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現行知識產權法中的補償性損害賠償制度難以保護受害人權益、打擊知識產權侵權。國外知識產權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補償受害者的同時懲戒侵權者,雙向調節遏制侵權,值得我國借鑒和引入。
[關鍵詞]知識產權 損害賠償 法定賠償 懲罰性賠償
懲罰性賠償是在補償性賠償或名義上的賠償之外,為懲罰該賠償交付方的惡劣行為并阻遏其與相似者在將來實施類似行為而給予的賠償。它是英美法系侵權責任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通常針對科技發展給社會帶來的某些不容忽視的作用,例如保護消費者權益案件、公害案件以及知識產權領域案件。該項制度近年來也逐漸被我國法律所接受,目前在我國產品責任法領域已得到確認:自1993年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創設雙倍賠償制度以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2009年頒布的《食品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全面確立了產品責任法中懲罰性賠償的地位。而作為近年來在我國備受關注的知識產權,是否也需在法律中引入懲罰性賠償加以保護,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一、我國知識產權法中賠償制度的現狀
我國現行知識產權立法明確規定侵權損害賠償數額以補償權利人實際損失為限。如《商標法》第五十六條、《專利法》第六十五條、《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均規定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在此基礎上法律還規定了法定賠償,即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侵權人的違法所得難以確定的,可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確定賠償數額。如《商標法》和《著作權法》均規定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而《專利法》規定權利人的損失、侵權人獲得的利益和專利許可使用費均難以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型、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等因素,確定給予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賠償。
可見,我國現行知識產權法以補償性損害賠償為主,法定賠償為輔,但賠償數額均以實際損失為限。作為傳統民事責任制度核心的補償性損害賠償,其在知識產權侵權責任中的基礎性作用毋庸贅述。但因知識產權的無形性及侵權方式的隱蔽性,依現行立法計算出的損失往往低于實際損失,無法真正彌補受害人的全部損失,保護其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讓侵權人有利可圖,產生再次侵權的僥幸心理。顯然,單一補償性損害賠償難以滿足知識產權侵權責任制度的需要,不利于保護受害者權益,打擊知識產權侵權。反觀國外知識產權法,一些國家在補償性損害賠償的基礎上,還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更好地保護了受害者的權益,同時有效打擊了知識產權侵權的再生,其立法經驗可提供思考和借鑒。
二、國外知識產權法中懲罰性賠償的借鑒
在知識產權法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最典型的是美國,如其《專利法》第284條規定:“不論由陪審人員還是由法院決定,法院都可以將損害賠償金額增加到原決定或估定的數額的三倍。”《蘭哈姆法》(美國商標法)第35條(a)款規定,“評估賠償金時,法院可以判決已認定的賠償金的任何數量的總和,但不得超過該數量的三倍。”美國《統一商業秘密法》(各州普遍采用)第3條a款b款也規定:“如果發生故意或惡意侵占,法院可責令被告支付不超過上款中任何賠償2倍的懲罰性賠償金。”而我國臺灣地區《專利法》第89條也有類似規定,“侵害行為如屬故意,法院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損害額之三倍。”
另外,加拿大《著作權法》也規定,在侵犯著作權糾紛中,法院可判令侵權人向權利人承擔損害賠償金和侵權人因侵權而獲得的利潤,在確定以上兩個數額之后,法院仍可根據侵權人侵權的情節判令其向被侵權人承擔懲罰性賠償金。懲罰性賠償金的范圍為5000加元至50000加元。
比較國外知識產權法可以發現,懲罰性賠償制度是我國知識產權法中所缺少的。懲罰性賠償最高可將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提高到實際損失的3倍,這項制度的目的在于懲罰知識產權侵權人的主觀惡性,威懾今后類似侵權行為的發生,同時也在客觀上鼓勵受害者積極訴訟,有效抵制侵權。當然,賠償額度的大幅提高也能更全面地保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這項制度值得我國法律借鑒。
三、我國知識產權法中引入懲罰性賠償的建議
懲罰性賠償作為英美法系侵權責任法中的一項制度,雖然與我國受大陸法系影響較深的立法體系存在一定差異,但在兩大法系相互借鑒融合的今天,立法的移植已不存在障礙。且我國產品責任相關立法中已有移植懲罰性賠償的立法經驗,為知識產權法中引入懲罰性賠償提供了可能。
至于知識產權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具體設計,各國立法表明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定率,即根據實際損害的倍數確定賠償數額,如美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二是定額,即直接確定賠償金額的上限及下限,如加拿大的立法。
我國如果引入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采用定率原則確定賠償數額更為合理。具體做法是先確定補償性損害賠償的數額,然后依此為基數乘以一定的倍率來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賠償倍率的確定應考慮權利人實際的損失,侵權人的獲利數額、侵權人的主觀惡性、財產狀況、支付能力以及該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等因素。立法中對懲罰性賠償的倍率可予一定限制,如美國的三倍賠償,也可不做限制而在司法實踐中由法官自由裁量。當然,過多的懲罰性賠償數額也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借鑒美國知識產權法中的三倍賠償應是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