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的規模不斷上升,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金融危機以后,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非常嚴峻,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更加凸顯。本文從勞動力市場分割、經濟發展模式、大學教育質量和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等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從政府、高校、企業和大學生四個角度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難 成因分析
一、引 言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從1999年大學擴招開始,我國大學生的數量規模不斷攀升,2003年至2009年,我國大學本科畢業生人數由213萬上升至611萬,2010年的畢業生人數將會進一步大幅上升。隨著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大學生的就業率卻一直維持在70%左右,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在2008年和2009年甚至出現了一定的下降。按照當前的測算,我國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社會新增就業達到0.107個百分點(或85萬人左右)估算,在2009年經濟增長率8.7%的基礎上,則我國將新增就業800—1000萬人。通過測算,我國的城鎮勞動力明顯會出現供過于求的狀況,缺口大約在1200萬-190萬人,大學生就業環境會進一步惡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試圖分析我國大學生就業的特點,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深入地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二、大學生就業的特點分析
隨著我國大學擴招政策的推行,使得我國大學生人數占人口的比例迅速提高,大學生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大學生擴招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不斷顯現。
1.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
根據教育部資料統計,自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人數由2003年的212萬增加到2009年的611萬,增長188%,而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并未隨之增加,初次就業率從03年的75%,下降到09年的68%,下降幅度為9.3%,這一升一降加劇了就業矛盾,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2009年,我國畢業的611萬大學生,如果按照全國平均70%的就業率計算,將有170多萬人找不到工作。在2010年,預計將有630萬大學畢業生,加上歷年積累下來的未就業者,僅大學生就需要近800萬就業崗位,就業壓力可見一斑。
2.畢業生需求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除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生數量激增外,勞動需求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成為大學畢業生當前就業現狀的第二個顯著特征。結構性矛盾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指畢業生的就業技能與需求者之間的不吻合,導致需要的人才招不到,能招到的卻不能勝任的雙重矛盾;另一方面是指,畢業生的就業預期與社會的現實需求之間的矛盾。基層、中西部和基礎性行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卻苦于招不到或招不夠,而經濟發達地區和高收入行業卻由于應聘者太多,供給遠大于需求。
三、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分析
1.客觀原因分析
(1)勞動力市場分割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的發展時期,國內的勞動力市場還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形式以及不同程度上的分割,如行業、城鄉和地區等,總體來說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戶籍制度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最直接的影響是將其分割成了二元性,這種戶籍制度本身就給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了不公平的競爭,導致了大中城市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難。
(2)高校的過度擴招
從1999年開始,隨著連續幾年跳躍式的擴招,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空前發展的時期,高等教育的規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2010年我國高校的毛入學率將達到25%,基本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這些年擴招的范圍從本科生擴大到研究生,致使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不斷地增加。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傾向于選擇有工作經驗的應聘者,而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大多都缺少工作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進而形成了數量龐大的“待業”群體。
2.主觀原因分析
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因素很多,除了戶籍制度、擴招等客觀因素外,大學畢業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等主觀因素也對其就業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1)大學生的教育質量
在畢業求職的“大軍”中,應聘畢業生的質量參差不齊,而畢業生的質量直接決定了用人單位對其錄用與否。在畢業生中普遍存在著以下方面的問題:①基礎知識不扎實,專業知識欠缺。②缺少工作經驗,實際操作能力差。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大多缺少工作經驗,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更傾向于招收有工作經驗的應聘者。③工作態度不認真,心情浮躁,對待工作不積極,這種態度是非常不可取的,導致企業不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④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喜歡自我表現。
(2)大學生的就業心理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與其就業的心理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系。就業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就業。①心理優勢的存在左右著大學生的就業。大學生長期以來被視為高素質的精英人才,導致一些高校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設定過高期望值,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②自卑心理的存在影響著大學生就業。主要表現在一些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評價過低,發現不了適合自己的崗位。③求穩和攀高的心理嚴重影響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對報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趨之若鶩,這說明當代大學生一味地追求舒適的就業環境,缺乏開拓創新精神。
四、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解決好大學生就業問題關系到社會長久健康的發展。
1.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政府在一個國家和社會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我國各級政府既是行使各種職能的行政機關,又是社會大眾的服務者。政府一方面應該擔當企業和高校之間的橋梁,密切企業和高校之間的聯系,從而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加強發揮自己的職能,尤其是服務職能。通過減少戶籍制度對大學生就業狀況的影響;繼續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到中西部偏遠地區或較貧困地區就業。
2.轉變高校的教育模式
由于傳統的單一分數制導致學生重理論、輕實踐,從而造成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差、沒有創新才能,綜合能力素質達不到應有要求。高校應該主動與企業加強聯系,為學生在校期間提供較多的實習機會和崗位,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能力,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員工來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利潤,從而為就業開拓新的渠道和途徑。這樣對企業、對社會效益、對學校尤其是對學生自己的發展都是一個良好的助推力。
3.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企業在明確自己用人標準的同時,應該加強與高校的聯系,搭建良好的就業信息平臺,引導大學生有目標地發展自己的各項能力,培養興趣與愛好,從而讓大學生能夠更好的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積極為大學生見習基地的實施創造便利條件,與高校開展合作項目,接納未畢業學生來企業實習,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優點和不足,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客觀公正的指導。
4.提高大學生自身的能力
根據調查,用人單位主要看中畢業生的專業技術能力、綜合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學習新知識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應用能力,其中綜合實踐能力與溝通協調能力是最重要的兩項能力。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競爭力,大學生應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結合企業的需要,培養創新進取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的精神,制定合理的目標和就業取向,提高對時事和經濟的關注度,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轉變就業觀念。
參考文獻:
[1]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教育部,2009年10月
[2]就業形勢報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9年12月
[3]張濰民.高校擴招數量與教育質量問題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4]鄭功成.大學生就業難與政府的就業取向[J]中國勞動,2006年第4期
[5]張麗賓.當前的就業形勢及政策取向[J]中國發展觀察,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