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要生存發展就必須盈利,要盈利就必須控制企業的成本,如何在不減少企業收益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壓縮企業成本費用成了所有企業追求的目標。所以成本控制需要從整個企業綜合考慮,通過各部門協調配合,全員參與,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 成本費用成本控制企業財務管理
企業經營的首要目標是為了盈利,盈利是企業收入超出成本的差額,是企業生存的根本。增加企業盈利的途徑一方面是增加企業收入,另一方面減少企業成本。在企業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控制企業成本,成了增加企業盈利的重要手段,為了有效最大化地控制產品成本,相關職能部門必須相互配合,同心協力地做好成本控制工作[1],使企業生存發展目標得以實現。
一、企業預算部門
預算是企業進行成本控制的第一步,預算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以后成本控制的效果,其在成本控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企業成本控制過程中相關政策的制定,相關控制措施的調整都要參考相關的預算。因此預算必須是密切聯系企業的現狀,在務實的基礎上做實做細。
1.為了把成本預算工作做好,預算部門在前期必須做大量細致的調查取數工作,既要在企業內部對現時狀況進行調研,又要想法設法取得企業歷史和同行業資料,既要到企業的生產一線去了解實際情況,又要到供銷、物流、生產、統計、財務等部門去獲取相關數據。
2.整理數據,預算部門利用各種途徑取得來的資料需要進行梳理,哪些是可用的,哪些是切合實際的,哪些需要修正的,通過篩選和修正后,得到制定當前預算有用的數據,為編制預算提供參考。一般說來,整理所利用的數據范圍越廣,數據的時間跨度越長,就越能整理篩選出有價值的數據。
3.編制預算,分解落實。經過多次與歸口管理部門修改的預算形成定稿,應及時將預算具體指標分解落實到相應的部門、崗位和個人,使相關責任單位和個人有明確成本控制的方向和目標。
預算的正確編制和今后的有效執行離不開預算部門和企業領導的精心組織和協調,相關部門的配合是預算成功與否、執行結果好壞的關鍵所在。
二、供應部門
供應是企業成本預算管理實施的開始環節,供應管理不僅涉及到企業采購材料成本的高低,材料品質的好壞,還會對生產任務能否按時完成,減少停工待料損失等生產成本起到決定作用。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對經濟批量的測算是由企業采購部門自行完成,規模較小的企業由財務或預算部門進行采購成本測算,所測算的關鍵因素是采購時間和每次采購量。可利用的經濟訂貨批量基本公式如下:
Q* = SQRT(2*DS/C)
Q*-- 經濟訂貨批量
D -- 商品年需求量
S -- 每次訂貨成本
C --單位商品年保管費用
為了更準確地測算采購總成本,平時必須對本企業基本情況進行詳細地調查了解,與倉儲、財務、生產等部門相銜接,從生產報表中獲取平時日消耗量,從財務部門獲取當前資金使用成本、倉庫的日常管理費用和儲存成本,本部門單次采購的固定成本,采購材料的價格變動趨勢,供應商價格、品質、距離遠近的比較。供應部門通過詳盡調查和精確測算,為預算部門提供了準確的預算資料,也為自己提供了行動的依據。
三、物流部門管理技術
企業的物流主要涉及生產部門、銷售部門和采購部門,亦即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標貫穿到企業生產、銷售、供應部門之中,物流部門不僅擔負著整合這些部門物資流動來減輕企業的運輸成本,還要保證本企業物資的及時供應,客戶所要求產品能夠及時送達。當前的物流外包方式其實是利用外部的資源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是目前的中小企業控制物流成本的一種比較好的辦法。
四、財務部門在整個成本管理中處于核心地位,同時也是成本管理的紐帶
其一方面為整個成本管理提供綜合數據支持,另一方面要反映成本管理的實施效果。
1.成本會計不僅要按既定的成本核算方法計算出各種產品的生產成本,為會計核算提供分析資料,還要采用現代成本管理方法,加強與生產部門和各崗位員工聯系,宣傳各崗位控制成本的內容、性質以及相應責任,及時取得相關成本數據,根據歷史成本資料和相關行業資料對比分析出本企業成本計算結果出現的異常數據,及時反饋給生產部門。對于成本計算中出現的偏差,應及時作出相應調整,并匯算出實際成本,提高成本計算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以利于管理者進行成本管理決策。
2.財務會計要熟悉了解本企業的生產流程,運用現代成本會計理論和方法,建立符合本公司的成本測算方法,根據將成本會計計算的生產成本與企業的期間費用進行綜合,計算出企業產品的完全成本,進而測算出企業的損益平衡點,為企業高層領導者提供決策依據,使成本控制與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同步進行。財務會計及時檢查出實際計算結果與預算部門目標之間差距,找出差距的原因和解決辦法,使預算不斷地與實際接近,真正做到成本事前有預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監督。
3.會計電算化是目前成本計算的必然發展趨勢。原始的手工賬務處理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管理效力低下,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也大打折扣。相應的財務處理軟件為成本控制的高效性和及時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更先進的ERP,CRM等管理信息系統也應運而生,這些軟件在操作運行中能使企業產供銷各部門之間數據進行有機地綜合和共享。企業可根據自身的實際能力選擇適用的處理軟件,選拔和培訓相關技術人員,以較少的成本投入,獲取更大效益。
企業進行成本控制是在不導致產品質量和效益的下降的前提下進行的,同時不能忽視企業的長遠利益和社會效益。加大技術開發費的投入,可能在短期內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但后期新產品新技術的成功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成千上萬倍的收益:企業環保方面的投入往往會減少企業當期的利潤,但給企業帶來的社會效應和產品發展后勁不容忽視。企業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科學運用現代先進成本管理方法以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于吉永: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設計與運行[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
[2]宋學軍: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227
[3]錢廷仙:現代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