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歐洲貨幣一體化由最初的歐洲支付同盟,歐洲貨幣協定,歐洲貨幣體系以及共同市場的建立,到貨幣聯盟直至最終形成共同貨幣區,是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穩步推進的方式發展,每一步的發展都是在經濟和政治利益的驅動下進行的,也是各成員國相互妥協的產物。歐洲貨幣既維護了歐洲經濟的穩定發展,也成為了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一極。歐洲貨幣一體化歷程也為世界其它區域探尋貨幣一體化道路提供了有利的啟示和借鑒。中國-東盟地區已建成自由貿易區,商品流通速度大為增加,兩個經濟體在貨幣領域的合作也日益加深。歐洲貨幣一體化歷程能為這個區域的貨幣合作乃至實現貨幣一體化又提供了哪些啟示呢?中國-東盟區域能否可以走與歐洲一樣的貨幣一體化道路呢?筆者將對歐洲貨幣一體化歷程給予的啟示進行分析中國-東盟區域貨幣一體化的可能性。
[關鍵詞]歐洲貨幣一體化 中國-東盟貨幣一體化 貨幣合作
一、歐洲貨幣一體化歷程
歐洲國家貨幣一體化進程始于1950年成立的歐洲支付同盟(EPU),EUP的核心內容是:每月對各國由雙邊貿易形成的貿易順差或逆差進行凈額結算,實行多邊抵消;對于不能抵消的部分,EPU給每個國家安排一個相當于1949年進出口總額15%的信貸配額,該配額和其黃金存量之總和分成五等份,即每一份20%。如欠債額小于20%,可自動清算,如大于20%,每上升一個等級,即增加用黃金清算的一定比例,直到100%,就全部用黃金清算,以謀求EPU內部平衡。這種安排對同盟內部成員國的貿易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加速了歐洲經濟復興。
1958年,EPU解散,取而代之的是歐洲貨幣協定(EMA),EMA要求成員國間貿易凈額須以黃金和美元清算;實行多邊清償,各國貨幣自由兌換,并提高會員國信用融通條件。
1970年,“魏納爾計劃”為實現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規定了一個十年過渡期以及分三個階段實現聯盟的目標:1970-1973年底,籌組歐洲合作基金,加強匯率協調,收縮匯率波幅;1974-1976年底,進一步加強在經濟貨幣政策方面的趨同性,形成更穩定的匯率,實施共同外匯儲備和資本自由化;1977年-1980年底,建立共同中央銀行,實行單一貨幣。“魏納爾計劃”后因石油危機引發的貨幣風波而終止。
1978年,歐共體首腦會議提出建立歐洲貨幣體系(EMS),后因聯邦德國與法國在農產品貿易補償制度上發生爭執,EMS最終在1979年3月建立。EMS的主要內容包括建立歐洲貨幣單位;建立歐洲匯率機制;建立貨幣基金和健全信貸機制。
1985年,歐共體發布《關于完善內部市場的白皮書》,《白皮書》提出要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須消除的三大障礙:與邊界控制有關的有形障礙;與管理規劃和技術標準有關的技術障礙;與稅收制度有關的財政障礙。
1986年,歐共體各國簽訂《單一歐洲文件》,提出實現“一個沒有國界的區域”,區域內實現商品、勞務、人員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強調各成員國經濟與社會的平衡與協調發展,縮小各地區間的發展差距。
1991年,歐共體12國就《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和《歐洲政治聯盟條約》達成協議,這兩個條約簡稱《馬約》,其提出了三個要實現的目標,一是1999年建成歐洲貨幣聯盟,發行單一貨幣, 建立歐洲中央銀行;二是實施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三是實行司法內政合作,建立統一的警察力量。《馬約》規定了各成員國進入經濟貨幣聯盟和實行單一貨幣的趨同標準。《馬約》的簽訂和實施,標志著歐洲經濟一體化已基本上實現了經濟聯盟,即將實現貨幣聯盟,開始走向政治聯盟。
1994年元旦,歐盟在德國法蘭克福成立歐洲貨幣局,作為未來歐洲中央銀行的前身。
1998年3月,歐盟的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愛爾蘭和芬蘭等11個成員國首批加入歐洲貨幣聯盟和單一貨幣的國家,這11國于1999年1月1日開始啟用統一貨幣——歐元。1998年5月,歐盟首腦會議公布了歐元與各國貨幣兌換率確定辦法,確定了歐洲中央銀行行長人選。1998年7月1日,歐洲中央銀行在德國法蘭克福正式成立。
1999年1月1日,歐洲貨幣聯盟第三階段啟動,歐元正式使用。歐元作為參加國非現金交易的貨幣,以支票、信用卡、股票和債券等形式進行流通,參加國各銀行間的結算、金融市場的結算均以歐元進行。
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幣、硬幣現金正式進入市面流通。2002年2月28日,歐盟成員國貨幣全面退出流通領域,結束與歐元并存的局面。
歐洲貨幣一體化由最初的歐洲支付同盟,到貨幣聯盟直至最終形成共同貨幣區,每一步的發展都是在經濟和政治利益的驅動下進行的,也是各成員國相互妥協的產物。歐洲貨幣既維護了歐洲經濟的穩定發展,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一極,也為其他國家和地區走貨幣一體化道路提供了有利的啟示和借鑒。
二、歐洲貨幣一體化的啟示
1. 共通、共融的歷史文化背景
歐洲各國最終能在經濟上結成同盟關系,在政治上實現“一個聲音說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歐洲由來已久的共通共融的歷史文化背景。歐洲各國不僅在經濟結構、政治體制和發展水平方面比較接近,而且在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與宗教信仰方面差異甚小,幾乎不存在所謂的“文明沖突”。歐洲諸國的政治、經濟有著相同的根基,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近似的教育制度、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無論哪國公民在任何地方都不會完全是個流浪者,當一個人為了健康、娛樂、商務或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外出旅行或居住時,他從不會感到自己是個外國人。” 有著豐富內涵和深遠歷史的歐洲共同文化成為歐洲一體化深厚人文背景和基本要素。“在歐洲文明的共同背景下,歐洲確實存在著統一的根本因素。這種因素有著共同的、根深蒂固的古代文化和猶太基督教的背景。他們在同異族文化接觸后,既顯示出他們之間的差異性,又表現出了歐洲文明的普遍性和統一性。” 西歐各國長久以來在歷史以及文化上的同一性,為歐洲一體化奠定了強大的精神基礎,從客觀上有力減小了歐洲聯合的阻力,成為促成歐洲統一的強大動力。
2. 核心國的主導作用
在歐洲一體化推進過程中,法德合作或法德聯盟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基礎和動力。關于這一點從早在1958年9月14日戴高樂和阿登那舉行兩國首腦第一次會談時的公報就宣稱:“法蘭西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緊密合作,是歐洲一切建設事業的基礎。”1963年1月22日兩國簽訂了《Elysée Treaty》(友好合作條約),確立了法德聯盟的思想,把聯盟關系用條約形式固定下來,使法德聯盟成為歐洲共同體的核心。從那時起至2003年的40年間,法德核心引領了歐洲一體化進程,尤其是創造了單一貨幣——歐元。
在一體化的整個進程中,盡管法德雙方的摩擦不斷,但兩國軸心始終是影響歐洲一體化發展和革新的核心力量。正如伍貽康教授在《法德軸心與歐洲一體化》一文中所寫:“法德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借重、利害與共的關系,以及它們共同的戰略利益,仍然高于它們的矛盾分歧。盡管法德間有競爭,為爭奪歐盟主導權勾心斗角,但法德間的諒解、協調和合作,共同維護和推進歐洲一體化,仍是它們關系中主要的、起主導作用的一面。”法德合作是歐洲一體化前進的核心力量。
3.動機的確立——利益切合點的選擇
歐洲貨幣一體化是一個利益磨合與整合的過程,歐洲貨幣一體化的不斷深化得益于適時的利益切合點的選擇。歐洲之所以能最終建立同一貨幣區,這是由貨幣一體化帶來的巨大利益所產生的吸引力,貨幣一體化使得各方在得益的基礎上實現共贏。 法國和德國之所以能夠就《舒曼計劃》達成共識,根本原因在于合作符合雙方的利益,實現了法國制衡德國、維護地區和平的目的。因為德國在二戰后,需要改變在政治經濟上的被動處境,把德國與西部鄰國的經濟利益相融合,建立改善睦鄰關系的可靠基礎,這符合德國的利益。
回顧歐盟不同發展時期的政策選擇,我們可以注意到不同時期的利益切合點的變換:歐洲支付體系對雙邊和多邊貿易的促進;歐洲貨幣體系的建立對成員國間匯率的穩定作用;統一大市場的建立對生產要素流動障礙的消除;歐洲中央銀行的建立以及歐元的發行流通等,每一次利益選擇都切合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成功地推動了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可以說,歐洲貨幣一體化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從經濟一體化入手,打好合作基礎,用經濟手段促進政治問題的解決。所以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和形勢需要,選擇切實可行的合作方向也就是找準共同利益的切合點是也將是中國與東盟各國推進貨幣合作的堅實基礎所在。
三、中國-東盟貨幣一體化與歐洲貨幣一體化之比較
1. 文化、意識形態差異
歐洲各國對“大歐洲”概念存在普遍的認可。相近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相似的意識形態,使得歐洲各國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經濟和政治上更易融合。
中國與東盟各國在地理、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著悠久而復雜的歷史。雙方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多年前東南亞各國在中國的主導下形成的以封貢為基礎的古代亞太國際關系體系。近現代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人民在反對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近代,尤其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對于中國的迅速崛起,東盟國家對中國崛起的心態有所不同。雖然中國政府強調以“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策略與東盟國家開展合作,但出于經濟、政治安全的需要,東盟國家仍不乏對中國崛起產生“威脅”的擔憂。20世紀90年代,“中國威脅論”一度在東盟國家間廣泛流傳。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文化、意識形態方面存在的顯著差異,政治互信基礎薄弱,將大大增加區域融合和一體化的成本。
2. 核心國主導地位
從歐洲貨幣一體化發展歷程來看,核心國——法德聯盟的力量是重要推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核心國的主導和推動作用,就沒有歐洲國家的最終聯合。
觀察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時,我們不難發現,東盟國家更愿意與中國發展的是密切而平等的伙伴關系而非主從關系。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2005年10月訪華時在中央黨校發表的演講中所說的那樣:“東盟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是亞洲重要的一部分。東盟國家很愿意跟中國建立更密切的關系,但是它們也想同其他伙伴國加強關系。東盟正在于印度進行自由貿易協作的談判,也正在鞏固跟美國、日本和歐盟的長久關系。東盟國家不想完全依賴中國,它們要跟中美日三國維持友好關系。”
進入新世紀后,雖然“中國威脅論”已不多見,但東盟并未完全消除對中國的戒心。東盟希望與中國通過在地區安全以及經濟方面的合作來牽制中國,東盟成員國組成了東盟安全共同體,安全共同體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事聯盟,而應看作是東盟國家間全面的政治合作。因為東盟國家大多是國力弱小的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結成安全共同體來防御中國的軍事崛起。此外,東盟國家也希望通過地區經濟合作來約束中國。因為將中國納入地區經濟合作范疇,有助于中國遵守國際行為規范,避免走上霸權道路。東盟認為“經濟和政治的接觸目的都旨在促進一個認真對待‘游戲規則’的中國出現,也就是遵守當前國際行為規范的中國。這樣的中國將尊重其他國家的領土完整和政治主權,克制使用軍事力量來解決爭端,外交和談判將是其解決分歧的傾向性方式,并不強烈尋求改變游戲規則”,“一個贊同當代國際社會規則和規范的中國不太可能使亞太地區不穩定”。 因此,出于政治和經濟安全需要,東盟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合作更傾向于相互牽制,在平衡中尋求共同利益的實現,故中國無法以核心國形象或地位開展與東盟國家開展貨幣合作。
3. 利益切合點的找尋
歐洲貨幣一體化是一個不斷通過磨合與整合,以圖尋找到各國利益切合點的過程。歐洲之所以能最終建立同一貨幣區,這是由貨幣一體化帶來的巨大利益所吸引,貨幣一體化使得各方都獲益,實現了共贏。
由于上述分析的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意識形態、歷史政治等方面存在的顯著差異,要找到不斷推進中國-東盟區域貨幣一體化是個艱巨的過程。東盟國家一方面希望能從中國的經濟崛起中獲得最大的經濟政治利益,通過加強同中國的關系提高自身國際地位,誠如一份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報告中所述“東盟國家和中國都是經濟力量有限的發展中國家,它們的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外國市場,全球經濟發展能夠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正如現在全球經濟減速所證明的那樣,兩個地區都面臨著發達國家建立的地區安排中的保護主義,如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及將來的美洲自由貿易區。通過創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發展雙方的合作機制,東盟和中國可在國際貿易事務中就共同利益問題發出較強的聲音。” 另一方面,由于東盟各國對中國的認識和態度不一,加上歷史的原因,東盟國家隊中國的疑慮難以在短時間內消除,加上東盟國家與中國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一些東盟國家與中國尚有待解決的領土問題爭端,因此,在尋求貨幣合作和貨幣一體化的過程中,東盟國家較難對涉及自身利益的方面有較大妥協,導致雙方在利益結合點的選擇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這就為中國-東盟地區建立共同貨幣區的目標設立了重重障礙。
綜上所述,歐洲各國之所以能建立世界第一個共同貨幣區,實現貨幣一體化目標,是由于其在歷史、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的共通性,這使得歐洲各國在貨幣合作中利益切合點的選擇及各國在政治、經濟方面為貨幣一體化所做出的妥協具備堅實基礎。對比分析后可知,中國-東盟區域并不具備同樣的條件和基礎,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各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甚至相互防備、制約,因此,中國-東盟實現貨幣一體化所需的政治互信基礎尚不具備,要在區域內實現貨幣一體化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