一些借鑒。
一、寺街旅游資源概況
寺街原名“天寧寺街”,因街內有天寧寺而得名。古街依寺而成,全長600余米,寬約3米,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是通城久遠歷史的見證。寺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東至南通中學界址,西至環城西路、官地街及柳家巷,南至柳家巷及大巷,北至胡長齡故居北側,總面積約為11.61公頃。
舊時該區域臨近州署,歷來為官紳、商賈居住地,可謂興極一時。時至今日,這里仍然保存著以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天寧寺為中心的建筑群,以及明清時遺留下來的院落式民居多處。同時,這里還誕生過許多南通的歷史文化名人和革命先烈,這些都是可供開發的珍貴的人文旅游資源。
二、寺街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
1.旅游發展優勢
(1)文風鼎盛,名人云集。寺街自古以來就是名人輩出的寶地,有人稱之為一座南通歷史革命遺跡、名人故居和名宅的博物館。街區中有李方膺(畫家)、胡長齡(狀元)、范當世(近代詩人)、徐益修(國學大師,南通四大才子之首)和徐立蓀(古琴家、針灸家)兄弟等文化名人的故居,此外,革命文化戰士史白的故居也在這里。時至今日,緊靠寺街的百年老校南通中學仍是名揚省內外的人才培養基地,先后走出20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2)佛教文化,源遠流長。位于寺街的天寧禪寺始建于唐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毗廬閣、藏經樓等主要建筑仍保存完好。天寧寺西北隅的光孝塔為五級八面磚木塔,塔身頎長玲瓏,民間素有“先有光孝塔,后有南通城”的說法,千百年來,光孝塔已成了古老南通的象征。
(3)區位優越,一枝獨秀。古人云“大隱隱于市”,寺街就頗有這種意境。在街區的周邊便是南通繁華的商業中心地區,一片喧囂,熱鬧非凡。而一步入老街區,便立有一種難得的恬靜之感,親切而平和,繁華與真淳的兩重天在這里得到了出人意料的和諧共生。
2.旅游開發劣勢
(1)資源類型比較單一。寺街的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民居建筑與文物古跡這兩大類,保護與開發的協調難度較大,要防止出現因為旅游開發而破壞街區原真性的狀況。另外,從旅游實踐來看,這些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資源不一定能夠得到游客的青睞,需要開發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旅游載體,才能將豐富的文化內涵轉化成游客群體易于接受的旅游活動項目。
(2)老街風貌亟待改善。在快速的城市化改造進程中,寺街一度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昔日勝景不復存在。目前的街區部分建筑破損嚴重,有些故居只剩部分建筑單體,急需進行保護性修復。此外,街區的生活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落后,傳統的商業街坊幾乎消失殆盡,小巷內的交通狀況也令人堪憂。
3.旅游開發機遇
寺街旅游發展的機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寺街的保護開發已經得到相關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南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9―2030)》為代表的一系列保護規劃已經編制完成,這意味著南通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已經逐步進入科學化、規范化管理與實施階段;另一方面是旅游市場日益活躍。南通的旅游客源市場總量這幾年呈現連續攀升的良好勢頭,而且游客群體對歷史文化類資源的旅游興趣也日益濃厚。文化氣氛重,生活氣息濃的老街區正在成為市場的新寵兒。寺街的開發可謂適得其時,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4.旅游開發挑戰
與其他歷史街區一樣,寺街旅游開發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1)旅游經濟發展與街區文化保護如何協調平衡;(2)旅游開發中的社區居民如何參與以及利益分配機制的建立;(3)歷史建筑如何實現“修舊如舊”與有機更新;(4)街區旅游開發的組織和運營管理體制如何構建等等。寺街旅游開發要想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相關部門必須要切實解決好以上面臨的諸多挑戰。
三、寺街旅游開發建議與措施
結合近年編制出臺的相關規劃與保護構想,南通寺街的開發總體思路已經初步確定,那就是圍繞寺街的名人歷史文化底蘊,重點開發名人故居游覽、佛教文化展示、傳統商業街坊體驗、歷史文化設施互動等主題產品,把寺街打造成為充滿文化氛圍和時尚魅力的街區,使之成為南通新的城市名片。在此,本文結合實地考察與問卷調查的結果,對寺街旅游開發提一些具體化的建議與舉措。
1.因地制宜,設計符合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
近幾年,各地的城市都在挖掘和開發古城資源,南通的寺街開發不能盲目模仿和簡單照搬,需要結合自身特色,開發出具有通派特色的旅游產品。總所周知,歷史街區的文化資源并不等于現成的產品,很多資質極高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推出后,市場反映平平。這就要求我們經過一番獨具匠心的設計和包裝才能將歷史文化資源轉變成為旅游市場所接受的暢銷產品。比如,寺街里的古民居建筑可以開發成有地方特色的客棧,盡量采用傳統裝飾和器具布置房間,使之具有復古的風格,使游客在客棧中體驗古人的一天;天寧寺的佛教文化也需要打破簡單燒燒香、拜拜佛的模式,可以引入素齋品嘗、慈善義賣等內容,豐富寺院活動的內涵;商業街坊的體驗除了恢復傳統布業、木作、紙扎、裱畫、點心、照相等店面外,還可以加入游客DIY環節,讓他們在老師傅的引導下學習傳統工藝的制作流程與技巧,游客做出的成品可以自行帶走;歷史文化設施的互動尤其需要加大產品開發設計的力度,游客不能再單純地傾聽導游對歷史文化的講解,而是要能夠變單向的溝通為雙向的互動,使其切實體會到文化的真諦。
2.組合出拳,打造寺街的旅游營銷品牌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旅游市場中,“酒香也怕巷子深”,寺街的旅游產業發展較晚,尚處于初級開發階段,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旅游產品體系。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街區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相比同類型旅游地明顯偏低,這就需要在品牌營銷運作方面下一番大工夫:一是編寫完整的營銷策劃方案,重點是設計切合市場口味的寺街旅游宣傳口號和旅游標識;二是加強與周邊重點景區、旅行社的合作,將寺街加入到南通旅游的經典線路中去,爭取吸引更多的客源,擴大市場影響力;三是細分目標市場,針對每個具體市場的特性,選擇最適合的媒體,采用該市場的潛在消費群體容易接受的方式,包括在知名媒體上播放寺街宣傳廣告片、參加大型旅游展銷會、舉辦特色文化節慶、發放寺街旅游宣傳紀念品等形式來開展促銷宣傳活動。
3.通力合作,營造和諧的景區旅游環境
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中會涉及到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多個利益主體,這些主體之間的利益取向常常會不同,這就會導致發生矛盾沖突。如果這些矛盾處理不好,將會直接影響到歷史街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寺街旅游開發中的利益主體主要有地方政府、社區居民、旅游經營商、旅游者等四大類,這些主體在街區旅游開發中發揮著不同的職能與作用。寺街旅游開發中要構建長效的運營管理機制,及時協調處理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一方面可以考慮在政府主導下建立景區管理委員會,通過定期召開座談會,編印旅游信息簡報的方式構建旅游利益主體間理性溝通的平臺;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重視法律法規、行業協會章程等約束性文件的制定與完善,加強對各利益主體的監督管理,從制度上杜絕惡性競爭的發生。此外,歷史街區旅游開發中應積極發揮第三方力量的作用,比如組建由文史專家、規劃師、評估師等參加的獨立監督委員會,客觀公正地對各利益主體的行為進行監測和評價,保證歷史街區弱勢利益主體的利益不被侵犯,同時也有助于提高矛盾解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結語
寺街歷史街區保留至今的街區風貌、民居建筑、空間格局等元素都是南通文化真實再現的寶貴的載體,對這一地區進行保護和開發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延續,也是推動地方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在今后的實踐中,我們需要深入處理好開發與保護間的各種關系,切實促進旅游經濟與街區保護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陳 炅 姚謙等:關于千年寺街的保護、建設和利用——張謇旅游文化系列談之四[J]. 南通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1)
[2]梅 青 孫淑榮等:歷史街區旅游利益主體的矛盾沖突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6)
[3]石堅韌:旅游城市的建筑文化遺產與歷史街區保護修繕策略研究[J].經濟地理,2010,(3)
[4]朱丹丹:鎮江西津古渡歷史街區旅游開發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2008,(15)
[5]孫媛媛:南通寺街—西南營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J].山西建筑,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