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和政治地位的不斷提高,人民幣不僅實現了在國內的完全流通,也開始在境外市場流通,人民幣國際化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然而,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既具備一些有利條件,也存在諸多障礙,人民幣國際化路險道長。
[關鍵詞]跨境結算 人民幣國際化 國際貨幣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影響力的提高及人民幣匯率的堅挺,人民幣已經在周邊一些國家獲得了一定的威望,特別是從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以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堅挺更令人民幣大放光彩,人民幣國際化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盡管目前人民幣的國際貨幣職能還有限,但人民幣境外流通的擴大最終必然導致人民幣的國際化,使其成為世界貨幣。但是,人民幣真正實現國際化并不只是中國政府說了算,一個主權貨幣要成為被普遍接受的國際貨幣,發揮計價、支付功能,充當儲備貨幣,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并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
一、人民幣國際化必須具備的條件
1.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條件有賴于中國經濟轉型的成功,以本土消費市場的拓展、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為主要特征。
2.要具有健全的以保護產權為核心的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這涉及政府職能的轉變和相對獨立的立法和司法程序。
3.要建立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即本土擁有規模巨大、流動性、安全性和成長性兼具的現代化金融市場體系。
二、我國人民幣國際化已有的現實基礎
1.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框架已初步搭建。按香港交易及結算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的說法,這個基本框架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通過境外人民幣存款和人民幣貿易結算,允許人民幣通過經常項目在境外存在;第二步,開發人民幣計價產品,形成境外人民幣投資、理財市場;第三步,允許部分人民幣以可控的渠道回流內地。為此,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鋪路架橋。主要有:
(1)2008年底以來,中國央行先后同韓國、中國香港地區、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阿根廷的貨幣部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貨幣互換一方面滿足該國或該地區向市場提供所需貨幣的流動性,有利于穩定該國匯率和金融市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雙邊開展以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的貿易往來,促進雙邊貿易進一步發展。
(2)2009年7月1日由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銀監會共同制定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下簡稱《辦法》)正式對外公布。此舉標志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啟動。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五城市率先進行試點工作,境外試點地域暫定為港澳地區和東盟國家。到2010年6月,計劃已擴至全球所有國家。至于中國境內,試點省市也已由5個擴大至20個。
(3)2010年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簽署新修訂的《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下簡稱《清算協議》),從而啟動了人民幣的回流機制,人民幣的離岸市場初步形成。
(4)2010年8月17日傍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等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下簡稱《通知》),此舉解決了離岸人民幣的投資渠道問題。
(5)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了人民幣,人民幣境外流通的范圍越來越廣。目前,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已有七種貨幣可以直接兌換人民幣:美元、港元、日元、歐元、英鎊、馬來西亞林吉特和盧布,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已經成了僅次于美元、歐元、日元的又一個“硬通貨”,在中國西南邊境地區人民幣素有“小美元”之稱, 蒙古等國也把人民幣作為主要外國貨幣。
2.中國良好的內部環境也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條件:
(1)中國穩定的政治格局和強大的經濟實力,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現實的土壤。一方面,我國國內政局一直十分穩定,且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有利于在自愿互利前提下,通過相關國家政府之間、中央銀行之間的特定安排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也增強了國際經濟交易參與者和普通公眾對人民幣的信心,從而增加了對人民幣的需求。
(2)較健全的金融體系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安全保障。加入WTO以來,為了實現與世界的接軌,一批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的金融法律法規相繼問世或修訂,初步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金融法規支撐體系;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商業銀行、民營銀行、外資銀行競爭并存多元化的金融機構格局已形成;金融規則不斷和國際接軌。金融市場穩步完善、中央銀行調控體系進一步健全、金融監管體系的建立形成了一個完善健全的金融體系,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安全保障。
(3)規模巨大的國際儲備,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可靠保證。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為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兌換要求,要求一國政府必須要有充足的國際儲備,尤其是外匯儲備。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截至2009年1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經達到2.399萬億美元,且自2006年以來一直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巨額的外匯儲備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于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
3.中國政府明確提出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當的國際金融中心。這將進一步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征途上的障礙
1.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內部條件還不完備。(1)與貨幣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國家相比,我國的經濟實力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現有的經濟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2)國內金融體系不夠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還不夠健全、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時機還未成熟;(3)我國的產業結構亟待升級;(4)中國的巨額順差雖然開始減速,但規模仍然巨大,這與人民幣國際化中通過貿易逆差輸出人民幣的要求相悖。
2.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匱乏,人民幣國際流通量不足。中國政府雖然已經采取一定措施為人民幣擴容擴量,但由于我國債券市場的監管機構不統一、銀行間市場與交易所市場分割等因素的存在,離岸市場的擴展仍處于起步階段,還未成長起來,更談不上成熟。我們應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盡快擴大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建設規模,進一步豐富本幣境外投資、融資、儲備各項職能,完善人民幣回流機制建設,滿足境外機構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民幣資產配置需求,形成境內、外人民幣良性循環機制,并積極發展境外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境外人民幣資金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等,讓人民幣債券成為國際流通和受歡迎的主權債券。
3.地緣政治因素的外力阻礙不可忽視。貨幣的國際化不是單純的金融角力,而是大國在政治、軍事、技術、文化等方面綜合國力的對弈。特別是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的推動下,國際的目光轉移到中國來,人民幣取代美元奪取世界貨幣霸主地位的言論正成為一種熱談,這對于樂享鑄幣稅的美元等國際貨幣來說,絕不會甘心將已經占領的市場拱手相讓。更何況我國與西方國家政治體制不同,西方陣營不會輕易放松對中國的遏制。人民幣國際化將被當做是國際政治對話的一個重磅而備受推崇。
對于何時可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更是眾說紛紜,但筆者比較贊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梁猛前輩的看法。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只有世界人民相信人民幣,接受人民幣,人民幣才可以國際化,因此可以說人民幣國際化是市場選擇的結果,當然也離不開政府力量的推動。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已明確,到達目的地的時間只取決于我們前進的速度。
四、人民幣國際化需要考慮的因素
1.人民幣國際化的國內軟環境。如金融體系、經濟環境等人民幣國際化的軟條件。
2.人民幣國際化的硬設施。如政府部門出臺的《辦法》、《通知》、《清算協議》等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措施。
3.國際環境。包括政治和經濟兩方面。
這三個因素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結合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和主要障礙,我們不難看出:中國政府也正在強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硬設施的基礎建設,完善和健全國內軟環境,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條件。新出爐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關于金融板塊的“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等一系列金融體系完善的舉措,正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條件。另外中國政府也在積極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溝通,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營造良好的國內國際環境,為人民幣國際化提速。
總之,人民幣國際化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人民幣的國際化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我們應不斷地完善軟環境,在硬設施上取得創新,并利用和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爭取早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參考文獻:
[1]李小加:《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六個問題》http://www.caijing.com.cn/ 2010年9月
[2]http://www.yicai.com
[3]http://hk.jrj.com.cn/focus/renmin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