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文獻研究、市場調研、理論分析等方法,從公共經濟學的角度,系統分析了“家電下鄉”政策,研究了家電下鄉的市場現狀,發現了家電下鄉政策自2007年底實施以來,受到了農村居民的歡迎,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家電下鄉政府予以補貼13%的費用,刺激了消費,帶動了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擴大農村市場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補貼周期長、程序復雜等,這些問題也在不斷發展中逐步完善。基于上述問題,作者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有關研究可作為國家制定調控農村家電市場的公共經濟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家電下鄉 市場 政策 公共經濟 問題與對策
一、 有關“家電下鄉”政策分析
1.家電下鄉的概述
所謂“家電下鄉”,簡言之,就是指國家對購買指定家電產品的農民予以一定比例財政補貼的制度安排;就其性質而言,“家電下鄉”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典型制度設計,系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具體表現形式。中央和政府財政給予農民補貼物價的13%,刺激了農民的購買欲,這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家電下鄉是一項惠民的好政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是財政和貿易政策的創新突破,也是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嚴峻挑戰的重大舉措。
2.家電下鄉的發展歷程
“家電下鄉”這一惠農政策,2007年12月,在財政部、商務部在反復調研的基礎上而提出的。首批試點省市是:山東、河南、四川、青島三省一市。補貼的家電產品有四種:彩電、冰箱(含冰柜)、和手機三大類。在試點地區,家電下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后經國務院批準,由三省一市擴大到了14個省份、自治區、直轄市,實施時間暫定為4年。根據國務院36次常務會議精神,決定向全國推廣這一活動。2009年2月1日,在14個省市的基礎上,開始向全國推廣。補貼的產品由最初的4種、8種、擴大到現在的十多種。
為了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家電下鄉的發展歷程,如圖所示:
家電下鄉試點的范圍也是在逐漸的擴大:由三省一市到14省再到全國。從試點之初到擴展到全國,歷經14個月。時間之短,速度之快,可見家電下鄉政策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村近9億人口,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消費潛力巨大。家電下鄉政府補貼一定的費用,可以減輕農民的部分負擔,激發了他們的購買欲望,受到老百姓的青睞。
家電產品的種類也是逐漸增多,由最初的4種增加到8種再到十幾種。種類增多,農民的在選購家電產品時,選擇空間就會變大。但是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國家規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其中的4種在各地區推廣。
值得肯定的是,短短的兩年時間,家電下鄉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據中國家電下鄉網統計:今年1-8月份,全國家電下鄉產品累計銷售4635.9萬臺,實現銷售額1009.4億元,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6倍和2.1倍。銷售量較大的品牌是:海爾、格力、海信、美的、創維等。
二、農村家電市場的問題現狀
1. 家電下鄉的產品質量值得擔憂
保證產品質量,才能夠真正的惠農。產品質量的好壞,是贏得市場的關鍵。2009年12月7日,據北京晨報記者劉映花的報道: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公布家電下鄉產品維修比例高達12.6%,相當于每8件家電下鄉產品中就有1件維修過。此后公布了對275個村的8188位農村消費者進行的入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使用家電下鄉產品過程中,每8件家電下鄉產品中就有1件出現過維修情況。僅僅推廣一年的時間,就產生了如此高的返修率,難以想象。按此比例計算,截至2009年10月31日,在家電下鄉所銷售的2787.8萬臺家電中,就得有近350萬臺產品進行過維修。依照這樣的發展,返修的產品數量就會越來越多,如此高的返修率值得擔憂,因為正常的家電產品的返修率一般在3%以下,這將不利于農村家電市場的發展。
2. 家電下鄉的售后服務不到位
從家電下鄉政策試點到全面推廣的情況來看,家電下鄉產品得到了廣大農村消費者的普遍認可和喜愛,廣大農民購買踴躍。然而,由于部分企業的售后服務嚴重滯后于產品推廣,一些農村地區出現了“家電下鄉銷售快,售后服務跟進慢”的現象,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購買家電下鄉產品的積極性。根據四川農村日報上的一篇報道《家電下鄉售后服務落后成瓶頸》調查顯示:商品退換難、維修服務差,已購買者對售后服務顧慮高。由此可見,家電市場與售后服務沒有同步建設。
3. 市場秩序不完善
至今為止,農村的家電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是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首先生產家電的廠商,如何能夠把質量好的產品放到農村市場去銷售去推廣,需要有一個合法的經營主體。在農村家電經營者基本上是個體經營戶,對于家電下鄉的產品并不是很熱衷,原因是這些產品的贏利微薄。其次是國家的法律法規沒有給農村的家電市場的秩序制定明確的標準,只是在問題出現的時候,采取補救措施。市場秩序的好與壞,應以法律和有關政策性規定為準繩,而不是任意主觀確定。再次就是農民的家電市場售后服務滯后。分析原因就是一般的售后網點都設在了市區,經營和售后服務還沒有配套。
三、 對策與建議
1. 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增加農民收入
提高農村居民的購買力,最重要的是要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農民手里有錢了,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才能購買家電產品。鄉鎮領導以發展當地經濟為奮斗目標,通過招商引資,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也提供了農民的就業機會。有了物質上的需要,才會有精神上的需求。有了一定的工資收入,人們才會提高生活的品位,提高生活的質量。
2. 調整家電產品結構,適應農村需求
從產品種類和產品數量考慮,調整家電產品在農村市場的結構。家電下鄉絕不是借“下鄉”向農村市場傾銷倉庫積壓電器,更不是借政策的東風搶占農村市場,必須從農村市場的實際需求出發,開發出適合農村市場需要的、適銷對路的農村家用電器,而不是一股腦地傾銷城市剩余或積壓電器。
3.規范市場秩序,使農村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市場秩序的好壞,直接影響家電市場的發展。首先要對經營者的授權資格嚴格審核,合法的經營主體是保證農村市場健康發展的前提。其次要對各類家電產品嚴格把關,嚴厲打擊那些冒名頂替、以次充好的劣質產品。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之后,進行普法宣傳教育。最后,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適當放寬對農村市場的限制,擴大市場規模。
4. 家電市場與售后服務同步
一個普遍常見的問題就是,農民買了家電,找售后服務網點卻很難。原因就是家電市場與售后服務網點建設沒有同步。授予經營者銷售家電產品的同時,也要把售后服務網點建在附近,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提升產品售后服務能力,從而更好地滿足農村消費者對家電下鄉產品的消費及服務需求。家電下鄉政府和企業應加強服務網絡和服務能力建設,滿足消費者的服務需求。政府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措施,加大節能環保家電的推廣力度,促進農村消費持續健康發展。
5. 適當考慮城市低收入群體
家電下鄉在農村推廣的同時,也適當考慮城市的低收入群體,同樣滿足他們的需求。城市的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并不一定比農村居民的高,農村居民至少還有土地作為他們的生產資料。城市低收入群體,除了微薄的工資收入,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
四、對調控農村家電市場的反思
從2007年年底至今,推廣時間也有近三年的時間。結合農民在購買家電過程中所反映的問題,政府也出臺了多種措施來解決推廣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比如:簡化報銷程序,采取直接抵扣現金方式或當場報銷方式;補貼限額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筆者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購買家電下鄉產品的經歷,產生了以下幾種疑問:
1. 家電下鄉是否能夠真正滿足農民的需求?
(1)產品種類限制。家電下鄉的產品種類是在增多,在4種已推廣的產品基礎上,各個省市可以根據各地區不同的需求在這4個產品中選擇2個進行推廣。這無疑是有了限制,這樣的限制是否能夠真正滿足農民的有效需求?值得政府部門深思。其實,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購買的產品種類并不只局限這幾種。
(2)產品數量限制。規定每戶在購買每種產品數量不得超過2臺(件),不管出于哪種原因,既然規定了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樣并不能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大型家電(電視機、冰箱)的使用年限一般能超過10年以上,但是有些小型產品卻不盡人意。比如:手機,手機使用的時間長短,不確定因素太多。遺失、進水、損壞等。再者,假設每農戶平均3-4口人,2部手機也只是滿足有限的需要。
2. 是否需要界定購買者的身份?
(1)戶口簿借用現象。家電下鄉產品針對的對象是農村居民。換句話說,有資格、有條件能夠享有購買家電補貼的對象是具有農村戶口的居民。在農村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農民的戶口簿被借給他人使用。農民的戶口本是否能夠借給具有城市戶口的居民購買家電下鄉產品?
(2)戶口本亂用現象。家電下鄉規定農村居民以戶為單位,以戶主的身份購買家電。而在農村,戶口本亂用的現象時常發生。亂用也就是張家用李家的,王家借趙家的。事后因購買家電而產生的矛盾并不少見。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問題,一是農民的思想意識較為單純,顧慮較少。二是自我認知不夠,維權意識差。
3.戶籍改革后的城鎮居民是否可以購買家電下鄉產品?
近幾年,政府非常重視農民的生活狀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點。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家電下鄉政府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戶籍改革為進城打工的農民工提供住房、社保各種待遇。又一個問題擺在面前,農轉非的居民,能否還有資格購買家電下鄉的產品,國家政府部門應考慮一下轉入城鎮的居民。
4. 龐大的消費群體是否增加財政負擔?
財政部有關文件規定,試點期間,家電下鄉補貼資金中央財政負擔80%,地方財政負擔20%。適度的財政補貼是必要的,但超過財政承受能力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的發展[5]。財政補貼過多,首先削弱了國家財力,降低了國家宏觀調控能力;其次,擠占經濟建設支出和其他支出;再者,財政補貼剛性強,難以壓縮,會導致赤字增加引發通貨膨脹。
5. 各家電企業的競爭是否公平?
中標的家電企業,毋庸置疑,銷售量肯定比未中標的企業銷售量高,帶來的利潤也就更多。這樣是否存在中標和未中標的企業的不公平競爭?中標的家電產品,國家給予13%的財政補貼,也就相當于中標的家電企業,可以低于市場價格的13%出售。未中標的家電企業要是按照原生產價格銷售,就不具備任何競爭力。要是同樣低于13%的價格出售,沒有利潤可言。在這種情況下,不公平的競爭也就隨之而生。
“家電下鄉”政策在我國首次實施,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無經驗可借鑒。一些政策法規有待完善,總是在出現問題后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有些管理制度,事前監督沒有發揮作用、事中監控失利、往往是事后處理。
五、 總結
農村市場是個有待發掘的“聚寶盆”但要真正啟動這個市場除了國家出臺政策幫助農民增強購買力、刺激農村消費外,更需要企業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做好營銷和售后服務并需要各地創造性地落實政策。農村市場的的發展潛力巨大,只有調控好市場的秩序,規范市場主體和客體的行為,才能保證農村市場在和諧社會中的發展暢通無阻。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在發展農村市場時,落實好各項政策法規,注意調控市場的秩序,相信農村的家電市場將會更加健康、穩定、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家電下鄉網:http://www.zgjdxx.com/html/20761.htm
[2] 劉映花:《中國家電協會公開質疑中消協抽檢結果》[N].北京晨報2009.12.7
[3] 李海聞 楊第:《關于“家電下鄉”現狀與問題的調查分析》[J].中國軟科學 2010(1)
[4] 家電下鄉政策解讀: http://jdxx.zhs.mofcom.gov.cn/admin/news.do?method= viewid=811495
[5] 汪 露:《家電下鄉財政補貼政策分析》[J].當代經濟 2009.1
[6] 鐘永生:《“家電下鄉”:重要的戰略選擇》[J].經濟 200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